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8-19
本報記者 李丹鳳 王新欣/文 陳方斌/圖
各具特色的民居宅院、寧靜深邃的殿堂廟宇、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廣袤鄉村的古建記錄鄉村風貌,傳承歷史文脈,承載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彰顯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審美追求。
為豐富暑期優質文化和旅游產品供給,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遴選推出82條“營造之美 自在鄉村”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帶游客穿行古鎮村落、名勝古跡,探訪鄉村古建背后的文化記憶。其中,我市“山西·運城巧奪天工古建藝術游”線路入選。
具體來看,“山西·運城巧奪天工古建藝術游”串聯起鹽湖區、芮城縣、萬榮縣和新絳縣,行程路線為:運城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芮城縣永樂宮景區——芮城縣廣仁王廟景區——萬榮縣閆景村——萬榮縣李家大院景區——萬榮縣東岳廟景區——萬榮縣后土祠景區——新絳縣光村——新絳縣絳州署景區。
游客可跟隨線路欣賞解州關帝廟春秋樓的懸柱托梁、永樂宮壁畫的精美絕倫,感受芮城廣仁王廟的唐構遺風、萬榮東岳廟飛云樓的純木建造,領略后土祠秋風樓的壯觀形制、新絳福勝寺的高低層疊……
沿途特色美食有:解州羊肉泡饃、芮城燒餅、芮城豆腐腦、芮城炒米餅、芮城牛肉湯、芮城醋汁涼粉、芮城東娃鹵肉、鹽湖福同惠糕點、萬榮炒晉糕、萬榮涼粉饸饹、新絳木炭火鍋、新絳卷子。
創意產品有:關公文創系列產品、關帝青銅像、關帝表、關帝廟《風雨竹》碑拓、芮城桃木劍、芮城布老虎、萬榮笑話文創系列產品、新絳澄泥硯等。
到鄉村,看古建新韻既有驚喜邂逅,更有自在生活。一起“鄉約”河東,領略鄉村古建之美!

第1站 運城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
走進運城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古柏蒼郁、殿宇巍峨的解州關帝廟,與新建的古城遺址公園、關圣文化廣場、五龍峪河道公園融為一體,留住了游人的腳步。
解州關帝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武廟之祖,北靠鹽池,面對中條,共有房舍200多間,分為正廟和結義園兩部分,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廟。廟內懸掛有康熙御筆“義炳乾坤”、乾隆欽定“神勇”、咸豐御書“萬世人極”、慈禧太后親書“威靈震疊”等匾額。
徜徉在解州關帝廟內,木雕龍鳳、流云、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歇山頂建筑,彩色琉璃,垂蓮柱,匾額等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細細欣賞,游客們的每一次抬頭仰望,都像是與古人在對話,目光流轉之間,仿佛聽見來自歷史深處的呼喚。
同時,行走在運城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游客能從當地民眾口中聽到關公信俗;信眾能從塑像、碑刻、匾額等數以千計的文物中,體會關公精神何以綿延不絕;步入尋常街巷,游人能在街頭巷尾看到關公塑像、繪畫。運城解州關帝廟作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始終感召著全球華人尋根問祖。

第2站 芮城縣永樂宮景區
神仙是什么樣子?丹青者面壁深思,須臾,信手揮筆,線條與空間交錯流轉,勾勒出近300身道教神祇的模樣,瞬時滿壁風動、天衣飛揚。掌管天地萬物與塵世禍福的神仙們在400平方米的壁畫舞臺上各安其位,人們似乎下一秒就能聽到嘈雜熱鬧之聲……
走進位于芮城縣城北的道教祖庭芮城永樂宮,但見紅墻黛瓦、琉璃鴟吻,穿無極之門,觀壁上丹青,站在壁畫《朝元圖》前的你,將被卷入一場眾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宏大敘事中,不禁心生敬畏、嘖嘖稱奇。
建于13世紀至14世紀的永樂宮,為元代官式建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現存主要建筑為無極門(又稱“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條500多米長的中軸線上。
作為重要的黃河文化遺產,永樂宮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明特質的珍貴文化遺存,以其精美絕倫的壁畫藝術、富麗堂皇的宮廷建筑和舉世矚目的搬遷工程享譽華夏。透過“壁上乾坤”這扇窗,人們可以穿越時空看到古人在宗教、建筑、美術、服飾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研學者還可以通過景區內一塊被分割成多個版塊的《朝元圖》復制展板,現場體驗永樂宮史無前例的搬遷工程。

