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8-16
運城晚報訊(記者 景斌)近日,《諷刺與幽默報》微信公眾號以“漫畫家衛行智:漫畫創作,是抽象與具象的轉換”為題,推送了本報記者衛行智的漫畫作品。

回憶錄 衛行智 作
衛行智,筆名杏子,現為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理事、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水墨漫畫研究院副秘書長、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漫畫學會副秘書長、運城漫畫學會會長、運城晚報·大眾漫畫版面編輯。其有150余幅漫畫作品在《諷刺與幽默報》《漫畫世界》《中國漫畫》《漫畫月刊》等報刊發表,有1000余幅漫畫、插圖刊發在各類報刊,有60余幅漫畫、新聞漫畫作品在全國各類比賽中獲獎。
此次《諷刺與幽默報》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內容主要是,衛行智關于漫畫創作中抽象與具象轉化的見解。
在衛行智看來,抽象,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指向那些籠統且空洞的概念;其二,作為構建概念的一種手段,從眾多具體實物中提煉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同時排除非本質的特性。而具象,則是一種直接表達。在漫畫創作與賞析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轉換。漫畫作者首先要從現實世界的具象中捕捉事物的抽象特質,隨后運用繪畫技巧將其轉化為漫畫作品;讀者則通過解讀這些抽象的漫畫元素,重新構建出具體的事物。簡而言之,作者的創作過程是從具象到抽象的提煉,而讀者的欣賞過程則是從抽象到具象的還原。
衛行智坦言,漫畫創作忌簡單化、一般化和形式化,以免作品顯得空洞無味,缺乏說服力。他始終堅信,在漫畫領域,相較于數量而言,作品的質量應是更重要的評判標準。無論是命題創作,還是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他都致力于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質,揭示其深層次的含義。
他以1998年12月20日發表在《諷刺與幽默報》上的漫畫作品《回憶錄》為范例,介紹了抽象與具象轉化的關系。
常有人言,某人一生好打麻將,這種行為被視為一種陋習(具象)。衛行智以此為出發點,探尋其背后的抽象意義,即某人終日碌碌無為、虛度年華,既無成就也無貢獻,最終只能潦草一生(抽象)。這促使他將“一輩子”這個抽象概念比作一本人生之書,而荒廢于麻將桌上的光陰則成為書中空白的篇章。通過這一比喻,他將無形的虛度年華具象化為麻將桌上的“白板”,創作出了《回憶錄》這幅畫,揭示了有些人因玩物喪志而虛度一生的悲劇命運。他希望讀者欣賞這幅作品時,也能夠從中領悟人生的真諦: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本待寫的書,如何書寫完全取決于自己。
“漫畫的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技巧只是外在形式,真正的內核是創作者的知識儲備和人文素養。行遠自邇,篤行不怠,這應是漫畫人必須具備的創作態度。”衛行智說。
除此之外,該微信公眾號還推送了衛行智11幅漫畫作品。這些作品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具有濃濃的諷刺與幽默味兒。“這些漫畫很有味道。畫漫畫與看漫畫,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藝術與欣賞。一個是表達內心的感觸,一個是還原生活的本真。”有讀者看完漫畫后這樣留言。
近年來,衛行智在精心創作漫畫的同時,還積極投身漫畫評論的撰寫。今年以來,其已有多篇漫畫評論,如《不要讓瞬間的錯過成為過錯》《事故不再發生,幸福更加持久》《到沙漠去創造造林奇跡》等在省級報紙上發表,在業界反響良好。
據了解,《諷刺與幽默報》系《人民日報》漫畫增刊,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是中國出版時間最長的漫畫刊物,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以漫畫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報紙,在中國漫畫界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