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福勝寺:別有洞天的藝術勝境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9-27

□李福云

新絳,古稱絳州,是晉南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古城西北17公里處,有個千年古村落——光村,村子北面有座千年古寺——福勝寺。

據文獻記載,光村始建于北齊(561年~577年)。相傳,當時人們發現村北有塊地夜間發光,奇光異彩、五彩繽紛,令人驚奇。朝廷聞之,認為是吉兆,故賜名光村。

福勝寺又稱小雷音寺,原為北齊年間修建的古勝堂。傳說唐貞觀年間,村中藺氏在朝為官尚書,因其清正廉潔,唐太宗恩賜在其梓鄉敕建寺院,以供奉先祖藺相如。

金大定三年(1163年),其被賜名福勝院、后易名福勝寺。該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以及清康熙、嘉慶、道光、咸豐和民國五年均有修葺、增補和改建。

如今的福勝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40余畝,古建筑面積1110平方米,外圍為玫瑰、月季園,寺觀雄偉,規模宏大。

 (一) 

福勝寺,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牌坊、小山門、彌陀殿(亦稱大雄寶殿)、后大殿四進院落。天王殿兩側設有鐘鼓二樓;牌樓兩側原有十殿閻君殿、三霄娘娘殿;彌陀殿到三佛洞兩面,有東西廂房及廉頗、藺相如配殿等建筑,錯落有致、井然有序、雄偉壯觀。

寺內現存完好彩塑30余尊、碑刻13通。其中記載有該寺修繕歷史的有6通,最早的一通為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所立《金大定重修福勝院添修年譜記》,碑文中有載“乃大齊天統始成,值大金天眷隳廢”之句,證明該寺的歷史可上推至北齊天統年間。

福勝寺山門為單檐懸山式,牌坊形,小巧精致,簡潔實用。斗拱施七踩品字拱,花板前后分別有清康熙歲次丁酉(1717年)桐月所題寫的“慧日常舒”“梵宮屏翰”。立柱兩側以高大磚砌圍墻封閉,前后以抱鼓石戧護,山門外部兩柱45°角筑有八字硬山式翼墻。兩柱上掛有“福惠人間佛法千秋施善雨;勝傳天下祥光萬里燦慈云”的嵌名楹聯,為這千年古寺增添了不少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和神秘的色彩。兩柱間裝有板門兩扇,是寺院出入之大門。

進入山門,就是天王殿。天王殿左側是鼓樓、右側是鐘樓。兩樓分別坐落在4米高臺之上,掩映在翠柏間。

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二椽,單檐懸山頂,頗具元風。天王殿原是供奉“四大天王”的地方,“四大天王”即南方增長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俗稱“四大金剛”。然而與眾不同的是,福勝寺的“四大天王”,并沒有供奉在天王殿,而是奉于正殿,彌陀殿的兩側。天王殿內供奉的則是哼哈二將,即鄭倫和陳奇,寓意把守山門,保護寺廟安全。但哼哈二將今已不存。

過了天王殿,配殿中間是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間的木制牌樓,牌樓北面臺階之上是小山門,兩側是東、西配殿。西配殿為十殿閻君殿、東配殿為三霄娘娘殿。牌樓正面寫著“祥靄靈峰”,名曰義學牌坊。牌坊左側下方碑文有記,右側有株高大的鉆天楊。

義學牌坊、小山門和東、西配殿,形成一個天井式簡而不凡的小院落。過去,這里曾是僧人研習經卷、打坐修行的場所。院落東北角有棵千年古松,現已枯干,似在訴說著寺院的滄桑與肅穆。

沿小院北上十三級陡立臺階,就是小山門。小山門牌樓楣額上書有“小雷音”,意為小雷音寺。看來,福勝寺和《西游記》有著不解之緣。

進入小山門,彌陀殿高聳的檐角先攝入眼眸。彌陀殿坐落在北方五米的高臺上,雄渾厚重、氣度不凡。彌陀殿,又名大雄寶殿,為寺內主體建筑,面闊五間、四周圍廊,重檐九脊頂,五鋪作雙下昂斗拱,從建筑形制觀察,為元代遺構。

 (二) 

彌陀殿正殿中供奉著“西方三圣”,主尊中心為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脅侍兩旁,形象豐滿,頗具唐代風韻。

阿彌陀佛背面是“中國最美菩薩”渡海觀音懸塑,還有善財童子、明王及供養人等,皆為建殿時的原作,甚為精美。

阿彌陀佛兩側壁臺上圍坐的是“四大天王”和“十六羅漢”。“十六羅漢”為金代補塑,風、調、雨、順“四大天王”為明代增塑。

主尊阿彌陀佛及二脅侍為正殿內體量最大的塑像,位于殿正中佛臺之上。主尊通高6.1米、坐高2.2米,螺髻,跏趺端坐于仰蓮座上,左手置于左腿上,右手向上屈指,作說法狀,身軀豐滿、神態自若;佛像面色包金,面相平和,略帶幾分威嚴,兩眼下視,嘴唇緊閉,高大端莊,肅穆安詳。其身后有一層牡丹花圖案,花枝纏繞,色彩艷麗,外圍是一層金色火焰直上云霄,施金上彩,錯落有致,高至殿頂。