第3站 芮城縣廣仁王廟景區
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這是唐代木構建筑的魅力所在,也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
廣仁王廟位于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遺址內,內奉水神廣仁王,是一座四合院形制的廟宇建筑。因五龍泉水從廟基前涌出的緣故,又稱“五龍廟”。現存建筑正殿為唐太和五年(831年)遺構,距今已有近1200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的4座唐代木構建筑之一,唐代道教建筑的孤例,可謂國之重寶。
廣仁王廟的存在對于研究唐代建筑風格、宗教文化以及中國古代建筑史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走進廣仁王廟,發現它并不大,遺存唐構中,唯獨它沒有深居禪門,而是將小身軀融入廣袤的晉南鄉土之中。這座古老的建筑被蔥綠的樹木包圍,靜謐而悠遠,院墻磚石斑駁,門前的木柱蒼老古樸。廟內現存正殿和建于清代的戲樓,正殿坐北向南,斗拱碩大、屋頂平緩,設有板門欞窗,單檐歇山頂古樸雄渾,體現了唐代的建筑風格,檐下的木雕歷經千年依舊精美細膩。站在殿前,就像穿越到了千年前的唐朝。

第4站 萬榮縣閆景村
東依孤峰山,西眺黃河,閆景村如同一顆時光凝結的明珠,點綴著壯美山河。
閆景村,位于運城市萬榮縣高村鎮,鄉土文化氛圍濃厚,自清代以來,商業就十分繁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山西省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還是蜚聲于世的晉商大院——李家大院所在地。
9座古漢墓、3座宋墓、一座唐末建的關帝廟、3座明代燒磚窯遺存、一眼古井,相傳還有明代古槐、古池泊;從漢墓中挖掘出的青銅劍、陶器、銀器和一幅“天文圖”……豐厚的文物資源表明閆景村自漢代就有了人類活動,至唐宋時期就形成了村莊。
閆景村的傳統民居建筑是反映晉南地區居住傳統的活態遺存,村中現存的民居建筑充分體現了三房九間加南廈、明三暗五閣樓炕等晉南民居院落的典型格局。除了李家大院,目前,閆景村還有馮文吉宅、薛光誠宅等7座傳統民居院落保存較好。
除了感受古香古色的晉南民居,你還可以到黃河農耕文明博覽園,感受農耕文化魅力。
天地共造化,遺世古村落。古樸恢宏的李家大院、游人如織的黃河農耕文明博覽園,在古老的村落中交相輝映,閆景村的璀璨人文也在歲月的風塵中歷久彌新。

第5站 萬榮縣李家大院
到山西不能不看大院,坊間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和李家大院并稱為“晉商三蒂蓮”。其中,近200年的李家大院因善行聞名于世,代表著一部豐富多彩的晉商文化和晉善文化發展史。
走進萬榮縣閆景村李家大院,146間古宅錯落其間,豎井式聚財型山西四合院藏風聚氣,精致的大宅門接地通天,歷史煙云便留痕于一磚一瓦、一雕一砌中。其數代修建的大院,作為晉商宅院的典型代表,成為研究晉南古民居建筑營造理念、民俗審美及晉商鄉土生活等的實物例證。部分院落還吸納了徽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等風格,呈現南北融匯、中西合璧的特點。
行走其間,具有裝飾和實用功能的磚雕、石雕、木雕及鐵藝等飾品蔚為大觀,內容題材涵蓋名人軼事、戲劇唱本、宗教神話、風俗民情和社會生活等,具有晉南地區漢族民間多子多福、五福臨門、松鶴延年、耕讀傳家等吉祥含義。
李家大院內,一面由正、草、隸、篆等多種書法雕刻而成的365個“善”字磚雕影壁,聲名遠播;窯洞頂上一圈精致的花墻,訴說李家“借工施善”的善行義舉;“善道”上方紫藤架掛滿了“善”字紅燈籠……“善”文化隨處可見,徜徉其間,尤感微風和煦,善氣惠人。
李氏家族以土布起家,經過艱苦創業到達鼎盛,實現了由農而商、由商而工的跨越,是中國近代經濟史的一個縮影。李家的經商史及其數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規家風和歷世樂善好施的義舉至今仍有參照意義。

第6站 萬榮縣東岳廟景區
“一定要去飛云樓看看,那是正經的‘中華第一木樓’。”這是運城人對外地游客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飛云樓在建造技術、結構力學與造型藝術方面獨具特色,是我國純木質樓閣建筑的代表,與應縣木塔并稱為“南樓北塔”。
當人們到了以后才發現,飛云樓是萬榮東岳廟里的一座元明風格建筑,高23.19米,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底層木柱林立,中央4根通天柱直達樓頂,且整座木樓無論大小接口,均為榫卯套之,沒有一根鋼釘,全靠工匠的手藝和審美造就。
何以飛云,以何飛云?飛云樓層層檐角飛翹、檐牙高啄。檐下椽子粗細不同,越靠近翼角的越輕微外伸;全樓斗拱密致,共345組,如云朵簇擁、鮮花盛開一般。各飛檐翹角給人凌空欲飛之感,又因斗拱層疊,如云帶纏繞,因此得名飛云樓。
誠然,飛云樓是萬榮東岳廟里最惹眼的建筑,但細數起來,萬榮東岳廟的歷史比飛云樓更為久遠,里面雕梁畫棟,絕非“等閑之輩”。
萬榮東岳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祭拜東岳泰山神的道教廟宇,自南向北中軸線上修建的主要建筑有飛云樓、午門、獻殿、香亭、正殿、閻王殿等,為元明兩代遺構。彩繪華麗的香亭,琉璃獸脊成行,四周勾欄上流云綣綣、飛龍騰躍,各望柱頭雕工精細、形象生動;從獻殿看香亭和正殿的琉璃頂,兩處屋頂前后錯落,琉璃用色一致,脊獸、脊剎、鴟吻各不相同、精美異常;從樓閣到重檐歇山頂、再到十字歇山頂與懸山頂等多種多樣的建筑形制,這座古廟仍有許多精彩值得探索。

