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包頭晚報時間:2024-08-29
《西游記》的主角,當然是去西天取經的唐僧師徒。但要說起取經路上的“龍套”角色,倒也少不得棲身江河湖海里的各路龍王。
“龍套”何其多
縱觀整部《西游記》,“四海五湖、八河四瀆、三江九派”皆有龍王。這其中級別最高的當數四位“海龍王”:東海敖廣、西海敖閏、北海敖順、南海敖欽。次一等的,是偏居大小江河里的龍王(譬如洪江口龍王)。最低一等的,是只能管轄一口井的“井龍王”:“比不得那江河淮濟的龍王,飛騰變化,便有寶貝。我久困于此,日月且不能長見,寶貝果何自而來也?”
話雖這么說,“蝸居”的井龍王和海龍王一樣,也都住在“水晶宮”里。不僅如此,各處的龍王,大都還沾親帶故。緊挨著唐朝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的涇河龍王等級不算高,但它卻是西海龍王敖閏的妹夫。連它的幾個兒子也都是龍王:老大小黃龍,居住淮瀆(淮河);老二小驪龍,居住濟瀆(古濟水);老三青背龍,占了江瀆(長江);老四赤髯龍,鎮守河瀆(黃河)。另外敖閏自己也有個三太子,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犯下忤逆大罪,即將被玉皇大帝處決,幸虧被觀音菩薩解救而皈依佛門,獲得了再生的機會——化為白龍馬,馱唐僧去西天取經,經過了千辛萬苦,終于成了正果,“將馬推入池中,須臾間,渾身長起金鱗,腮頜下生出銀須,一身瑞氣,四爪祥云”,馬又化而為龍。
《西游記》里的龍王不僅數量眾多,在小說中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白龍馬是唐僧的坐騎自不待言。西天取經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情節,孫悟空大鬧天宮,追根溯源,也是因為孫悟空從東海龍王那里得到了定海神針(如意金箍棒),還強逼另外三位海龍王送他紫金冠、鎖子甲、戰靴,惹得龍王們上天庭告狀。另外,又要提到那位涇河龍王,為了保護自己的水族不被漁人打撈殆盡,才與方士袁守誠打賭。為了取勝,他不惜違抗玉帝的敕旨,改了降雨時辰和點數,因此犯了天條,“在那剮龍臺上,恐難免一刀”。為了活命,他又不得不向袁守誠下跪求救。雖然他依袁守誠之言去求唐太宗拖住將會監斬自己的魏徵,誰料還是被魏徵在夢中將其斬首。從《西游記》的情節演進看,若非“魏徵夢斬涇河龍王”,唐太宗就不會因涇河龍王索命而到地府一游遇那么多冤魂,也就不會想到還陽后做水陸大會。有了這場水陸大會,才有觀音菩薩出場,引出唐僧取經的故事。
至于取經路上,每次孫悟空遇到棘手的問題需要尋求神仙幫忙時,除了觀音菩薩,另一個經常依靠的對象就是四海龍王。

《西游記》中的東海龍王與金箍棒
“那伽”到“龍王”
《西游記》講的既是唐三藏西天取佛經的故事,小說中眾多的“龍王”的確有著佛教的淵源。
中國的龍文化固然源遠流長,卻只有各種各樣的龍的記載,“龍王”一詞最早見諸文字,當為西晉竺法護于太康六年譯出的《海龍王經》四卷。這部佛經記載了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為海龍王說六度十德等菩薩之法。
佛教起源于印度。不過印度早期文化中并無龍的形象,而只有名為“那伽(Nāga)”的地神。印度古代婆羅門教最著名的法典《摩奴法典》里寫道,那伽是“人面、蛇尾、蛇長頸的半神,以跋修基(Vāsouki)為王,住地獄中”。它們并不住在海里,甚至都不能飛越大海,與中國龍的形象大相徑庭。盡管形象與蛇相似,但《摩奴法典》里明白寫著,“他們創造了夜叉,羅剎,吸血鬼,天界樂師,天界舞女,阿修羅,‘那伽’,蛇神(Sarpas),神鳥以及祖靈的各氏族”。可見“那伽”也未必能算作蛇。
“那伽”形象的轉變,與佛教的興起以及中印間的文化接觸有關。活動在公元2世紀或3世紀的印度僧人龍樹在《大智度論》里指出,“那伽,秦言龍”。這也是印度歷史上首次將“那伽”與中國的“龍”聯系起來。佛教里的“那伽”(龍),實際上是將古代印度婆羅門教里的傳統神靈“收編”為佛教的護法。比如佛教里有“天龍八部”的說法。指佛教護法神隊伍中的八種神道怪物,包含天眾、龍(那伽)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因為其中的“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故稱“天龍八部”。
佛教給龍封“王”,確是對龍文化的一大創造。在中國影響巨大的大乘佛教經典《妙法蓮華經》里,龍王共有八位,但在印度的佛教文化里,“龍”的地位其實不高,甚至是金翅鳥的捕食對象。封為“龍王”不是抬高龍的地位;其目的不過是反襯自己(佛)的崇高而已。
佛教傳入中土后,這些關于龍王的記述,對中國龍王信仰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佛教文化里,龍王有興云布雨的法力。隨著佛教的傳播與興盛,過往的海神、水神、河神便逐漸讓位給“龍王”了。開元十六年,唐廷詔令“詔置壇及祠堂”,正式修建龍壇和龍堂以供祭祀。唐玄宗還曾加封過四海龍王。到了宋代,宋徽宗于大觀二年十月,“詔天下五龍神皆封為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澤王,黃龍神封孚應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大大提高了龍王的地位。宋代以后,龍王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神祇,天下遍布龍王廟。至明清時期,遇到大旱或大澇的年景,百姓就認為是龍王發威懲罰眾生,祈雨祭祀龍王已然司空見慣。
在民間信仰中,大江南北,河海湖泊,溪泉潭井,處處皆有理水司雨的龍王駐守。而這也是《西游記》中出現了大量龍王形象的原因所在。 (《包頭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