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1
本報記者 游映霞

黃永久講解夏縣文物分布情況。(資料圖片)
5月的夏縣,綠意盎然,繁花似錦。
在夏縣瑤臺山腳下,夏都體育中心內,作為夏縣文物精華展館,“夏墟文明——夏縣歷史文物陳列”展廳,講述著夏縣厚重豐富的文化故事,展示著中華文明早期文化的綿延不斷及多姿的文明曙光。
今年1月,“夏墟文明——夏縣歷史文物陳列”展廳布展完成。這里不僅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也成為莘莘學子的歷史課堂。
5月18日清早,夏縣博物館館長黃永久提早到館,等待前來參觀“夏墟文明——夏縣歷史文物陳列”展覽的100余名學子。“五大文化、四種精神”,展館內醒目的特色文化標識,昭示著這片土地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脈深厚。
“同學們,夏縣為何稱為‘夏’?”當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剛開講,黃永久便將學生帶入夏縣這片古老土地的歷史畫卷中。
黃永久繼續補充:“夏縣古稱安邑,因夏朝在這里建都得名。也就是說,幾千年前,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就已經有人類在這里聚居生活。”回溯歷史長河,這堂課成了不可或缺的歷史探究之旅。
看到學生若有所思,黃永久帶領學生來到展廳里的西陰村發掘現場圖前說:“1926年,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為了尋找史前古人類遺跡,沿著汾河一直尋覓,來到我們夏縣西陰村,后來在我們夏縣掘開了第一方土,揭開了那段遙遠的歷史。”在他的講述下,學生們被“帶入”田野考古挖掘的現場。
與歷史“近在咫尺”,大家充滿了期待。“這是蠶蛹嗎?”聽完老師的講述,同學們邊走邊看,仔細觀看展館內藏品,一枚可以放大觀看的石雕蠶蛹吸引了他們的目光。
“夏縣流傳著嫘祖養蠶的傳說,西陰村是嫘祖的故鄉,也是嫘祖養蠶的地方。這些石雕蠶蛹的發現為探索堯舜禹與夏代文化,研究中國古代養蠶繅絲技術提供了考古資料和考古實證。”黃永久一直從事對夏縣歷史文化的研究,這一次講述,他依然做足了功課。
夏縣,這片富饒的土地,孕育了悠久的歷史文化。
近年來,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夏縣東下馮、轅村、師村遺址考古工作等取得重大突破,不僅發掘出陶制和石雕蠶蛹,還發掘出房址這一重大考古發現,不僅豐富了夏縣的考古成果,也展現了幾千年前夏縣的歷史圖景。黃永久指著一件出土于東下馮遺址的陶鬲問道:“大家猜,這是什么器具?”
一位酷愛歷史的學生家長,從人群里走上前毫不猶豫地答道,“這是古人用來做飯的炊具”。
“陶鬲最早用于烹飪食物,后又演變為陶釜、鼎,后來又從生活必需品向祭祀、禮器轉變。”黃永久說,“僅僅這樣一件器物,反映的是文明進程的發展與演變。”
歷史文物,蘊含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承載著重要的歷史記憶。陶盆、青銅器、骨器、玉器……豐富的遺存,珍貴的實物,從農業、手工業到鑄造業,學生們不由對新石器至夏商時期的社會生活情景展開了聯想。
跟隨著黃永久的講述,聽眾隊伍來到了歷史人物展區。
綿長的歲月里,夏縣涌現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風云人物。黃永久再度發問:“夏縣出現過哪些歷史人物,你們最熟悉哪位?”
“司馬光”“衛夫人”“嘉康杰”……人群中傳來學生們響亮的回答。
“大家都知道他們的什么故事?”同學們積極參與,黃永久繼續追問。
歷經千年,夏縣積淀下豐厚的文化,潛移默化注入青少年的血脈中,他們不斷從中汲取營養。
夏縣實驗中學初一學生衛旭澤從小癡迷書法,他答道:“衛夫人是著名的書法家,是王羲之的老師。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在課本上就曾有過學習。”
黃永久笑著點點頭,帶著學生向前繼續參觀:“司馬光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政治上有杰出成就,更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除了編撰史書《資治通鑒》,還是一名出色的書法家。”
展廳中,墨跡、課帖、刻石皆有布陳展出。《自承帖》《真書寧州帖》《神采帖》,司馬光的特色書法受到重點關注,“司馬光文史學養十分深厚,在他的書法里我們可以看到,一筆一畫都十分端正,體現的是司馬光做人處事的原則——誠實守信、剛正不阿。”
在黃永久的講述下,一段段歷史熠熠生輝,一個個故事串聯古今,現場學生聽得入神。參觀過程中,學生們還交流著自己的參觀心得:一件南北朝的負貨陶駱駝前,孩子們駐足后拿出手機拍照留念,“這只駱駝,太酷啦!”衛夫人書法展廳內,熱情的青少年聚在一起,聚精會神地認真觀摩每一幅珍品。
回望歷史,觀照當下。近年來,作為展示夏縣文物精華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一個窗口,夏縣文保中心發揮歷史文化優勢,開展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
“這堂課的內容,掠過的是夏縣幾千年的歲月。”課程臨近尾聲,黃永久告訴記者,“通過參觀展覽,了解家鄉歷史,讓他們知道文化就在他們身邊,堅定孩子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新的征程,等待新的青年一代去開拓,去創造。”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