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有風自中條來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9-10

□趙波

中條山,橫亙在運城南部的標志性的大山,不僅礦產資源豐富,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禹貢》中記載:“中條山在州南五里,西起蒲州雷首,延袤數百里,迤邐而來,直接太行,南跨州之芮城、平陸諸縣,北跨臨晉及州之夏縣、聞喜,其勢挺拔俊秀。”

運城中條山久負盛名,地理位置特殊,巍峨險峻,氣勢磅礴,挺拔俊秀,風姿綽約,四季風光秀麗,林木茂盛,景觀眾多,人文繁盛。《左傳》稱之為“首山”,《讀史方輿紀要》中則載:“其山中狹而延袤甚遠,因名。”《大清一統志》中云:“中條山狹而長,西華岳,東太行,此山居中,故曰中條。”“中條秀色”也成為解州古八景之一。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說:“解州鹽澤之南,秋夏間多大風,謂之鹽南風。”中條山的自然南風是助力北麓鹽池食鹽生成的強力“推手”“鹽花得此,一夕成鹽。”含有鹽分的鹵水,經過風吹日曬達到飽和程度,自然結晶成鹽,結晶成形后,人們便組織力量去采集,周而復始,天日映成。上古時期的舜帝始作《南風歌》稱頌南風;唐代宗李豫曾封中條山的南風為“風神”,加以祀奉;明《新建歌薰樓記》碑文中也記載了“南風”的身影:“南風起,鹽始生”;20世紀70年代,作家趙志剛寫的《中條山的風》被《人民日報》發表后,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全國統編小學語文第十冊),成為少年兒童的“范文讀本”;“一年四季一場風,從初一刮到大年終。刮得小樹無蹤影,刮得大樹拔了蔥。刮得磨盤翻燒餅,刮得碌碡耍龍燈”的民謠俗語在民間也廣為流傳。

薰風吹解帶,烈日照彈琴。上古時期,虞舜在大臣伯益的陪同下,來到中條山對面鹽池北岸臥云崗上,灘頭遠眺,中條巍巍,鹽湖湯湯,南風徐徐,縷縷薰風輕解虞舜衣襟束帶,山高升云天,日照耀云崗,映照著虞舜手中的五弦之琴,轉軸撥弦,琴響歌起,樂以寄懷,歌以詠志。遂有了這首著名的《南風歌》。

《南風歌》表達了先民對鹽池南風的贊美與祈昐,對“解慍”“阜財”的向往與憧憬,抒發了他們對南風的雙重情感與情愫,更闡明了吟者以人為本,以民之憂的民本思想。

古人還把《南風歌》看作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教化詩,天下父母養育子女,就如自然界的南風養育萬物。虞舜作為古代帝王,又是聞名天下的孝子,彈五弦之琴以歌南風,是要教化天下百姓行孝父母,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這也是虞舜借歌頌自然界南風的本質內涵。

“玉洞深深淑氣開,薰風一夕自南來。”《解州全志·山川》中記載:“分云嶺在白徑嶺東十五里,乃中條巔也。矗峙云霄,俯臨鹽澤,下有風谷洞,形似半井,投葉即飛出,其側有鹽風洞,洞口似盆……每仲夏應候而至,則吹砂石,摧林木,其聲隆隆,俗謂之鹽南風。鹽花得此,一夕成鹽。其上有天井。山谷口舊有風神祠。”風從洞中來,一吹鹽滿畦。中條山上不僅有風谷洞和鹽風洞,還有不少重要的山谷,如位于池西南的五龍峪和池東南的王峪口。

五龍峪在解州正南五里處,“峪深邃難測,上納山中五溝之水,故曰五龍峪。一遇暴雨施行,五溝之水競從峪口而出,浪奔人立,濤激雷鳴。”夏縣境內的王峪口則“在橫嶺東,去王官峪百里許。嶺南水入黃河,嶺北之水從此出口,故名。即姚暹渠來源也”。王峪口處還有以宋解縣令李綽命名的“李綽堰”,另有李綽小堰。那里有柏塔山一座,亦稱抱珠山,山有柏塔寺。“東峪口所出之水經其下山,有古柏千株,上聳無枝,狀似虺蛇,中有一柏,琦瑰磊落,獨大于眾,稱曰柏母”。這棵柏母“搖之則地皆震動,有欲頃之狀。山后亦也風洞。深不可測。風自竅出有聲,故‘柏塔秋風’為夏縣八景之一。知縣姜洪大其竅,遂無風聲”。由此可見,中條山風有無聲洞與有聲洞之別。是傳說,是神話,也是史實,歷代各種志書都有記載,文人墨客亦也頌之。

有風,自中條山來。它是自然的旋律,是季節的詩篇,也是來自天地的饋贈。有人說“一年四季一場風,從初一刮到大年終”是調侃;有人說“風吹石頭滿山跑,風吹樹木連根刨”是夸張。五千年前,黃帝與蚩尤的鹽池之戰,黃帝有大臣風后,蚩尤有呼風喚雨的風伯雨師,一場狂風暴雨,飛沙走石,迷霧重重的戰爭是歷史的真實存在。中條山上的風谷洞、鹽風洞,徐徐吹拂五千年,給河東人民帶來了“解慍”“阜財”,那是薰風的力量,是南風的驕傲,是盬風的神奇。

鹽池之畔,南風輕拂,帶來一縷縷裊裊秋意,如同細絲,吹來了河東人民多少期盼。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