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萬榮民歌,一方水土一方精神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5

郭澄

有人的地方就有聲,有聲的地方就有調,人們通過不同的聲調,表現喜怒哀樂等不同情感。由此,地域和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得帶有地域特色、勞動特色、生活特色、情感特色的曲調應運而生,再加上豐富的語言表達,形成了地域色彩十分明顯的歌曲——民歌。在萬榮,就生長著這樣一朵充滿激情、香氣四溢、惹人留戀的小花——萬榮民歌。

演出劇照(攝于1990年)

(一)

20世紀50年代初,萬榮縣由萬泉、榮河兩縣合并而成。萬榮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源遠流長,歷代文人墨客眾多,被稱為文化縣。萬榮民歌,既沒有陜北民歌高八度的大情大愛,沒有內蒙古民歌的遼闊悠長,也沒有新疆、西藏民歌的歡快活潑。它只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排憂解困時哼唱的一種小調,基本上逢年過節及鬧社表演火劃旱船、跑紙馬、舞龍舞獅、打花鼓、踩高蹺等節目時,才有專人在旁邊吟唱民歌助興。只有黃河岸邊拉纖擺渡,在洶涌澎湃的浪濤聲中鼓勁加油時,才會有高亢嘹亮的唱段。它以特有的方式、不屈的韌性,在民間代代傳唱,也是這方土地上人們性格的寫照。

郝銀奎參加《萬榮民歌》錄制

1979年,當時的運城地區行署文化局根據省文化廳安排,舉辦首屆民歌、民舞、民樂調演。為真正辦好這次活動,時任萬榮縣文化館館長暢明生、戲曲組的郭弘禮、民間音樂愛好者郝銀奎等人深入田間地頭、農家小院、黃河岸邊,搜集整理萬榮縣民歌。為了搜集保護好這些民間文化,他們進行了分工:暢明生主要整理花鼓曲牌,郭弘禮搜集整理當時寶鼎公社黃河岸邊的船歌,郝銀奎搜集整理民間小調。

他們冒著酷暑,騎著自行車,自帶干糧,挨村跑、挨家訪……經過幾個月的辛苦工作,共收集《自本熬活》《回娘家》《紡棉花》《烙油饃》《打秋千》《對花》等30余首民歌和30多個紅白喜事嗩吶曲牌。

1979年9月,在首屆“三民”(民歌、民舞、民樂)調演上,經過重新編排,以田金川老先生腰鼓為主、胸鼓和多鼓配合、十多名姑娘伴舞的萬榮花鼓參加表演,取得了好成績。演出結束后,節目又在萬榮縣大禮堂作了匯報表演,并增加男女聲對唱《自本熬活》,女聲小合唱《打秋千》等。至此,采風搜集到的二三十首民歌和嗩吶曲牌正式油印成冊,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搜集民歌也成了文化館音樂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首屆“三民”調演活動使民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而且使一批經典作品得到很大升華。

(二)

1985年,運城地區行署文化局組織第二屆“三民”調演,萬榮縣參演的節目是根據郭弘禮在寶鼎公社搜集整理的《寶鼎船歌》。這是一首根據黃河船工在拉纖中與風浪搏斗、風平浪靜、拉纖擺渡艱難前行等不同場景所喊號子創作的、無伴奏男聲小合唱。由于各個地域的水情不同,《寶鼎船歌》也和其他船歌、號子有所區別。據郭弘禮說,1979年收集時,曾經的船工只剩下一位了。為了把寶鼎渡口的船工號子收集完整,他在原寶鼎公社寨子村住了四五天?!秾毝Υ琛肥状螀⒓印叭瘛闭{演,演唱人員由王克勤、龍文選、張旭光、暢舒、秦雨生、龍忠東等人組成,城鎮中學音樂老師王敬民擔任領唱。

隨后幾年,《寶鼎船歌》又被改編為舞蹈參加地區“三民”調演,除王敬民、王國暄、吳典國、暢舒等,在萬榮中學上學的暢軍等同學也參加了演出。這次演出不是站立不動的小合唱,而是邊唱邊舞的表演唱,由王敬民編舞并領唱。

