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8-08
■姚俊虎
100年前的8月8日,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著名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教育家魯迅先生有過一次短暫的河東行游。
1924年7月上旬,當時的西北大學與陜西省教育廳合議,主持開辦了一個暑期學校,特邀國內資深學者、社會名流到西安講學。當時聘請的講師共有14人,除了魯迅先生,還有南開大學教授李濟之、陳定模、蔣廷黻,東南大學教授吳宓、陳鐘凡、劉文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干臣,法國大學博士王鳳儀,以及夏浮筠、孫伏園等。魯迅先生所講題目為《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他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從文學藝術層面引申到精神道德境界,受到聽眾的普遍歡迎。本次講學活動歷時25天,于8月3日圓滿結束,被文化教育界譽為“群英薈萃,各顯神通,開創了古都文學藝術傳承的新紀元”。
根據芮城、永樂縣志記載及有關人員追述,1924年(民國十三年)8月8日下午,魯迅先生偕孫伏園等從西安講學返京途中,乘船至今芮城永樂鎮,于碼頭附近訪問村事民俗,與學校教職員工親切交流,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印跡。
孫伏園(1894—1966),浙江紹興人,原名福源,現代散文作家、著名副刊編輯。孫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職,并擔任李大釗秘書,參加了五四運動。他與茅盾、鄭振鐸等人組織文學研究會,積極推廣新文化活動。孫伏園1924年創辦《語絲》周刊,并兼任《京報》副刊編輯。他比魯迅小十余歲,尊其為學長,在西安講學過程中忙前忙后,兼做文稿整理工作。?
孫伏園在《長安道上》一文中寫道:“山西在黃河北岸,河南在南岸……后來回京舟經山西,特別登岸參觀,上去的是永樂縣附近一個村子,遍地都種花紅(現稱紅果)樹,主人請我們隨摘隨吃。本村共有約百人,有小學一所,無失學兒童,亦無游手好閑之輩,臨了我們以四十銅子,買得花紅一大筐,在船上又大吃。夏浮筠先生說,新鮮而至于現摘,便宜而至于白吃,是生平第一次。”
夏浮筠,即夏元瑮(1884—1944),浙江杭州人,為民國時期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就讀于美國耶魯大學,畢業于德國柏林大學,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同濟大學校長。他翻譯出版了愛因斯坦名著《相對論淺釋》,為相對論在我國傳播作出積極貢獻,獲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在西安講學中負責團隊生活起居。
從孫伏園文章中可以看到,魯迅一行只是在永樂作了短暫停留,對這邊的人文地貌、風俗習慣有所了解。他們放棄了原先由河東北上并州,穿越大半個山西的打算,走了一條經洛陽坐火車返回北平的老路,著實令人惋惜。像魯迅這樣眾多的“名人名家”,如果僅為買點果子,到小溪旁撿上幾塊鵝卵石,臨時選擇在永樂停船,用“山西這邊果木森森,發現別的船大多在這邊停泊,方才特別登岸參觀”加以解釋,似乎有點勉強。大家既然認為永樂這邊社會環境較好,完全可以安心住下來,如此倉促地選擇離開,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1924年8月,《魯迅日記》中這樣記敘:“三日晴。星期。上午同夏浮筠、孫伏園往各處辭行。午后收暑期學校薪水并川資錢二百,即托陳定謨君寄北京五十,又捐易俗社亦五十。下午往青年會浴。晚劉省長在易俗社設宴演劇餞行,至夜又送來《顏勤禮碑》十份、《李二曲集》一部……四日晴。晨乘騾車出東門上船,由渭水東行……八日曇(意為云彩密布)。午抵潼關,買醬萵苣(即潼關醬筍)十斤、泉一元(因貨幣如泉水一樣流通不息,遂有人將‘錢’稱為‘泉’),午后復進,夜泊閿鄉。”
