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西都市報時間:2024-09-03
□李雨心

古有歷書所載:“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進入白露,就意味著開啟了仲秋的序章,此時夜晚漸涼,晝夜溫差拉大,寒生露凝。
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意思是,當此時節,白露后天氣漸冷,雁鴨類等候鳥開始南飛遷徙過冬;玄鳥即家燕,開始集體朝南遷徙,尋找過冬的樂土;“羞”通“饈”,指糧食,金秋時節碩果累累,百鳥開始儲蓄干果以備過冬。
從白露的物候中不難看出,古人從這一節氣中觀察到的,大多是候鳥的遷徙變化。鳥兒在仲秋的月明風清之時盤桓天際,似乎是給人們發送著關于氣候變化的信號,提醒人們天氣變冷了,準備迎接寒冷季節的到來。
“孟春之月鴻雁來,仲秋之月鴻雁去。”在古籍《禮記·月令》中,對鴻雁的遷徙有著明確記載。同時,翻開二十四節氣中所包含的七十二個物候,其中有四個物候與鴻雁的遷徙相關,是出現次數最多的自然現象。于是,鴻雁也成了古時農家們判斷農時和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成為古代物候觀測史上的重要生物標識,被古人作為節氣征候。
鴻雁南飛北徙,本是自然界中的一種現象。但在古人的眼中,鴻雁春天北飛,秋天南往,恪守時節,年年歲歲,從不失信,于是賦予了鴻雁獨特的文化意象。譬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收錄有“雁”字,五代時南唐徐鉉、徐鍇注解為:“雁,知時鳥。大夫以為摯,昏禮用之,故從人。”摯,又作“贄”,是指古代人們見面時所送的禮物。雁因守信,被人們當作信物相贈,成為古代大夫相見、男女相親所用的禮物。
北宋文學家孫覺曾寫下“鴻雁最知時,未逃羅與網”的詩句。可見鴻雁的守時守信也讓古人頗為贊賞和推崇。鴻雁因南北遷徙這一候鳥習性,而引申出的文化意象,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在宋代詞人李清照筆下,當她看到天邊南歸的大雁時,遙想著誰會將錦書寄來,在詩詞中寫下她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從中還可以看到,鴻雁在古時也被視為書信往來的代表,更是關于愛情的象征。
在古代,鴻雁是書信的代稱,常用“鴻雁傳書”來形容書信往來。而“鴻雁傳書”是一則來源于中國古代史學家作品的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漢代班固《漢書·蘇武傳》。據載,蘇武出使匈奴,十九年不得歸。后漢匈通好,而匈奴卻詭稱蘇武已死。漢使至匈奴,探得蘇武確息,往見單于,稱天子射獵長安上林苑,得一雁,足系帛書,言武在某一澤中。單于聞言,驚視左右,只好向漢使謝罪。于是,后人就常用“鴻雁”“雁書”等指代書信。
當身處仲秋的涼意中,古人抬頭望見鴻雁,聯想到其是否會帶來家鄉或好友的信件,自然會觸景生情,生發出無限的憂思。所以,在不少古詩詞中,鴻雁還寄托著游子對于家鄉、好友的思念之情。古人借鴻雁南飛寄托離情別怨,抒發相思之情,期望鴻雁傳書,表達對遠方親人和朋友的深切思念。比如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一詩中,發出“鄉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感慨。杜甫的《天末懷李白》寫道:“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華西都市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