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邂逅侯祁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1

薛勇勤

不來菏澤,我真的不知道,相隔千里的菏澤和運城的地域文化居然有著如此多的相似和關聯:兩地的“歷山”,都傳說為舜耕之地;兩地的“雷澤”,都是傳說中的“人祖”華胥生活之地,2024年4月,陜西藍田、山東鄄城、山西永濟三地還共同舉辦了“恭祭華胥氏大典”;運城是堯舜禹建都的地方,而菏澤的歷史文化學者認為菏澤是堯舜禹的出生地;衛國卜子夏是現在的菏澤卜堌堆人,而他最終卻在西河設教,終老河東龍門……

而我,作為一個研究萬榮文化的愛好者,在一路驚嘆中,走進菏澤,卻有了這一次讓人更加驚喜的邂逅——這就是山東鄆城人侯祁。

他,是曾經的明代榮河(今屬萬榮縣)知縣。

對侯祁的了解,過去其實也就是一點點的零碎記憶,除了《榮河縣志》上的官樣輯錄外,就是萬榮后土祠獻殿上那一通殘碑。一個地方數千年歷史,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雨打風吹之后,有多少知縣能在史冊中留下姓名?而侯祁卻成了萬榮縣歷史上頗具影響力的一個人物。

這一日,風和日麗,心情極佳,可能在潛意識中就有人逢喜事精神爽的預感。果然,邁進巨野文廟,先我之前進入大門的《映像》雜志副主編王芳女士就呼喊我:“快來看——侯祁!”大門內墻上的一塊展板上,介紹的是鄆城歷代進士錄,而我曾經的“父母官侯祁”赫然排在第八位:侯祁,字應文,明嘉靖癸丑科進士,曾任深澤縣知縣、榮河縣知縣、兵部郎中、岳州知府。頓時,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涌上心頭。我在心里一遍遍默念那一行行不顯眼的文字,陌生又熟悉,平靜又感慨:一官在茲幾經春,只要不負蒼天,總會激起后來者的浩浩思緒。

史書中關于侯祁的記載少之又少,但是,在僅有的蛛絲馬跡中,卻足以洞見侯祁的能力和作為。侯祁來榮河,肩負著“救火者”的使命,是因為那場驚天動地的晉陜大地震(因震源位于陜西華縣,也稱“華縣大地震”或者“關中大地震”,但危害最嚴重地區當以晉南蒲州為最)。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十二日,黃河金三角區域的山西、陜西、河南同日地震,“聲如雷,雞犬鳴吠。陜西渭南、華州、朝邑等處,山西蒲州等處尤甚”(《明世宗實錄》),地裂泉涌,城陷屋塌,平地突成山阜,黃河變成清流,地震強度超過8級,烈度超過11級,死亡人數超過83萬人。據明朝人李開先《閑居集》記述,蒲州、榮河、安邑、臨晉四地,“十去八九”,當時的潼關、蒲州死亡人數占到了全域人口的十分之七,這場地震成為人類歷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地震災害。

歷史是無數個偶然組成的必然,在那些驚心動魄的瞬間,總有人閃耀在歷史的天空里,侯祁便是如此。地震爆發后,災區民不聊生,嘉靖皇帝派戶部左侍郎鄒守愚代表朝廷深入災區進行慰問,主要干的是三件事:一是減免賦稅,發放救濟物資,據記載款項實在有限,連杯水車薪都稱不上,根本無濟于事;二是皇帝寫罪己詔,祭告山川河洛之神,這都是平民心塞言路的推責之法;三是抽調一些有能力的官員到災區執政,部署和開展災后重建事宜。在這樣的背景下,遠在太行山東麓直隸府深澤縣任職的知縣侯祁,被緊急調遣到河汾之地的榮河,擔任知縣和救災總指揮。