《魯迅日記》中所載閿鄉,早年歸河南省管轄,原為縣城所在地,后與靈寶合并,和永樂鎮隔河相望,1959年三門峽水庫建成后,兩地均屬黃河淹沒區。這里提到的“午后復進,夜泊閿鄉”,應理解為魯迅一行乘坐的船只離開陜西潼關,接著向東順流而下,當天下午在山西這邊登岸。從潼關到永樂直線距離十余公里,水路行船僅需一個小時,抵碼頭后尚有小半天的活動空間。
魯迅一行在永樂停留期間,為何沒有登臨舉世聞名的永樂宮,也未游覽眾多名勝古跡?他們馬未卸鞍、亦未用餐,卻頂著滿天的烏云,來了個“夜泊閿鄉”,究竟是什么原因?欲知端倪,還需從永樂鎮文化教育界名人李經邦先生說起……
李經邦,字綸甫、號玉溪,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李青年時品學兼優,得補廩膳生員,后調省令德堂就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為壬寅鄉試秦晉并科舉人。他先后在條陽、蒲陽書院、敬敷書院任主講。1924年暑期,李先生回鄉探親時陪家人赴西安看病,聞知有故交來此講學,遂趕到賓館相會,并誠邀魯迅他們返北平前借道山西,以拜謁永樂宮圣地、領略呂洞賓風采,還可參觀義山祠風貌、見證李商隱名句,得到大家的熱烈響應。因當時通信聯絡不暢,交通工具滯后,雙方很難約定具體的會面時間,加之社會動亂,時局多變,魯迅他們只能走一步說一步,李經邦那里也只好等一天算一天。8月8日清晨,李先生看到華山那邊云遮霧罩、黃河水道波濤洶涌,料定不會有渡船靠岸,便在當天上午乘馬拉轎車離開永樂,應邀趕往蒲州古城,參加一位好友來日為兒子舉辦的婚禮。為預防萬一,特囑家人抽空到一公里外的碼頭打探。
當年永樂鎮西面約十公里處,有座著名的西山書院(后改為第四模范小學),節義里晚清學者姚先科曾在該校任教,暑假前被教育主管部門派往永樂附近一所小學助考。據老人回憶,8月8日下午,校長興沖沖地告訴他:“西安來了幾位文化界名人,要赴永樂鎮拜會李經邦先生,沒想到他突然離家,想借機來學校參觀訪問,請做好記錄!”
學校教職員工聽到上述消息,趕忙張羅迎賓。不一會兒,客人們魚貫而入。在小教室就座后,大家聞知該村共有100多號人,30余名適齡生均已入校,其中包括多名女生,暑假前考試成績平均超過80分,紛紛露出驚異的表情。有客人提議:“請周先生代大家表述!”接著有位精神矍鑠、留短胡須的長者施禮:“請問校長,孩子們喜歡上學嗎?”對方妙答:“有的年齡不夠,還盼著快點長大呢!”周點頭:“知識就是能量,爭先者必有作為。剛才說學生考試成績優良,為何未見出榜公布?”校長答曰:“出現了好幾個相同分數,一時間難以排名!有人建議在考卷整潔度或筆體上分出優劣,有的提議暫緩出榜,敢問先生有何高見?”周笑了:“無需節外生枝,建議女生優先,或以姓氏筆畫為序。”校長作揖:“先生此意甚妙!”周先生詢問了學生們對古詩詞、文言文的態度,作業布置及課外閱讀之效果,建議多讀些國內外名著。姚先科談了“課外閱讀要選好書,那樣可以學到社會知識,提高思想道德理念,還可增強寫作能力,否則就會產生‘看熱鬧、圖高興’之效果,反倒耽誤了主課”。周先生表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選擇,培養大家學習興趣,可將古文詩詞轉化為故事來講,旁征博引、潛移默化。同時,教師應嚴格操守、以身作則,讓學生們切實領略‘靈魂工程師’的風采!”姚見大家不住點頭,悄然做了記錄。
