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28
■趙 波
漢字是延續了五千多年的文字。文字,作為人類文明的基石,承載著無數歷史的印記、思想的火花和情感的流淌。
著名的古文字專家、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指出:堯舜禹圍繞運城鹽池建都,運城“曾保留遠至7000年前距今2000余年前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總根系”中的“直根”。《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倉頡是黃帝身邊的記事大臣,相傳黃帝聯盟部落與蚩尤部落爭奪運城鹽池資源取得決定性勝利后,黃帝命倉頡在“鳳凰銜書臺”造字,取得成功,驚天地而動鬼神,為中華民族文明的傳承,作出了不朽貢獻。漢字早已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凝結著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好比一個標簽、一個“識別碼”,一看到這個“識別碼”就能在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圖譜中很快找到中華文明。專屬于運城的漢字在中華文明圖譜中,也是熠熠生輝、閃閃發光。
盬
“盬”,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河東鹽池也。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十六里。”也就是說:盬,專指河東鹽池之鹽,也專指河東鹽池。其他鹽池所產的鹽不名為“盬”。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盬,河東鹽池也。左氏傳曰: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中國向有“賈出于盬”的說法。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在他的《歷史與鹽》一書中指出:商賈的“賈”字來源于“盬”。《尚書·酒誥》記載:“肇牽牛車,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肇者,始也。周朝人認為經商行為始于商朝,所以稱呼做買賣的人為“商人”。這說明,中國商業起源于鹽業,中國最早的商人就是鹽商。“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大人之市在海中”。
百科釋義:盬是一個漢字,基本意思是不堅固;停止;吸飲。共包含三項解釋。
古代鹽池名:“戊子,王至自于盬。”周(穆天子傳);意思是公元前928年11月戊子月,周穆王到運城鹽池“觀于鹽澤”。沒有經過熬制的鹽:“猗頓用盬鹽起,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可與王者埒富。”(《史記·貨殖列傳》《漢書·貨殖傳》) 不堅固:“器用盬惡,熟當督之。”
盬字作為名詞,1.盬,鹽池。見《廣韻》。2.未經煉制的顆粒鹽。司馬貞索隱:“盬,謂之鹽,直用不煉也。”3.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十六里。從鹽省,古聲。公戶切。(漢許慎《說文解字》)
當盬字作為動詞,通“苦”,止息。見于《詩·唐風》。顏師古注:“猗頓,魯之窮士也。盬,鹽池。于盬造鹽,故曰盬鹽。”《隋書·食貨志》:“掌鹽掌四鹽之政令……二曰盬鹽,引池以化之。”
鹵
“鹵”,始見于商代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它起源于古河東鹽池。其古字形“鹵”像容器中的鹽粒,本義為鹽鹵,又指制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亦稱“鹽鹵”“苦汁”。“苦”“盬”相通,專指運城鹽池。
卜辭中(《合集》36756):“癸未王卜,在海貞:旬亡禍?王占曰:‘吉。在十月’。唯王鹵,雨。”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認為其內容是商王武丁問“鹵”之事,有巡行之義。馮時認為此“鹵”為地名,即運城鹽池。商王親自巡行此地,可見,至少在晚商時期,商朝人已經使用運城鹽池鹽鹵用于祭祀、食用。
《說文·鹽部》:“鹽,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太史公曰:“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春秋經》:“大原亦曰大鹵。”《釋名》:“地不生物曰鹵。”《廣韻》:“鹽澤也。天生曰鹵,人造曰鹽。”《廣雅》:“鹵,薰也。”這些記載,正符合運城鹽池的“天日曝曬,自然結晶,不假(借)人力”的特征、特點與實際。
嵑
“嵑”,康熙字典釋為《廣韻》:苦葛切;《集韻》:丘葛切,從音渴。《廣韻》:山貌。又,山特立也。
據考證“嵑”專指是中條山的一個山脈,在絳縣境內。山澗中流出的水匯入姚暹渠之內,也稱“嵑水”。在這種地理條件下,每當大雨時節,山洪暴發,河水橫溢,四面八方的水就流入運城鹽池,鹽池“籍主水以生,緣客水而敗”,清人把“嵑水”寫成“客水”,也統稱為“外來之水”。就這樣約定俗成了客水。
?
“?”,康熙字典里釋意為【集韻】:母敢切,音。鄉名,在山西猗氏縣。
據運城市文物局總工程師李百勤先生考證:今臨猗縣王鑒村的古名稱“?”,也叫“?鄉”。
圶
“圶”,其基本含義是古地名。康熙字典解釋為“《篇海類編》:苦洽切,音恰。地名。”
“圶”字的寓意和象征可以從其含義和歷史背景來探討。在象征意義方面,圶字作為一個生僻字,雖然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在文化中仍然承載著一定的象征意義。它象征著古老的地名,可能代表著歷史、文化和地理的傳承與記憶。盡管具體象征意義不如常用字那樣明確,但在文化傳承中,“圶”字仍然具有一定的象征價值,代表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
據查證,“圶”字還有一種說法,它是“曲”的前身字,后被曲字所代替。它不僅代表彎曲,其主要含義是指河流與高山。從這兩方面的象征意義和歷史文化來看,這個古地名就是萬榮后土祠與孤山一帶。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控制了鹽池資源,取得了“涿鹿之戰”勝利后到汾陰脽上祭祀后土,又到孤山祭祀“土神”。黃帝史官倉頡就給這里創造了一個“圶”字,意為剛好,恰到好處。“大”字代表天,就是黃帝,“土”字就是土地,代表皇天后土,更代表孤山及河流,因為這里是全世界最厚的黃土層之一。古人對土地的崇拜由是可知,“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土,地之吐生物者也;百谷草木麗乎土。土地是人類生命的基礎,滋養萬物,承載著人類的繁榮與未來。創世女神女媧用黃土按照自己的形象捏成人形,并化生萬物,反映農耕時期人類與土地的直接關系,中華文明起源于農耕文明,土地是文明的標志,土地涵養了中華文明。“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苑也。”漢字中與土地相關的字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文字,以有形的符號去記載無形的情感,或者華麗繁復,或者樸實無華,卻都承載了思緒的片段。我們感嘆于那些深刻的文字,如同喑夜的一枚燭火,點亮空寂的內心。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