此時的榮河,可以說滿目瘡痍,慘不忍睹,“壞城垣及官民廬舍萬余,壓死人甚多,地裂泉涌,平地水深三四尺。綿綿震動不息,至次年方止”(康熙版《榮河縣志》)。城垣、廟宇、官衙、民廬,傾頹摧圮,十居其半;田園或壅為岡卓,或陷作溝渠;死傷多半,疫情蔓延,更為惡劣的是,盜賊趁亂蜂起,社會動蕩不安,劫后余生的百姓毫無安全可言。侯祁調任榮河,自知困難重重,壓力山大,到任后以“經理籌劃”為首要,制定了災后重建的一應辦法,應對時艱。當其時也,官府賑濟災民,其實是無米下炊,雖然嘉靖皇帝下詔“以地震免山西蒲、解、臨晉、安邑、夏、芮城、猗氏、平陸、榮河九州縣去年秋糧”,但全山西總量卻未能減免,因而必然導致其他縣稅負加重,而且在此一年之后,朝廷就再也沒有賑款的記錄。《臨晉縣志》中收錄有當時邑人王光宇所撰的《重修儒學記》一文,對這場地震略有描述,而對重修廟學的費用籌措,卻明確為“財出于勸,不支費于公帑”。連官辦的學堂重建尚且得不到財政支持,民宅也自然是靠不上政府了。面對此情此景,辛苦的侯祁該怎么辦?

榮河縣位于黃河和汾河的交匯之處,歷史悠久,上古時期就屬于綸邑,漢初置汾陰縣,唐玄宗時期在此地發現古鼎,遂改縣名為“寶鼎”,至宋真宗時期,在汾陰祭祀后土,見“榮光冪河”,又改稱“榮河縣”。榮河縣城自古地處黃河河漫灘之上,又加之當地的沙性土質,因此,地震來襲之時,城垣、房舍之傾頹勢必就比別的地方嚴重許多。侯祁來時,黃河水漫溢,浸淫榮河縣城,不僅漂沒了莊稼,而且把城墻、城樓皆夷為平地,縣衙大堂、布政廳、縣學等重要官署學宮,僅留基址,漢唐以來興建的后土祠,也嚴重損毀。衙門連基本的辦公條件都已不具備,租住在民舍中的侯祁即刻重修縣府,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靠兩條腿走路:一是根據榮河縣在外經商者眾多、富滿天下的實際,發動富戶捐款;再是用“以工代賑”的辦法,組織災民參與到官方機構的重建工作中來,以此來讓災民賺取生活所需及重建家園的費用。隨之,他又進一步整軍飭武,除暴安良,通過制定嚴格規定,對膽敢發“國難財”的“混子”予以嚴厲打擊,有效穩定了時局。一時間,千瘡百孔的榮河,“一切營繕,修復如舊”,回鄉賦閑的明朝首輔張四維欣然為其撰寫了《重修邑城碑記》,對侯祁極盡嘉勉。作為一個飽學之士,侯祁對文化教育更是傾盡全力,他以興文為己任,重修縣學,新建大寧書院,在財力十分匱乏的情況下,不僅聘請了大批師儒在此設教,而且還身體力行,親自義務到書院講學,為榮河的未來奠基。

后土祠獻殿上的那通殘碑,是侯祁留給榮河最深的印記。這塊碑現在叫“龍馬負圖碑”或者“軒轅掃地碑”,蓋因為碑的正面為“軒轅掃地之壇”六個大字,背面為“龍馬負圖之處”六個大字,唯其不同處,則在上下款上,正面沒有上款,唯有小字為“汾脽之曲,神龍盤護真形勝地”“懼大河之北,漸以淹滅”,下款則寫道:“嘉靖二十四年歲次乙已二月。”背面上款“賜進士第文林郎知榮河縣鄆城。”下款有“大明嘉靖三十五年歲次丙辰冬十月”等字。軒轅掃地說的是軒轅黃帝打敗蚩尤之后,在汾陰脽上掃地為壇祭祀后土的事情,而龍馬負圖則說的是伏羲創立八卦的故事。《榮河縣志》載:“舊傳舊城南十里河岸上有龍馬負圖處,上設白馬廟,明邑令侯祁題碑。”讓人不解的是,一塊石碑的正反面,時間卻相差了十一年。有當地學者認為碑都是知縣侯祁立的,大概是侯祁先知道“軒轅掃地”之事,后知道“龍馬負圖”之事,故分先后。