一位哲人曾說過:建筑是藝術的凝固,藝術是生活的流動。民歌何嘗不是歷朝歷代祖祖輩輩生活狀態的一種流動呢?它有曾經的愛情故事,有曾經的日思夜想,有曾經的酸甜苦辣,更有曾經人們的油鹽醬醋。隨著人們生活的發展變化,它也不斷升華著。

1990年10月,山西省文化廳舉辦民間音樂舞蹈大獎賽,萬榮縣文化館新任館長姜英杰,特邀運城地區群藝館音樂老師孟鳳茹、地區文工團郝宗謙,在原曲基礎上對男聲小合唱《寶鼎船歌》進行了改編,合唱團中增加了萬榮中學黃沛舜等幾名中學生。文化館解孟虎、城鎮中學趙篤宏兩位老師作詞,龍文選根據萬榮縣民歌《烙油饃》《回娘家》《紡棉花》《自本熬活》等歌曲的音樂特點,創作的男女聲二對唱《光棍與寡婦》參加了比賽?!豆夤髋c寡婦》這首民歌講述了主人公沖破封建思想、結為夫妻的愛情故事,榮獲創作二等獎、演唱三等獎。這次創作、改編演出,把萬榮縣民歌的搜集整理和表演推向了高潮,為萬榮縣民歌研究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當基層民間音樂工作者信心滿滿全力以赴準備大干時,隨著改革開放,年輕人喜好的流行歌曲大量涌入覆蓋社會各個角落,本土文化受到沖擊。民歌也因地域特色重、方言難以聽懂、受眾面窄等問題,退出了大眾舞臺。因為不入流、不正規,大部分基層音樂工作者和年輕人也就不再重視它了,只有個別人仍在默默地對它進行著研究、搜集、傳承……

(三)

進入新世紀后,阿寶、王向榮、王二妮等陜北民間歌手和蒙古族民歌中的“呼麥”“長調”等亮相央視《星光大道》,以其充滿激情的演唱風格和原始嗓音征服了樂壇。他們的作品包括《山丹丹花開紅艷艷》《走西口》《那是一個誰》《半個月亮爬上來》《套馬桿》《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等。全國又一次掀起了民歌潮,各種大型晚會上都會有一兩個民歌高手,為活動增添了別樣色彩。

2020年,萬榮縣文化館以暢曉紅為首的一班人,重新燃起了保護、傳承萬榮民歌之情。由當時的副館長吳震、吳希娟牽頭,首先搜集挖掘即將遺失的原民歌資料,然后又組織原收集人郭弘禮、郝銀奎和民歌愛好者王一匡、薛義俠、李有寶等人,對其進行認真整理校對。最后,在萬榮縣文聯原主席張旭光、現任萬榮縣文化館副館長吳震編輯下,一本鉛印的《萬榮民歌選》熱乎乎地出爐了,20世紀70年代末收集油印的40多首萬榮民歌得以很好保存。

2023年11月,他們又邀請萬榮縣視頻制作技術高、攝影設備先進的賈智,以及原收集人郝銀奎等,在文化館副館長李曉達參與下拍攝視頻,錄制了10多首民歌,并通過錄制訪談節目的形式,講述了萬榮民歌的歷史淵源和萬榮民歌的特點。這種以影視技術保護萬榮民歌的方法,使萬榮民歌更形象化、具象化了。

2024年5月,在萬榮縣級非遺文化項目和非遺文化傳承人申報審批中,吳重陽、孫一惠、賈盼等幾位年輕、專業的音樂老師成為萬榮民歌傳承人,為萬榮民歌今后的傳承打下了堅實基礎,萬榮民歌在發展中得到提升和充實。人們相信,在這班人的努力和付出,萬榮民歌這朵生長在黃土高原上的小花,一定會越開越艷、越長越繁,世世代代傳下去……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