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09
陳永年
不管是工作,還是理財,都可以積累財富。積累財富的目的又是為什么呢?
換取各種產品或服務只是表面,換取選擇的自由,或自由的選擇,才是本質。
摩根·豪澤爾在《金錢心理學》這本書中這樣說:“在自己喜歡的任何時候和自己喜歡的對象做想做的事,而且想做多久就做多久,這樣的自由是極其珍貴的,而這就是金錢能帶給我們的最大紅利。”
順風順水的時候,擁有這份自由,你就有更大的概率,坐在生活的“駕駛位”上,可以隨心改變生活的方向。身處逆境的時候,擁有這份自由,你也有更大的概率,去等待更高回報的小概率事件落到你的頭上,而不至于匆忙選擇或者“割肉”離場。
如何更科學地積累財富?或許以下三條值得重視。
克制過分欲望
和很多人的直觀感受不同,決定財富積累的最主要因素,不是收入水平的高低或投資回報的多少,而是儲蓄率。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受“錢是掙下的,不是省下的”觀點誤導,一方面在消費時不受約束,另一方面在掙錢時招數不多,動輒陷入“月光”尬境。
掙和省,哪一個更重要,取決于我們對哪一個自主性更高。遺憾的是,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掙錢的手段和數量并非變量,而是定數。收入并不由我們控制,相對更容易控制的,是花錢的欲望。
和父輩們相比,他們的收入水平比不上我們,但儲蓄率卻比我們高得多。所以,儲蓄率,與收入水平有關,但關系更大的是欲望。
我們不能在收入大致確定的條件下,既想消費欲望不受節制,又想增加儲蓄。現實的選擇是,我們要學會用更少的錢來獲得同樣多的幸福感。或許還應該記住這樣一句話:“收入超過一定水平后,你的物質需要由欲望決定。”
長期主義+復利
企業經營講長期主義,理財也要講長期主義。最簡單的例子,在銀行存款獲利,總是時間越長利率越高。
人們都知道巴菲特的經營神話,但很少人知道,他無論是為自己還是別人理財,都已經持續不斷進行了半個多世紀。做事情要成功,運氣總會是其中一個原因。但運氣的出現會有概率,至少你要做到“幸福來敲門的時候,你要在家”。
要參與博弈,就要持續在“桌上”,而不能出局。這就需要留足“安全邊際”,永遠保留參與的資格。
要讓財富增長,就要給財富時間;要給財富時間,你就必須堅持“在場”——在各種不可預測的市場環境中生存下來。有了足夠長的時間,你才能等到復利這個財富積累的利器。
用時間,而非回報率改變一切。
“安全”理財
有研究證明,一個人的理財策略,由其出生年代、成長經歷、家庭經濟狀況、價值觀、教育環境,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國家的經濟形勢和就業情況等等來決定。但無論是風險愛好型還是風險厭惡型,都需要理財。
風險愛好型對風險的承受力高一些,可以選擇期貨、股票等,風險厭惡型也可以選擇基金、國債、銀行存款等。
當然,無論我們采用哪一種方式,都要盡量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安全原則,永遠給意外和錯誤留出足夠大的安全空間,防止“梭哈”失敗離開牌桌。二是體驗原則,比如,在深夜回家給熟睡的孩子蓋被子時,不用糾結自己白天的投資決定是否錯了,是否會影響到他們未來。
用能讓你睡踏實的方式來理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