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5-20
運城晚報訊(記者 楊穎琦)5月18日,在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鹽湖區(qū)博物館緊扣“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主題,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陳列展覽及教育活動,為公眾展示博物館高質量發(fā)展成果,讓博物館更好地賦能現代教育和研究,搭建起博物館和社會公眾溝通的橋梁。

趣味集章
5月18日上午,鹽湖區(qū)博物館前人頭攢動,市民、游客及來自運城學院、運城護理職業(yè)學院、童之夢幼兒園等不同學齡段的學生前來博物館參加活動。現場,工作人員通過懸掛橫幅、現場宣講、館內講解、向群眾免費發(fā)放《博物館條例》《文物保護法》宣傳單、帆布袋、印有館藏文物的明信片等形式,加深公眾對博物館的了解和認同,增強公眾保護文物的意識,提升公眾對河東歷史文化的認知,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文博事業(yè)、提升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圍。
作為鹽湖區(qū)博物館“館校合作”的合作對象之一,運城學院經濟管理系組織了20余名大一學生前來參觀。活動中,學生們通過參觀、集章、聽專家講座等形式,更深入、系統(tǒng)地了解河東歷史和文化。學生李澤雄說:“以前到博物館都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但這次在鹽湖區(qū)博物館不僅可以看文物、聽講解,還聆聽了來自鹽文化專家的主題講座,讓我對運城歷史,尤其是關于盬鹽的歷史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而且在博物館集章、拓印等體驗也別具趣味性,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文物的認知。”
鹽湖區(qū)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劉麗表示:“博物館里藏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和氣質,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加強‘館校合作’,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們通過講座、參觀、集章、拓印等各種形式的活動,近距離接觸和感受我們鹽湖區(qū)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源和文化魅力。也通過這些活動,讓文物走進大眾,真正地‘活’起來。”
近年來,鹽湖區(qū)博物館積極開展相關主題教育與研究工作,通過舉辦特色臨展、開展文物交流等方式,加強館際文物交流,提升展覽品質;實施博物館進校園、進社區(qū)、進鄉(xiāng)村等活動,發(fā)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向大家講述生動有趣的河東文化歷史故事,實地領略家鄉(xiāng)歷史文化風貌,將文化自信深植于大家心田,進一步增強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更好地服務公眾。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