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13
□郭臻巍
文化旅游作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的有效載體。以關公家風家訓為依托,精心設計文化旅游研學課程,對于豐富景區文化內涵、創新傳統文化表達方式、提升游客互動體驗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關公家風家訓文化旅游研學課程體系的構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思想內涵探析:
構建多維度、立體化的課程話語體系
深入發掘、生動詮釋關公家風家訓的思想內涵,是課程設計的基礎。設計者要立足傳統文獻和歷史資料,深入考證關公生平事跡,系統梳理蘊含其中的倫理道德思想、人生智慧及家教理念,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話語體系。在此基礎上,可圍繞“孝悌忠信”“仁勇兼備”“言傳身教”等關公家風家訓的核心主題,精心設計系列主題理論課程。
1.倫理向度:以“關公的孝悌觀”為主題,重點闡發事繼母至孝等感人事跡,分析其中蘊含的倫理道德內涵,彰顯以孝為本、兄友弟恭的家族倫理觀念。課程設計可采用故事講述、理論闡析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典型事例解讀,引導游客在歷史敘事中感悟“孝悌”的道德意蘊。
2.信義向度:以“關公的誠信品格”為主題,選取關羽遵守誓言、臨難不屈的事跡,如白門樓單刀會、千里走單騎等,彰顯關公誠實守信、寧死不屈的高尚人格。
3.仁勇向度:以“關公的睿智勇武”為主題,重點分析關公智勇兼備、文武雙全的非凡才能,選取華容道義釋曹操、溫酒斬華雄等典型事件,闡發關公勇中有謀、仁中見智的處世智慧。課程可設置主題講座,邀請文史專家深入解讀相關史實,品析關公處事應變之道,啟發游客在復雜環境中堅守仁義、果敢決斷。
4.修身向度:“四好”訓誡是關公家風家訓的精華所在。課程應圍繞“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的主題,引導游客在典型事例中領悟修身養性之道。
如對“讀好書”的闡釋,可結合關公博覽群書、旁征博引的言行,論證經典誦讀對個人修養的重要意義;對“說好話”的闡發,可分析關公臨危受命時的從容智辯,彰顯言語修養的可貴;對“行好事”的詮釋,可梳理關公舍己為人、樂善好施的感人事跡,闡明善行義舉的道德升華作用。
話語表達創新:
綜合運用聲光電技術營造沉浸體驗
家訓思想的傳播,不能僅停留在“說理”層面,更需通過情境化呈現,引導游客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感悟家訓的精神內核。因此,在課程體系構建中,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因地制宜開發沉浸式主題劇場和實景互動體驗項目,創設具有時空穿越感的沉浸式體驗空間。
如圍繞“義薄云天”的家訓主題,打造大型實景劇《關公千里走單騎》,通過聲、光、電等現代舞臺技術營造逼真的戰場場景,再現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的驚心動魄。游客在觀劇體驗中,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亂世,與關公并肩作戰、生死與共,在情感的震撼中領悟“大義”的內涵。
又如利用新媒體平臺優勢,開發網上系列文化產品,拓展關公家風家訓的傳播渠道。
又如開設“關公智慧”系列網絡微課,邀請文化名家圍繞關公事跡開展在線講座,解讀家風家訓的當代價值;開發“關公在身邊”H5互動頁面,設置與游客日常生活貼近的倫理情境,啟發游客在現實中踐行忠孝仁義。線上線下聯動傳播,有助于擴大關公家風家訓的受眾群體,形成社會范圍內的文化共振。
互動參與設計:
開發游客參與式、體驗式的課程項目
關公家風家訓博大精深,與當代社會諸多議題緊密相關。在課程設計中,還應注重研學互動,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研習和社會實踐活動,引導游客在學思踐悟中內化家訓智慧、躬行實踐。
如面向青少年群體,設計“關公少年軍校”研習營,通過“忠誠教育”“優良家風代代傳”等主題課程,傳承紅色基因,涵育家國情懷。研習過程中,可開展“最美家訓我傳唱”等互動體驗,在參與中喚醒游客的文化記憶,提升其文化認同。
又如面向社會大眾,要立足文化景區場域資源,開發“關公家風研習營”特色文化項目,設計“關公家訓圖鑒”“家風家訓誦讀會”“當代家風我來寫”等互動模塊,引導游客在研習、感悟中對傳統家風形成情感共鳴。
課程內容設計還要注重“聯古接今”,將古代家訓智慧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設計“踐行關公家訓”主題打卡活動,創設現實生活中“學習好、言語好、做事好、為人好”的行為養成情境。通過積分、勛章、榜樣案例等激勵方式,調動游客參與的主動性,將關公家風家訓內化為日常習慣和行為準則。同時,要創新社會實踐形式,在景區和社區共同開展“最美家庭”“孝親敬老我先行”等主題實踐,通過家訓進社區、進家庭,讓更多民眾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優秀家風的魅力
綜上所述,關公家風家訓思想內涵豐富,對于新時代公民道德教育和家風建設具有重要價值。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深入發掘關公家風家訓思想資源,創新設計主題文化課程,對豐富優秀傳統文化旅游產品內涵、提升游客參與度和體驗感具有積極意義。
構建關公家風家訓課程體系,需在厘清思想脈絡的基礎上,立足時代需求,創新話語表達,豐富課程形式,綜合運用現代傳播技術手段,增強關公家風家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唯有不斷賦予優秀家風家訓以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方式,方能激活傳統美德的生命力,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提供道德滋養,為新時代文化自信注入不竭動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