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錢江晚報時間:2024-08-29
桑飛月
秋天到來的跡象是什么呢?唐詩人劉言史寫道: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秋天到來,自然是先換云天。夏日的天空,經常是碧藍底子上堆積著大團的肥厚積雨云。秋天到來的時候,這些積雨云就開始變成輕紗狀的卷云,飄飄裊裊地,向高遠處飛去。
一些葉子開始枯黃。它們被風吹動時,會發出沙沙的聲響,即所謂的秋聲。據說,木葉中最先發出秋聲的,是梧桐。
《夢梁錄》載,宋時立秋這天,皇宮內會用一盆梧桐來舉行迎秋儀式。梧桐放在大殿之下,等到夏秋交接時辰一到,穿著朝服的太史官就會高聲報到:“秋來了。”奏畢,梧桐如果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這就是寓意報秋了。“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內,以梧桐樹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
為什么會是梧桐呢?古人解釋說,梧桐敏感有靈性。我覺得,這可能是因為梧桐葉較大,水分蒸發快的緣故。梧桐樹干雖然也在不停地給它們輸送水分,但仍然供應不足。于是,立秋一到,那些葉子便再也撐不下去了,一枚一枚,相繼墜地。
當然地上的落葉不止梧桐,也有其他因高溫無法撐下去的葉子,如香樟、柳、無患子等。這些落葉,都是秋天發來的信箋,它在告訴我們,秋天即將到來。
因為夏天的持久炎熱,秋天到來時,人們心情愉悅,甚至會進行慶賀。“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怎么慶賀呢?《東京夢華錄》載道:“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到了南宋,這種風俗更為盛行。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立秋日,都人戴楸葉,飲秋水、赤小豆。”古人認為楸與秋同音,常于立秋日采來楸樹的葉子戴在頭上,以賀新秋。
楸樹是我國的一種珍貴樹種,自古以來常被栽植于皇宮或庭院中,其葉、皮及種子皆為中草藥,有祛濕止痛之效。杭州東岳廟院內尚有兩棵,據說已經有五百年了,高大挺拔,枝葉繁茂。現在沒人會弄樹葉戴頭上了,不過,我覺得倒是可以去看一看樹木的葉子。
春天來時,是花在傳遞消息,一番一番的花信,傳遞著不同階段的春的消息。秋來,則是葉和果實在傳遞消息。讀葉讀果,也就是讀秋天的信。 (《錢江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