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1-05
□記者 景斌
◎核心導讀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的這十年,文藝創作被注入全新的能量,綻放出巨大的活力。放眼神州,文藝繁榮之景象異彩紛呈、文藝惠民之舉動豐富活躍。
書以載道,弦歌不輟。

衛堯(前排左二)為金井鄉書法愛好者指導
透視我市杏李園書法培訓中心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文藝工作座談會春風化雨般的滋養與潤澤。
這個成立于2012年的杏李園書法培訓中心(以下簡稱“杏李園”),乘著文藝工作座談會的東風,真正走到了群眾中間,并在堅守人民立場、講好河東故事、營造書壇生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堅守人民立場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更需要人民。
不論什么樣的文藝作品,只有真正走到人民中間,真正抵達受眾,文藝的功能和價值才能充分彰顯。
新時代文藝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多年來,杏李園師生堅守人民立場,通過展覽、培訓、傳播等多種途徑,把優秀的書法作品帶到廣大群眾面前。他們的這一做法,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
“衛堯老師經常到我們金井鄉,給書法愛好者講課指導,讓人受益頗多。”說起杏李園,鹽湖區金井鄉大井村人閆福林說。
金井鄉一帶學書氛圍濃厚,甚至都輻射帶動了周邊永濟、臨猗一些鄉鎮的書法愛好者。這些人不定期就聚集在一起,探討交流、相互學習。
年過七旬的閆福林是金井鄉書法愛好者的“領頭羊”,也是杏李園的一名學員。在他看來,書法創作要“上接天線”,更要“下接地氣”。寫的字要離老百姓近一些,讓老百姓能學得會、能看得懂,那樣書法的生命力才更強勁。
隨著社會發展,人民對美好的精神生活也愈發向往。杏李園負責人衛堯雖然還很年輕,但習練書法時間久,現已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運城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鹽湖區書法家協會主席。
“對于老百姓而言,衛堯老師的團隊就是‘天花板’了。”鹽湖區東郭鎮下段村村民楊銀萍說,“他們給大家寫的春聯,大家都舍不得張貼。”
2022年春節前夕,衛堯一行來到下段村,為老百姓寫春聯。“整整寫了兩晌,幾百副肯定是有了。”楊銀萍笑著說,“老百姓熱情高漲,老師們也不覺得累。”
進農村、進校園、進企業……不管是培訓指導,還是書法下鄉,只要基層人民有需求,杏李園總是當仁不讓。
“一定要堅持來自人民、為了人民,要讓人民從互動中體悟書法脈動、感知藝術真諦。”衛堯說,“只有在人民群眾的共鳴、回應和參與中,一個時代的藝術可能性才能無窮無盡地鋪展開來。”
講好河東故事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大河之東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扎根河東,揮毫潑墨,杏李園一直把書法當作“講好河東故事”的重要媒介。鹽湖、關公、衛夫人……這些散落在河東的璀璨明珠,在杏李園的筆下都流淌成了一首首醉人的詩篇。
或許是衛姓的緣故,再加上還是一名書家,衛堯對衛夫人有種天然的親近感。衛夫人的《筆陣圖》、衛夫人的簪花小楷、衛夫人是“書圣”王羲之的啟蒙書法老師,以及夏縣舉辦多屆的衛夫人書法藝術節……凡與衛夫人有關的歷史、文化、傳承,學員在杏李園都會有所了解。
當然,杏李園要講的河東故事,遠不止衛夫人這“一枝獨秀”。
去年,第34屆關公文化旅游節期間舉辦了一項重要活動,就是“忠義千秋”海峽兩岸關公文化書畫展。這一展覽面向海峽兩岸征稿,活動規模大、影響范圍廣,杏李園創始人衛行立書寫的《關公賦》,歷經重重關卡,最終成功入展。
包括《關公賦》在內的數十件優秀書畫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關公,架起了人們弘揚關公文化的橋梁,有助于增進兩岸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
關公是河東特有的標識,而像關公這樣獨特的,在河東還有鹽湖。
今年“五一”,鹽湖爆火。為了讓游客更好地了解鹽湖,鹽湖區文聯在鹽湖22號堤,辦了一個“千年鹽湖”綜合藝術展。攝影、書畫、詩歌等各種藝術形式的加持,讓人們對鹽湖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此次展示的書法作品,就含有杏李園師生創作的。“我們寫的是歷代先賢吟詠鹽湖的詩詞歌賦。”學員趙紅霞說,“書法,讓人們看到了鹽湖的另一面,更能引起人們對書法、對鹽湖、對河東的關注。”
除了鹽湖、關公、衛夫人,杏李園師生還會用手中的筆墨描繪黃河、書寫條山、再現舜歌南風……“我們鼓勵學員在書法創作中有機融入河東元素,將書法藝術、河東文化、時代精神等深度融合,進一步放大書法的能量與效應,講好河東故事。”衛堯說。
營造書壇生態
眾所周知,中國書法不僅是一種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字書寫,更是一種審美追求、情感呈現和精神表達。
所以說,書藝無境。

杏李園師生下鄉寫春聯(資料圖)
那么,書者如何在這無境中脫穎而出呢?非根植傳統、與時俱進,德藝雙馨、雅俗共賞不能也。
2019年,64歲的郭陽生慕名走進了杏李園。起初,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找個老師學寫字,一來打發退休后的時間,二來在村里有紅白事或逢年過節時能給村民幫個忙。
可學了一段時間后,他發現書法是要下苦功,甚至下死功的。為此,他一遍又一遍地臨帖,幾乎每天都要練上一個多小時。
基本功打下后,老師又讓他出新,要寫出自己的味道。
怎么出新呢?去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在西安舉辦了一個“與古為新”書法展,杏李園師生集體前往參觀學習。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郭陽生說,“一邊看名家之作,一邊聽老師分析,很快就能找到差距在哪兒,就有了改進的方向。”
這樣的外出研學之旅,郭陽生參加過多次。循序漸進之下,他慢慢在書法的世界里覓得一片天地。如今的他,已是山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常言道,人過六十不學藝。咱不僅學了,還得到了官方認可,這是從來沒有想到的。”郭陽生說,“希望能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書法作品,愉悅大家身心。”
這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但書法卻要慢慢去寫。
李潔和張曉紅這對“姐妹花”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自2018年杏李園成人班開課以來,她倆就徜徉于墨香四溢的書海。
從被逼臨帖到主動去寫,從斗方到四尺、六尺、八尺,從入區展、參市展到嘗試著挑戰省展、國展……這對“姐妹花”在筆墨的天地里,書寫著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感受著充盈可人的時代進程、構建著寧靜祥和的精神家園。
她們告訴記者,為什么能夠一直跟著衛老師學,是因為衛老師也在不停地學。衛老師經常外出拜訪名家,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這,就是她們鉆研書藝的“源頭活水”。
追尋古人的足跡,探索書法的奧秘。“字寫好不容易,既然要寫,就想方設法地寫好。”衛堯說,“我們都在朝著一個目標努力著,那就是德藝雙馨、藝文兼備、技道并修。”
以文鑄魂、以藝通心,生命不息、書寫不止。愿每一個書法愛好者都能真正走到群眾中間,寫出情感與個性,讓綿延在中華文脈中的審美基因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讓中國漢字屹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