須彌座高大,共分圭角、下梟、覆蓮、束腰、上梟、仰蓮座六層。仰蓮座的花瓣背面均有人物、花卉等彩繪圖案。其中四個蓮花瓣上繪有人物圖案,述說著佛祖出家的故事。

須彌座束腰部分的5個面,塑有6個小“金剛力士”。前面4個傾力扛頂,后面兩個趁機偷懶,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主尊兩側,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兩尊彩塑菩薩呈立像,豐腴之軀微微向主尊傾斜,以示護衛。脅侍大勢至菩薩發髻高聳,上身袒裸,配戴項飾,綴飾瓔珞,線條刻畫清晰、發絲整齊,袒胸露臂;面部豐潤端莊,肌膚為淡淡的肉粉色,暈染自然、柔和,臂、腕著釧;發辮垂搭兩肩,圓潤的雙肩凸顯女性之貌;肩搭石綠色披帔,帛帶于頸部貼體側垂于座上;內著紅色貼體垂曳長裙,裙擺垂覆于腳面,衣褶自然懸垂,綺羅衣裙柔軟飄動;腹部系帶打結,腰束描金圍腰;衣裙圖案紋飾精細逼真,色彩簡淡素雅。菩薩跣足直立于蓮座之上,蓮葉寬大飽滿,花瓣均貼金飾;腰肢微彎,曲線微妙,細微之處盡顯女性柔美之態。

左脅侍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中有化佛,高鼻柔唇,表情靜穆柔和,面相莊重慈祥;胸配瓔珞,下系紅色長裙,裙衣束腹結帶,衣裙下擺衣褶左右分開,長裙及踵,衣褶分明,赤足而立。整體塑像肅穆潔凈,莊嚴雅致,令人肅然起敬。

從主尊塑像的總體風格和藝術處理手法上看,其應屬宋遼時期之上作。

 (三) 

阿彌陀佛像背面是被中國文物界專家譽為“中國最美菩薩”的懸塑渡海觀音。觀音集女性所有“美”于一身,柔美、端莊、典雅、和善、祥和、超凡、形神自然。菩薩頂戴華冠,手貫環釧,胸掛瓔珞,身披紅色仙衣,和藹可親,面容秀麗,神情靜謐超脫,體態豐腴輕盈,衣裝簡約,飄逸自然,色彩典雅古樸,處處有返璞歸真之美感。

渡海觀音,祥云相隨,腳踏朝天吼神獸,由遠而近、似從遠天遠海的仙境普陀仙山飄然而至。善財童子緊隨其旁,頭綰童髻,雙手合十,做禮拜狀。其形態純樸天真,肌膚稚嫩,神情自然,煞是可愛。

其背景采用高浮雕手法,三維效果極佳,透視效果突出,波浪紋理遠小近大,極為逼真。海浪波濤洶涌,左側仙山一股清流在山峰上順勢而下,似瀑布與海水融合。波濤中有一神牛,似在靜靜等待。

中下方各有一尊明王,三頭六臂,一個手握雙戟、一個手握雙劍,腳踏風火輪,怒目圓睜,頭發上揚,胸繞靈蛇,法器威嚴,形象兇猛威武,令人望而生畏。右側那白色明王,便是當今風靡世界的游戲《黑神話:悟空》角色原型之一。

傳說懸塑右下角有《西游記》的幾大主角,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等,現今僅剩孫悟空。左下角龍王和龜丞相,似在迎接觀音駕臨。

這組懸塑珍品已被收入《中國美術全集》(古代雕塑卷)中,頗受國內美術界專家學者贊譽。

懸塑左上角有一題記“至治二年六月十三日工畢”,說明此懸塑制作年代為元代,即1322年。

 (四) 

“十六羅漢”塑像,有序靜坐在彌陀殿左右的佛臺上,各個生動逼真,個性明顯,造型樸實無華,如真人般大小。羅漢或目視前方,氣宇軒昂;或盤膝而坐、閉目苦修;或慈祥憨笑,慈眉善目;或顰眉立目,面目堅毅,氣度不凡……真是惟妙惟肖、形象傳神,鮮活且富有靈性。

“四大天王”位于東西壁佛臺上最南端,東西各兩尊,均為武將坐姿,威武雄健,身穿鎧甲,頭戴花冠狀頭盔,頗為獨特,均系明代所造。東邊兩尊:南方增長天王雙手握寶劍、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西邊兩尊:北國多聞天王手握雨傘、西方廣目天王手抓靈鼠。

后大殿為二層結構,面闊七間,進深二間,一層為窯洞式建筑,前有插廊,硬山筒瓦頂。上層為藏經閣,內奉先圣賢師孔子牌位;下層為三佛洞,分別為波羅蜜、極樂天、恒河岸三洞。據縣志記載,洞內供奉的三世佛,西為燃燈佛與伽葉、阿難,中為釋迦佛與文殊、普賢,東為藥師佛與日光、月光菩薩脅侍,共九尊菩薩。九尊菩薩,眉目清秀、衣紋流暢,窯洞及彩繪都是元代珍品。因三佛洞還沒完全開放,其三世佛詳情有待進一步考證。

后大殿前面臺基兩側,明代人增建配殿各一間,分別供奉的是藺相如、廉頗。可惜,塑像傳說20世紀50年代被毀。

福勝寺彩塑雖歷經千年風云,但佛像至今保護完好,光彩照人。其塑像藝術、彩塑修造規制、人物服飾等,在歷史文化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價值等方面都彌足珍貴,是中國千年彩塑藝術寶庫,對研究晉南地區宋、元、明時期佛教彩塑有重大意義。特別是渡海觀音懸塑,構圖嚴謹周密,空間感、整體感極佳,在同期、同地域乃至全國都實屬罕見,是研究元代雕塑藝術的典范,也是研究中國古代造型藝術構圖和空間手法的重要標本。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