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河東儒學文化傳承發展的時代價值芻議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8

郭建平 劉佑民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2500多年前,孔子就創立了儒家學說,后經歷代大儒們的不斷完善、補充、發展,終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文思想理論體系,簡稱為儒學文化。儒學文化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崇德向善,講信修睦,重視禮度,建構了中國人最基礎的信仰。

運城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動在河東大地。在歲月長河中,以卜子夏、荀況、關公、王通、柳宗元、司馬光、薛瑄、李毓秀等為代表的眾多河東儒學先賢,共同推動了河東儒學的傳承發展,造就了河東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價值取向、人格理想、道德標準等內在特質,影響著河東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傳承發展河東儒學文化的時代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

河東儒學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河東儒學文化是千百年來眾多河東優秀儒學家主要思想的匯集,代代相傳,延續至今,河東儒學文化影響著世世代代河東人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在人生信仰、人格理想、人生價值等方面彰顯著河東人的特質。可以說,不了解河東儒家文化,就不能深入了解運城五千年文明發展歷程,就很難理解為什么能在這里產生深厚的文化根基。

漫漫歲月,似水流年,在河東大地的浸潤下,儒學文化地域特質彰顯。河東儒學先賢崇尚王道、倡導仁政,求實務實,知行合一,立功重于立言,幾乎成為河東大儒的共識與共范,無論是出侯拜相,還是擔任地方普通官員,無不倡導以“仁民愛物”“以民為本”為基本價值追求的王道仁政,他們在政治、社會、教育、文化上皆有不俗的建樹。

河東儒學文化是運城人的“身份證”。河東儒學文化穿越幾千年,從相傳舜帝作《南風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到李毓秀的《弟子規》,河東儒學先賢注重兼容并蓄、經世致用,適應時代發展,在探索實踐中,把當時所處時代的精神追求注入河東儒學發展的思想體系中,并對傳統文化、外來文化加以適當改造,有效融合,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構建完善新的和諧秩序、社會平衡,推動社會進步。

河東儒學文化是運城人的“識別碼”。運城是最早叫“中國”的地方,從堯、舜、禹,到卜子夏、荀況、關公、王通、柳宗元,再裴氏家族等儒學先賢、文人墨客,用儒學文化貫穿運城歷史幾千年,自古以來人們備受熏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在這片河東大地生根發芽,共同構筑起運城人的精彩光環。

河東儒學文化是運城人的精神標識。運城人尊崇堯舜,注重禮節,厚植道德,形成傳承久遠的德孝文化,每年舉辦“德孝文化節”;運城人崇拜關公,講究誠信,每年舉辦“關公文化節”;運城人堅韌不拔、執著追求,形成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革命家姬鵬飛和程子華,以及開國上將董其武、河東群眾領袖嘉康杰、航天英雄景海鵬等特有氣質;運城人耕讀傳家,詩書繼世,呈現出“崇文、厚德、敬業、拓新”新的精神風貌。

河東儒學文化具有獨特的時代價值

河東儒學先賢在治學思想、個人修為、廉潔從政等方面,無不體現出道德意識的自覺性、道德行為的實踐性,成為后人學習的楷模和典范。只有將河東儒學文化融入現代價值體系中,對河東儒學文化進行現代化改造和利用,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落地,講好河東儒學發展故事,讓傳統文化光彩照耀新的時代。

河東儒學文化有助于促進社會穩定和諧。儒學文化的弘揚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作用。荀子提出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觀點;王通“夫子居于鄉里而爭者息”,就是儒家躬行教化的力量:“此以言化,彼以心化”。作為河東人,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如教育、媒體等,傳承發展河東儒學文化,普及和傳播儒學思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河東儒學思想,從而提高社會文化素養。

河東儒學文化有助于促進人際關系和美。司馬光與王安石是政治對手,王安石被罷官后,皇帝詢問司馬光對王安石的看法,司馬光說:“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風。”展現了司馬光君子風格和胸懷。薛瑄提出的“與人言,宜和氣從容。氣忿則不平,色厲則取怨。”是與人交往的信條,儒家思想重視人際關系,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包容、寬容和諒解,這對于每個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在社會生活中,個體與團體、個人與社會密不可分,當小我利益與大我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必然是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儒學思想強調的“仁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教無類”等,浸潤每個人致力于建立和美的人際關系。