訪問結束后,姚先科方知那位周先生就是魯迅!大家來到相隔不遠的巷道內,恰好遇見幾位挑著紅果的中年婦女,她們發現客人相貌不凡,紛紛放下擔子讓道。校長上前介紹:“這位是北京來的周先生,想和諸位拉幾句家常……”周先生一邊鞠躬:“各位大多從清朝過來,怎么當年沒有纏足啊?”有婦女回答:“大人沒工夫,孩子們不喜歡,糊里糊涂走過來了!”有人解釋:“我們村的同齡人,全都長了一副大腳丫。”周先生問:“不是說三寸金蓮,貴為上人嗎?”有人搖頭:“咱窮人不講究貴與賤,省得耽誤了下河灘、種莊稼。萬一遇上個災年,出去討飯也不趕趟!”校長一旁直言:“清朝皇上要將婦女們纏起來,把國門鎖起來,讓洋人們打進來,近幾年又有軍閥搞內戰,老百姓日子越過越難冒(方言艱難之意)了!”周先生點頭:“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提出……”
訪問期間,恰好有李經邦家人過來,欲帶客人到府上小憩,待先生回來再作計議。有人看到云層不斷加厚,還有挎槍者張貼“懸賞布告”,他們人生地不熟,擔心出現意外情況。大家經過協商,決定改變行程,天黑前渡河到對岸的閿鄉縣城,然后經洛陽返回。
1959年三門峽水庫建成,古老的永樂碼頭銷聲匿跡,魯迅先生所訪之處也變成了河灘。據老一輩追憶,當時黃河北岸有“六垛十八村”,如河頭、高頭、營里、源頭、橋西、鎮北、招賢里、岳村、桃園等,魯迅一行于永樂碼頭登岸后,應該在距離最近的地方駐足,黃河蓄水前附近有三所學校,難以斷定究竟去了哪個村莊。
20世紀90年代,《山西日報》記者楊玉印得知節義里有人聆聽過魯迅教誨,建議我寫一篇記敘文。當時姚先科老人已去世,其嫡孫姚敬宏常以祖輩結識名人為榮,我反復詢問過這位老同學,他翻開發黃的小本子,上面除了與客人們對話,未發現其他方面的記載。
姚敬宏告訴我,其祖父生前多次談及魯迅等人的永樂之行,對沒能留下名人筆跡墨寶懊悔不已。據說李經邦從蒲州趕回后,聞知錯過了與魯迅見面的機會,禁不住搖頭嘆息:“周樹人及眾多名家光臨永樂,未能兌現西安承諾,實為老夫之過也!”
魯迅一行1924年離開永樂,從此再未涉足山西。但是,他對河東人民的熱切情感,對黃河傳統文化的了解、敬佩與向往,卻是毋庸置疑、有目共睹的。正是這短暫的永樂之行,拉高了魯迅對山西的關注度,使他戀上這里的風土人情,并向三晉文化界人士伸出友誼之手。如石評梅、關露、荊有麟、景梅九、李健吾等,他們在不同時期遇到魯迅先生,相互間都有過真誠交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魯迅日記》中多次提到山西女作家吳曙天,她也在散文里描述過對方的日常生活,可謂“知己知彼”。
河東籍作家李健吾當年在北京上中學時發表了《終條山的傳說》,被魯迅選入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他認為“《終條山的傳說》是絢爛的,雖在十年后的今日,還可以看見那藏在用口碑織就的華服里面的身體和靈魂”。
河東籍學者董大中先生編寫的《魯迅與山西》,詳細講述了魯迅與山西學子深層次交往,從多個方面提出了較為獨特的見解。
魯迅先生早年熟讀司馬光《涑水記聞》,后來屢次提到芮城永樂宮、永濟鸛雀樓,還在文章中寫了“帶著兩包聞喜煮餅探望友人”。他的日記中也記載有“冀君(冀朝鑄之父)送汾酒”內容。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上海逝世。李經邦、姚先科聞知后深感震驚,當即給治喪委員會及家屬發去唁電。十多天后,他們和當年接待魯迅一行的校長專程赴西安,參加辛亥革命的元老、河東籍學者景梅九與古都社會名流倡議召開的“魯迅悼念大會”,表達了對文壇巨擘的深切敬意與真誠懷念。
景梅九先生悲痛之余,寫下二首《悼魯迅》詩句,直陳“廬山真面無人識,魯迅原來卻姓周,只為一篇《阿Q正傳》,頓教聲譽遍環球。”“君是東方高爾基,搖旗吶喊震萎靡,橫沖直闖入文陣,苦斗精神死未疲。”景梅九二十世紀初日本留學時,就與同在東瀛的周樹人有過交往。沒想到分別多年后,對方改用魯迅筆名發表文章,一度讓其蒙在鼓里,知情后迅速取得了聯系。
1936年11月7日,西安各界舉行了魯迅悼念大會,當局以“維護治安”為名,出動大批軍警干擾破壞。景梅九冒著風險登臺演講,他讀悼詞間振臂高呼:“逝者如斯夫,魯迅先生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精神不死、浩氣永存!”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