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9-21
□楊穎琦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一旦脫離了網絡環境,就看不懂網絡用語,也聽不懂大家說的一些熱門詞匯,更不會“好好說話”了。而這樣的癥狀也被一些網友“診斷”為“文字失語癥”。
到今天,“文字失語癥”不僅影響了在網上沖浪的年輕人,更把還在建構自己語言系統的青少年也拉上了網絡用語的跑道。當身邊的小學生開口或是落筆便是“水靈靈地”“誰懂啊”“拴Q”等熱詞,更是讓人防不勝防。
隨著現代網絡和電子設備的普及,這種提筆忘字、開口忘詞,用縮寫或諧音字來表達想法,想寫點什么卻不知道如何遣詞造句的現象,在當代年輕人身上廣泛出現,越來越多人出現了“文字失語”的困惑。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1000多位青年展開調研,數據顯示,53.3%的人感覺近幾年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47.1%的人感覺自己的詞匯量匱乏、表達單一。
身處網絡時代的我們,在享受著網絡便利的同時,也漸漸開始對語言的深意、文字的韻味失去了感覺和思考。明明有一大堆想法就在嘴邊,但一張口卻似乎只有“好”“yyds”“666”等短平快的詞語,要問“好在哪里”,便怎么也描述不出來。大腦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網絡段子、動態圖片,然而在想要描繪眼前看到的美景時,卻說不出個所以然。
很多網絡用語直白、簡練,能夠在只言片語間精準表達人們的某種情緒,通常承載著情緒輸出的功能,但用得時間久了,就變得無法正常用長詞長句來表達。而且在表達方式上也變得高度模式化、同質化,“水靈靈地”“潑天富貴”熱詞頻繁出現在那些網絡賬號中,但卻不知所云。這些同質化的語言不僅占據了我們的網絡平臺,更滲透在了現實生活中,人們不再組織文字邏輯,只需要選取網絡語言進行拼湊。這種粗暴的“拿來主義”,會讓我們失去對文字的敏感度,無法進行深度、復雜的思考和表達,最后就會陷入“萬物皆可絕絕子”的困境。
現在,很多網友已經意識到這個方面的問題,那么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小困惑”呢?首先,克服“思維惰性”,對網絡熱詞、熱梗及爆款文案祛魅,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的交流,有意識地減少網絡用語的使用,多用完整的句式,將自己的想法有條理地表達出來;其次,減少碎片化閱讀,從經典中汲取營養。“晝夜苦長短,何不秉燭游”“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等表述,和“絕絕子”“爺青結”等相比,豈不是更美、更有畫面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