河東儒學文化有助于促進家庭教育和睦。“首孝悌,次謹信。”“父母呼,應勿緩。”由李毓秀編著的《弟子規》,是倫理道德教育的范本,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包含了大量思想修養、待人接物、飲食起居、生活禮規等禮儀規范,傳承了儒學文化主張的孝悌忠信、仁民愛物、崇尚禮樂。河東人民“耕讀傳家”的讀,不僅僅是讀書,還有做人的含義。“詩書繼世”的“繼”,不僅僅是繼承,還有發展的深義。新時代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在家庭建設中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認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將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貫穿到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全過程,融入家庭教育的日常生活細節,引導家庭成員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風貌、文明風尚和行為規范,使家庭建設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和有效載體。

河東儒學文化有助于促進個人修養和順。薛瑄提出的“讀正書、明正理、親正人、存正心、行正事”,把“正”作為修身根本,成為一代廉吏,說明了個人修養對人生成長的重要性。“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是儒學核心價值的綱領性表述,將道、德、仁、藝(即文)進行貫通。通過不斷自我反思、修身養性,以身作則,約束行為,把修身立德體現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發揚儒家傳統美德,在實際行動中表達仁義禮智信等基本價值觀。比如,在經濟領域,要強調合作和共贏,而不是競爭和壓制;在社會關系中,要強調相互理解、包容和關愛,而不是互相排斥和攻擊。儒學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的處事原則,現代社會需要倡導這種理念,避免極端化的情緒和行為,讓人們以平和的心態去處理社會問題,達到和順目的。

河東儒學文化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關公對國以忠、處世以仁、待人以義、任事以勇的思想和行為,實質是人們對理想人格的自我設計、自我追求;柳宗元提出的“順人之性”“遂人之欲”主張,具有民眾自由與自主的“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傳承儒學思想的河東儒學文化,從一開始就以人本為主,重視個體內在的塑造,強調心靈的作用,不主張個人過分追求外在物質和名利,明確提出“以人為本”,強調“民為邦本”“民為貴”“民者,君之本也”“國以民為本”等。將“以人為本”重置到現代社會,就是每個人都平等、自由,充分發揮個性,施展才華,為民族的建設與發展貢獻自己的能量;就是充分體現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滿足人們的發展愿望和多樣性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權;就是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實現全面發展。

河東儒學文化傳承發展應多點發力

儒學文化在現實生活中日用而不知、日用而不覺、日用而不思,立足傳承弘揚河東儒學文化精髓,應堅持與時俱進,敢于創新,多點發力,自覺擔當起責任和使命,將發展中的河東儒學文化應用于實踐,在實踐的指導下推動河東儒學文化持續發展,增強文化自信。

在營造傳承發展河東儒學文化的社會氛圍上發力。借助電視廣播、短視頻、直播平臺等媒體渠道,打造具有教育性與時代性相融的河東儒學文化傳播產品。談起河東文脈,讓運城人知道卜子夏、荀子、王通、薛瑄等運城先賢大儒的故事,感知河東圣賢思想,領略河東儒學文化的魅力,提升河東儒學文化自信。目前,河東歷史文化展示中心(河東名人館)已將這些河東儒學文化元素發掘展示,應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運城人了解河東圣賢故事,不斷增強自身榮譽感。

在培育傳承發展河東儒學文化的情感紐帶上發力。把鐵漢公薛瑄的廉潔故事、關公的忠義仁勇故事等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將河東儒學文化融入社會公共空間,在傳統廟會、戲曲演出、藝術創作、文廟祭祀等公共聚集活動中,推進傳統文化表演舞臺、傳統文化學習空間、傳統文化主題景觀建設,促進河東儒學文化的情感認同。運城各地每年舉辦的民間關公廟會、池神廟會、社火表演、戲劇匯演等,應進一步增加河東儒學文化元素,豐富河東儒學文化產品內容,展現河東儒學文化形態,讓人們耳聞目染,受到精神熏陶,不斷增強文化自豪感。

在完善傳承發展河東儒學文化的機制建設上發力。河東儒學文化延承的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等思想和卜子夏提出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更加注重人的修養提升、道德培養與人格樹立,河東先賢在思想上求美,求善,求仁義;在情懷上憂國,憂民,憂天下;在道德上重文,重禮,重氣節;在休養上敬天,敬地,敬天命,成為世人學習的榜樣,因此,讓河東儒學文化進家庭、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活動,形成良性機制,把河東儒學文化派生出的德孝文化、禮儀文化等融入河東人的血脈里,培養和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和人格魅力,讓人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規范,從而建立起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的文明社會。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四句的境界、心胸、氣魄震醒了多少仁人志士的豪邁胸懷,道出了多少讀書人的崇高理想和精神追求,河東儒學文化植根于河東文化的豐厚沃土,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新時代,更應與時俱進、固本開新,深入實施河東儒學文化的探源工程,挖掘其時代價值,講好河東故事、傳播好運城聲音,書寫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新的運城篇章。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