第7站 萬榮縣后土祠景區
土地,是一切衣食住行的來源。后土與皇天相對,是對大地之神的尊稱,反映了先人與土地的關系,也是古中國的土地崇拜。
4000多年前,華夏始祖軒轅黃帝來到今山西萬榮汾陰古脽,掃地為壇,祭祀大地之神后土。漢武帝建后土祠,一生六次親臨祭祀,并留下了空前絕賦《秋風辭》。自漢武帝至宋真宗,有8位皇帝24次親臨祭拜。宋時后土祠占地900余畝,代表了中國祭祀建筑的最高等級,被譽為“海內祠廟之冠”。明成祖時建天地壇,祭祀天地的皇家禮儀遷至北京。
祠內現存建筑有山門、舞臺、獻殿、正殿、東西五虎殿、秋風樓等,布局嚴謹,結構合理。正殿、獻殿建筑工藝精巧,是祠內建筑的精華。正殿琉璃飾品光彩奪目、極為珍貴。各建筑物上的懸雕,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祠內的舞臺由三座舞臺前后聯綴布列,形成“品”字形格局,為全國獨例,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主要建筑秋風樓,位于祠的最后,因藏有漢武帝《秋風辭》碑刻而得名。建筑憑河而立,崇峻壯麗。樓身分三層,高32.6米,下部筑以高大的臺基,東西貫通。檐下斗拱結構古樸精美,形制巍峨勁秀,為現存古建筑中罕見的珍品。
“華夏始祖今何在,山西萬榮后土祠。”土生萬物而不語,承載萬物而不怨。站在掃地壇上,你可以遙看地老天荒大河西橫,諦聽先民對大地的感恩與崇拜。

第8站 新絳縣光村
光村,一個光是走在村子里,就能讓人感受到歷史文化氣息的古村落,它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屬于仰韶文化的光村遺址,可與丁村遺址相媲美。至20世紀40年代,光村已形成了以肅穆雄偉的寺廟為景點、護村城池為屏障、豪宅大院為核心的建筑文化。
光村村北有北雄山、玉皇廟、福勝寺、半截塔、通靈碑5處古建,村南有子母池、火神廟、碑頂柏3處文物。當然,最值得一提的還屬福勝寺。
來到福勝寺,相信你一定會被這里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吸引。據碑刻記載,福勝寺建于北齊時期,宋、元、明、清年間均有修葺。該寺共有四進院落,彌陀殿坐落于第三院落,寶殿五間見方,飛檐斗拱均是盛唐風采,大殿內有南海觀音、十六羅漢等。其中,南海觀音被譽為“最美觀音”,讓人不禁感慨,風雨滄桑過后,這座隱于村落之中的寺廟,卻仍能保持著栩栩如生的佛像雕刻,真是不可思議。
走出福勝寺,趙家大院和薛家新院值得一看。趙家大院修建于清同治年間,此院門樓高貴大氣,院內磚雕斗拱、方椽、匾花均精雕細琢,十分精美。薛家新院則是光村薛家24座院落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屬前庭后院三進院落式布局,以木雕、石雕為主。
隨處可見的精美建筑與雕刻,數百年的堅守與傳承,是光村留給后世最好的遺產,也讓游客們得以領略古建的氣質與風華。

第9站 新絳縣絳州署景區
來到位于新絳縣的絳州署景區,看到陽光灑在古建上時,屋檐、窗欞、石磚仿佛都擁有了生命,一切都顯得那樣美好。
新絳縣絳州署景區是新絳縣重點打造的4A級景區,由絳州署衙、絳守居園池、絳州三樓、城隍廟組成。據介紹,絳州署景區集文物遺產活化、人文風情體驗、歷史文化傳播于一體,是千年絳州城歷史發展的見證和文化展示的窗口。
絳州大堂始建于唐代,在元代經過一次維修。現存的建筑,是我國現存三座元代大堂中單體建筑最大的,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座面闊七間的州府大堂。
“絳州三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保存的都是明代的建筑風格,絳州三樓分別是指鐘樓、鼓樓和樂樓。鐘樓始建于北宋,鼓樓始建于元代,樂樓于明代重修。晨鐘暮鼓當年主要是用來計算時間的。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