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因村施策發展特色產業,鹽湖區上王鄉——

村集體經濟“百花齊放”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7-08

本報記者 朱 姝

  牛莊村紅色旅游方興未艾,用于餐飲接待的村禮堂目前在緊張建設中;垣峪村的面粉廠大院內,聚集著不少前來賣糧食的周邊村民;子諫村的豆腐廠門口,一板板豆腐從這里被運往鹽湖區各大學校食堂、超市……

在鹽湖區上王鄉,村集體經濟正蓬勃發展。近年來,上王鄉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點上不斷突破、線上開始成景、面上逐漸開花,把發展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

子諫村

豆腐廠鋪就共富路

在子諫村的豆腐坊內,工人師傅忙得熱火朝天,磨漿、煮漿、點漿、上板、壓制成型,剛剛制作好的豆腐飄出濃濃的豆香味。這里正是子諫村豆制品加工廠。

近年來,鹽湖區上王鄉因村施策,支持該鄉子諫村發展豆腐加工特色產業,開辟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新路子。

子諫村地處上王鄉西北角,全村6個居民組,385戶共1185口人。村里種植雙季槐、玉米等,而且村民們大多外出打工掙錢。怎么才能帶領村民致富?

據子諫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裴相堯介紹,子諫村做豆腐的傳統由來已久,只因多是家庭類的“小作坊”,產量和效益都不高,再加上村里在外的企業家很多都在中心城區及其他地區從事餐飲工作,就決定把豆腐這個產業作為村集體經濟突破的方向。

思路有了,說干就干。裴相堯帶領村“兩委”班子積極籌措資金,爭取區、鄉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該村豆腐坊終于“破殼”而出。

由此,子諫村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建設起配備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的豆制品加工廠,鹵水點豆腐的古法工藝和現代機械相結合,大幅度提高豆腐的產量和質量,每天可生產豆腐、豆干、豆皮等豆制品1500余公斤,主要銷往中心城區的商超、飯店及學校食堂,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9萬元。

“咱們生產出來的豆腐相比于一般的白豆腐,表面比較發黃,它上面是一層豆油,主要用本地大豆和安徽大豆生產,口感相對更好一些,然后也比較綠色健康。”裴相堯說。

在廠里上班的裴軍旗是子諫村村民,來豆腐廠之前,他常年在外務工。聽說村里開了這個豆腐廠,他憑借多年做豆腐的經驗到廠里應聘成功。

“在家門口上班肯定好,一方面每個月能有6000元收入,另一方面能就近照顧家里的老人。回來上班真的是很正確的選擇。”裴軍旗說。

垣峪村

面粉廠磨出新氣象

近年來,垣峪村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美麗鄉村建設要求,不斷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新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繪制出一幅美麗鄉村新圖景,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采訪當天,在位于上王鄉垣峪村的運城福面面粉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面面粉廠”)的大院里,有不少周邊村民前來銷售麥子。

據福面面粉廠負責人張小平介紹,福面面粉廠是集基地種植、原糧存儲、面粉加工、市場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面粉制品公司,并注冊品牌“旱塬福面”。福面面粉廠始終堅持“優選旱地小麥原糧、傳承古法加工工藝、匠心研磨優質面粉”的生產理念,從提升面粉口感、營養價值和品牌價值入手,打造從“田間地頭”直達“城鄉餐桌”的小麥面粉現代化產業鏈條。同時,該廠探索先進的運營管理理念,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群眾增收。

“在垣峪村發展小麥加工是有天然優勢的。垣峪村地處北緯35度晉南峨嵋嶺高海拔北坡地帶,是優質小麥黃金產地之一。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通風好,生產的小麥顆粒飽滿,磨出來的面粉口感筋道。垣峪村現有耕地面積9990畝,目前種植小麥7000畝。”垣峪村黨支部書記呂曉彪說道,“每到收小麥的季節,種植戶把糧食賣給收購商,不經深加工,收益十分有限,而且周邊村民需要磨面,都得跑好遠的路。我們建起這個廠,也能進行代加工,方便附近的村民。”

“我們廠目前也以優于平均收購價的價格收購周邊村民的優質旱地小麥。目前我們已經收到20萬公斤旱地小麥,再過一段時間就可以開始生產,每天可達到30噸的日加工能力。”張小平說道,“而且我們加工廠堅持的就是零添加和傳統工藝,這讓咱們旱塬面粉更具特色和市場競爭力。”

集體經濟發展起來,村民怎么受益?垣峪村的思路是采取“村集體+企業+合作社”多方共贏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以綠色為底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路子,讓村集體經濟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使村民受益。

福面面粉廠的落地,每年為村集體增加15萬元收入,還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目前已吸納周邊群眾十余人就業。“以前自己種地,一年賺不了幾個錢。現在土地流轉出去了,還在廠子里上班,每月都有固定收入。”嘗到產業發展的甜頭,51歲的垣峪村村民呂宏民高興地說。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糧食加工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按照‘抱團發展、合作共贏’的思路,不斷擦亮‘旱塬福面’這一面粉品牌,我們的面粉不僅要進超市、酒店、食堂,還要進‘直播間’。我們還要開通‘線上+線下’銷售‘快車線’,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張小平信心滿滿地說。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選準、選好主導產業是關鍵。近年來,上王鄉圍繞“農”字做文章,在打造“一村一品”上下功夫,促進特色產業配套升級,推動農業“接二連三”融合,增強鄉村的“造血功能”,帶動村集體和群眾共同增收。

除了福面面粉廠,垣峪村還建成兩個占地11畝的日光溫室大棚,發包給經營戶種植珍珠棗油桃。此外,光伏發電項目、機動土地流轉、水井經營等項目也在不斷創收。

牛莊村

紅色旅游譜寫新篇章

在鹽湖區最北端,有一個被譽為“河東小延安”的小山村,正是上王鄉牛莊村。近年來,牛莊村依托其豐富的紅色資源和獨特的自然風光,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不僅讓這個革命老區村的歷史得以傳承,更為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牛莊村曾是晉南地區敵后抗日游擊活動的戰略要地,擁有豐富的紅色歷史遺跡。鹽湖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牛莊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自2002年起,先后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修建“四·九慘案紀念館”、修繕稷麓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等,讓牛莊的紅色文化得以重現并傳承。

隨著紅色旅游資源的不斷挖掘和整理,牛莊村的紅色旅游景點日益豐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游客們不僅可以在這里緬懷革命先輩,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還能欣賞到牛莊村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民俗文化。

紅色旅游的興起,為牛莊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在鹽湖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牛莊村充分發揮紅色旅游資源的優勢,積極探索“紅色旅游+農業觀光+民俗文化”的發展模式,推出了多條旅游線路和多個旅游產品,滿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通過發展紅色旅游,牛莊村的集體經濟得到了快速增長。一方面,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餐飲、住宿、交通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繁榮,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另一方面,村集體通過參與旅游開發、經營和管理,獲得了相當可觀的收益,為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供了資金支持。

為了進一步提升紅色旅游的品質和影響力,牛莊村還加大了對紅色文化的挖掘和宣傳力度。村里成立了專門的紅色文化宣傳隊伍,通過舉辦紅色文化講座、演出等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牛莊的紅色歷史和紅色文化。同時,牛莊村還積極與周邊地區開展合作,共同打造紅色旅游品牌,協同推動區域旅游業的發展。

如今,牛莊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旅游勝地,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游客前來參觀。紅色旅游不僅為牛莊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更為這個革命老區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牛莊村將繼續依托紅色旅游資源,加大開發力度,推動紅色旅游與農業觀光、民俗文化深度融合,為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