我卻不這樣認為。侯祁赴任榮河,是嘉靖三十四年的事,十多年前他還在直隸任上,只能是前頭有人刻了“軒轅掃地”碑,侯祁來后,覺得“龍馬負圖”和“軒轅掃地”對榮河而言,都是非常光榮的歷史,完全可以相提并論,此時又適逢災年,于是,便求簡而用,在舊碑背面勒石以記。大災面前,萬馬齊喑,遍地萎靡,在千頭萬緒的救災大事中,侯祁不忘刻“龍馬負圖”碑以志,當是以此來振作榮河民眾之精神,感召災后重建之斗志。在侯祁的心里,這或許僅僅是廢墟上的一朵小花,但今天看來,又未嘗不是榮河民眾面對災難時的生命力量。

不是嗎?從這塊碑的輾轉變遷就能看出端倪來。根據《榮河縣志》的記載,這塊碑原本應該在“舊城南十里河岸上”(今屬臨猗縣北趙村)白馬廟內,順治年間,黃河泛濫,大抵是白馬廟也經歷了水毀,此碑被有心人移到榮河縣城,康熙年間又被回移至重修后的白馬廟內,同治年間又逢水患移至縣衙,后再重歸廟內。可以說,來來回回,反反復復,榮河人一直都沒有忘記這鐫刻著時代印記的歷史記憶。新中國成立后,碑被移到榮河縣文化館內收藏,到1954年萬泉、榮河兩縣合并后,不知道什么緣故,碑卻讓人丟棄在大街,被一個叫樊順合的先生收藏至家,后來才捐贈給后土祠。一塊碑的過往,透露的是一種情懷。后來者可能早已不知道侯祁是誰,但這塊碑上鐫刻的歷史,卻總能讓人在不經意間激蕩起一股浩然之氣,因此,縱然災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但保護此碑的使命,在榮河民眾心里,卻不因時代變遷而有些許改變。

侯祁的救災,事前實際調研,考慮周密,事中事必躬親,講求實效,事后妥善安撫,全面著眼,應該說這樣的“救火隊隊長”是稱職的、合格的。元朝大詩人曾有詩云:“唐堯天子居上頭,賢相柱天如不周。保國如甌,馭民如舟,吁嗟赤子汝何憂。”意思是說國家有像唐堯一樣的明君,還有如擎天不周山一樣的賢官,這樣的政府可以使國家被保護,使人民團結一心,老百姓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呢?這不正是榮河兒女對知縣侯祁的評價嘛!

在萬榮縣秋風樓的基座上,有兩處門額,朝西的寫作“望秦”,朝東的寫作“瞻魯”,似乎是冥冥中的天意。“瞻魯”的意思當然是寓意登斯樓可以遠眺齊魯,但我更愿意相信它背后有更深層的意味——那就是對齊魯的仰望。齊魯不僅有孔孟,而且還有多年來在萬榮大地上俯身為官的齊魯仕子。據不完全統計,僅有明一朝,由萬泉、榮河兩縣合并的萬榮,擔任知縣的144人中,來自山東的就達到30人之多,而且還涌現出了被毛澤東譽為“古代勞模”的萊蕪籍榮河知縣吳來朝、體恤民情不畏權勢有“強項令”之稱的新泰籍榮河知縣張相漢以及侯祁等多位聞名遐邇的名宦。這是山東之榮,更是萬榮之幸,不“瞻魯”我輩豈不有愧于心哉?!

侯祁對家鄉也有著深厚的感情,據一些資料顯示,他在鄆城古城內曾經捐資修建了科甲濟美坊、金榜題名坊兩座牌坊,致仕后還主持編修了《鄆城縣志》。作為從事方志工作十余年的方志人,我又一次感覺這次邂逅侯祁于齊魯之不同凡響——無意間,我就切切實實地完成了一次朝圣之旅、“瞻魯”之行。

從菏澤回來,我又專程來到后土祠的那塊石碑面前,碑已是殘破不堪、字跡不全,一如侯祁當年面對的榮河。但是,時至今日,碑雖殘破,然侯祁的背影猶在;往事已遠,但榮河的變遷可見。我想,一個時代總會有一個強者以勇武的面孔出現,而在其身后,也會有一個又一個英賢者接力而出。興亡誰人定,英雄古今同!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