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0
記者 薛麗娟 王捷 文圖
為進一步推動運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5月17日、18日,運城中華文化促進會以“文化旅游資源融合發展”為主題,組織主席團成員及專家代表深入河津、臨猗、鹽湖等地開展走訪調研,加深對運城文化旅游資源的認知,并對未來發展提出建議,進一步提升運城知名度、叫響運城文旅品牌。

詳細詢問工藝品制作
5月17日上午,運城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安雅文一行先后赴河津黃河大梯子崖景區、黃河龍門景區、河津市彥堂呂氏琉璃灰陶工藝廠、薛仁貴故里,詳細了解了河津市主要文化旅游景點的歷史沿革、文化淵源,以及近年來發展狀況和后期發展規劃。大家對近幾年河津文旅工作成績給予充分肯定,表示要深刻挖掘河津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內涵,可根據游客需求策劃區域幾日游,按人群特點定點分類,做強品牌,做出特色,做好服務,高質量謀劃好未來文旅方向,延伸文化旅游產業鏈。

實地調研臨晉縣衙
17日下午,一行人頂著烈日前往臨猗縣。臨猗古稱郇瑕,由原來的臨晉縣和猗氏縣合并而來,歷史悠久,先賢輩出。春秋時期,作為中國古代商業文明的典型代表,大商人猗頓在這里畜五牸、植三園、興盬鹽、販珠寶,勤勞致富,樂善好施,被譽為“布衣商圣”“商業鼻祖”,至今留有猗氏故城。在臨晉縣衙、猗頓文化園、雙塔公園調研后,大家提出可以依托廉政文化、猗頓文化、文物活化等,在各點開展相應的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讓廣大游客參與其中,沉浸體驗,在游覽觀光的同時收獲文化知識。大家表示,文旅融合發展,不只是文化和旅游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充分發揮文化和旅游的各自優勢,促成化學反應、形成發展動能,推動、豐富文化旅游產品、業態、市場、服務融合,讓文化更富有活力,旅游更富有魅力。
18日上午,一行人走進鹽湖區,圍繞鹽湖周邊地方文化發展特色和文旅產業情況,先后深入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山西藝佳仁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蚩尤部落文化館、河東成語典故園、“中華老字號”福同惠食品有限公司。
在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山西藝佳仁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隨處可見的掐絲琺瑯釉畫工藝品,吸引了眾人目光,尤其是以永樂宮壁畫《朝元圖》、關公等為題材制作的作品精美絕倫、惟妙惟肖,以掐絲琺瑯工藝制作的梳子、鏡子、耳飾、茶具等伴手禮同樣精致小巧,極富河東文化特色。一行人詳細了解了掐絲琺瑯釉畫的制作工藝、發展現狀和規劃,及掐絲琺瑯課堂進展情況,并就如何拓展渠道、讓更多人直觀感受非遺魅力,提高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等意識,提出了相關建議。
在位于鹽湖區東郭鎮的蚩尤部落文化館內,一行人通過觀看展示模型、數字沙盤、視頻、蚩尤姓氏后裔圖譜等,了解蚩尤的傳說和歷史功績、蚩尤后裔分布、文獻史料和出土文物等。大家表示,蚩尤文化是研究以鹽文化為核心的河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該館的建立豐富了運城中條山文旅產業帶的人文景觀,對鹽文化和蚩尤文化的研究等具有積極意義。要充分尊重歷史,客觀展現與蚩尤相關的文化故事,進一步豐富館藏內容,增加蚩尤文化研究的厚度和深度,助力河東文脈傳承。
河東成語典故園內有60組(座)彰顯河東文化的成語、典故雕塑,沿鴨子池主廣場和景觀道路分布開來。每一處雕塑前都有智慧導覽服務,進入小程序即可開啟免費語音播報講解。一行人詳細了解這些成語和典故的由來,并沿路一覽鴨子池風貌,自由翱翔的水鳥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給人一種舒適、愜意之感。大家表示,要進一步促進“研學游”深度融合,講好成語典故中的河東故事,傳承弘揚河東文化,將運城打造成山西旅游熱點門戶城市。
作為“中華老字號”的福同惠,一直是河東人們心中的代表性品牌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主要經營糕點生產、食品餡料加工和副食品銷售。一行人深入公司,參觀了制作現場和劉躍勞模創新工作室,詳細了解了企業的歷史沿革、主要成果、發展方向及新品研發等,并表示,要進一步準確食品命名,加強新品研發,創新傳播手段和渠道,找準消費群體,以年輕人的視角和新時代傳播規律宣傳老字號品牌,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
安雅文表示,此次調研對運城文旅融合發展有了進一步了解,要進一步實施品牌戰略,做好文化旅游資源融合發展的大文章,充分發揮文促會平臺作用,充分發揮會員特長,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在文化產業、文化領域開展工作,不斷拓展工作思路,并形成意見建議,助推運城文旅產業發展,進一步叫響運城文化品牌,激發全域旅游活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