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8-17
□楊穎琦
7月3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三部門發布一批新職業。網絡主播、民宿管家、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用戶增長運營師等19個新職業和直播招聘師、生活服務體驗員等28個新工種,將“入編”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駛入規范發展的“快車道”。
每個時期特有的職業人群和勞動者,都是經濟新生活、文化新現象的締造者和見證者。乘著數字經濟的春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事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職業,那些曾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的工作,在數字經濟的大潮下,也“轉正”成了新興職業。
層出不窮的新職業背后,有經濟業態、社會分工的新變化,也有人們思想觀念、職業選擇的新調整。
在“入編”職業之外,還有很多新職業有待年輕人開發和實踐。比如,專注于傳統非遺產業的非遺技藝傳承、非遺文化講師;致力于增強人們體質的公共營養師、健康管理師;讓人們生活更時尚的色彩搭配師、整理收納師……
選擇新職業,對那些還沒有就業或是想要改變“賽道”的年輕人來說是對自己人生的重新規劃。新職業為他們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間,讓他們能夠從自身需求出發、從興趣出發,去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開拓新世界,見識新風景。
在復雜多變、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新職業涌現的數量之多、申報主體之多元,折射出經濟轉型升級的加速度。一個個富有時代感的新崗位,也成為觀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風向標。
透過這扇窗,可以清晰地看到,面對壓力和挑戰,越來越多的企業、新興職業從事者在新形勢、新技術的引領下創新求變。無數創新技術應用方案、場景的加速涌現,不斷催生新的工種、新的職業,各種崗位更替明顯加速。
變的是職業,不變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每一份新興職業,都藏著一個為生活拼搏、為理想奮斗的活生生的群體。社會在變化,人在適應,也在創造。人們投身新職業,不僅基于就業壓力下的多元路徑、個性化的擇業觀念,更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自身優勢、打開發展新空間的積極探索。每一份職業變化的背后,都是關于人的蝶變。
而這些新興職業的涌現,也讓更多年輕的求職者看到職業的廣泛性和社會的包容性。只要腳踏實地學習和實踐,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技能,他們一定能創造屬于自己的無限可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