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淇園和“淇園迷”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8

王秀梅

在運城文學圈中,淇園(李立欣)的散文是個“異數”。這異數在于,眾多文友的散文,很少能像他的散文那么叫座。淇園散文公眾號上的文章,單篇動輒就是數千或者上萬的閱讀量,有些篇目點擊量甚至超過十萬。多費些力氣,我們興許也能寫出一兩篇勉強可以稱得上叫座的,而他好像卻是云淡風輕、輕描淡寫就做到了。淇園散文公眾號每有更新,運城文友圈立即刷屏,眾多“淇園迷”一邊叫好一邊轉發,文后留言長長一大串,構成淇園散文公眾號繁茂旺盛的“文本叢”。

我家有個“淇園迷”,常常讀完淇園文章兩眼就開始放光,我們那天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特殊的美食——淇園散文給我們的用餐添加了一種特別的“淇園”味。

時下的網絡閱讀越來越多元,作為文學的一種體裁,散文與其他文學作品一樣,受眾有限,很難產生如時政熱點或“心靈雞湯”類文章的轟動效應。淇園散文的這種火爆,讓我心生好奇:這是怎樣的一個寫作者,他又是怎樣俘獲讀者芳心的呢?

認識淇園散文的作者李立欣,時在五年前的盛夏。運城市作協組織部分作家赴五老峰采風,永濟文友在景區公路與運永線的交叉路口等候。兩輛車自運城方向一前一后駛來,停在我們身旁,一大群人下了車,雙方彼此相互寒暄問候。絕大多數文友相識,見其中一人鼻梁上架副眼鏡,舉手投足間文氣很重,心中猜是李立欣,于是趨前試探問道:你是淇園?他微微一點頭,矜持回答:我是李立欣。在之后的幾次交往中,李立欣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沉穩少語、文質彬彬,是個書生氣質很濃的人。

和李立欣交往進一步加深,是因為書信館。書信館微信公眾號以書信為主體,有些小眾,起步階段,稿源缺乏,李立欣發來自己的《書信舊事總關情》,又先后推薦了兩三封書信。以書信為發端,我們有了更多交流。同為散文習作者,關于散文交流的話題自然多些,印象比較深的,是他關于散文語言的觀點。他說,有些學校出來的寫作者,只記住了一大堆所謂的語法,動不動就是主謂賓要完整,他不贊成刻板教條地一味遵守語法規范,他覺得寫作就是說話,說話就是讓人聽懂,只要讀者能看懂,只要表達得有意思、有趣味,就是好的散文語言。他寫散文時腦子里的框框少,喜歡按自己心愿組裝文字,比如他常常將名詞直接用作動詞或形容詞——他的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喝碗水餃很運城》。我對他這一觀點印象深刻,也是提醒自己這個所謂的科班生,不要只記得語法規范,而忘了語言的目的首先在于表達與溝通,生動的、接地氣的表達,才是好的表達,如果只一味記得主謂賓要完整,其實是把語言用“死”了——生活中哪個人說話,是每句都要主謂賓完整的呀!

李立欣在最新散文集《南風薰兮》的后記中,有這樣一段表述:“這些年,我的散文創作主要圍繞晉南的民俗與鄉土內容,注重個性的文學語言,表現地域性民間方言魅力,著意于文字的細節與刻畫,追求情節與表述的趣味性,以自我的音樂意識與繪畫理念去覺悟文字的節奏與畫面感,創作了百余篇作品。”李立欣在散文寫作中,貫穿著一種自覺的文學追求,這種文學追求在一開始就是明晰而自覺的,如果凝練成一句話來概括,我以為,李立欣散文可以看作是運城民俗、鄉土文化的散文化個性表達。這種散文寫作的自覺追求與持續努力,賦予了淇園散文鮮明的晉南地域特色和獨特的語言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他散文寫作的新文學氣質。

李立欣以散文體裁書寫和表達晉南民俗與鄉土,這種書寫與表達,從內容到形式,都散發著濃濃的晉南味道,有著地道的晉南腔調。這種散文寫作的自覺追求,是難能可貴的。淇園散文很好看,獲得讀者認可,最終形成淇園散文在自媒體時代的廣泛閱讀與傳播,也體現了作者這一追求目標的達成。正因為這種鮮明的寫作追求,使之成為淇園散文的一面旗幟,號召聚攏起一批“淇園迷”,他們均為晉南本土文化的擁躉。他們熱愛晉南文化,團結在晉南文化的大旗下,以淇園散文為載體,借助互聯網提供的閱讀便利,在網上掀起一波又一波宣傳推介晉南民俗與鄉土的熱潮。

以方言入文,表現地域性民間方言魅力,是淇園散文一大特點。對以方言入文,李立欣有過認真考量,他認為,晉南的土話包含很多古語與古字,運城人的祖先是有文化的,鄉音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好多土話都是可以用文字表達的,特別適用于地域性文學創作。由于對方言的極端喜好,即使一時找不到對應的字,李立欣也不會輕易放棄,他用拼音來代替——他相信文章的讀者會準確理解他的意思。李立欣有篇文章《進門一聲“mo”,方知在世還是兒》,閱讀量是“10萬+”。我想,此文火爆,與這個“mo”字大有干系,它是太運城、太具有運城特點了,可以說精準戳中了運城人的情感原點——因為在普通話普及之前,當地人稱母親為“mo”。正是這個運城味道十足的“mo”,在晉南讀者心中掀起感情的波瀾,引發讀者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倘若將這個“mo”字替換成普通話的“媽”字,晉南味道、晉南腔調沒了,文章聚攏讀者的力量也會顯著削弱。

當然,僅僅只有晉南腔調,還不足以支撐淇園散文的火爆,讀者們嘆服的,是作者對晉南文化的獨特體悟與生動表達,這就是作者所說的文字細節刻畫、情節與表述的趣味性、流淌文中的節奏與畫面感,這便是作者的文學功力與審美眼光了。我非常喜歡淇園散文的語言,它有節奏感,那種節奏感如同鼓點;文字舒緩有度,那是作者潛在的音樂意識;它也有韻律意識,這或許與他平日對古詩詞、對聯的喜好有關。他寫洋槐樹:“籽兒落在哪兒,苗兒就長在哪兒,幾年光景,根扎實了,一股勁地往上長,一人多高,頭頂就在春風里掛花花,就像舊時候的鄉下女人,見個風,遇個雨,就開花,就生娃,撲撲啦啦不停氣”,這語言多么鮮活水靈,又多么富有節奏感,讀著讀著一幅畫也活潑潑映在了腦海中,不由人不喜歡。

李立欣還有一組寫晉南各縣人的文章,也是備受追捧,河津人、萬榮人、臨猗人……都承認李立欣把他們這方人說透了。許多縣里的人讀了文章,總以為作者就是本縣人。那種廣泛了解程度,足以證明他也是提前做足了功課。韓振遠先生曾說:淇園散文的運城各縣(市、區)人作品的最顯著特點就是把這種題材寫得活,寫得接地氣,是用運城話說運城人,也是替運城人說讀者想說的運城話。總結一個縣域的文化風物特點并付諸文字,并非易事——李立欣眼光有準頭,筆下有準頭,不佩服不行。

李立欣以散文為晉南鄉土代言,淇園散文讓晉南鄉土以文學的形式,借助互聯網廣泛傳播,散發出獨有的魅力和感召力。這是互聯網時代淇園和“淇園迷”協力合作的一大成果。

如今,淇園散文集《南風薰兮》已經面世,期待李立欣的晉南鄉土寫作再出精品,這也是“淇園迷”們的共同期盼吧。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