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無字地書”的運城力道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16

記者 趙卓菁

從一塊塊平野到一面面坡地,手鏟上的黃土一點點厘清歷史軸線;從城區到山區,“RTK”、無人機等科技應用為考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從去春到今春,四季輪轉中,全市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手鏟釋地書 厘清歷史脈絡

2023年6月至12月,廣袤的田野上,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通力合作,在西吳壁遺址IE4、IE5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總發掘面積達800平方米,揭露出仰韶、龍山及二里頭文化等時期遺存,其中以二里頭文化時期遺存最為豐富……2023年的發現豐富了遺址內涵,對于厘清不同區域的聚落功能,深入了解遺址的聚落結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這為探索晉南“何以夏墟”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和研究思路,具有十分積極的學術意義。

我市考古的步伐扎實穩健、鏗鏘有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新發現”成果遍地開花、繁星滿天,考古的歷史軸線不斷被拉長。

我市聚焦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充分發揮運城考古資源的獨特優勢,與國家、省有關考古機構密切合作,配合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等重大課題做好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2023年與國家博物館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合作進行主動考古發掘6項,發掘面積5100平方米,主動性考古工作全省第一,并取得豐碩考古成果,2023年度山西重大考古發現共6項運城占3項。2024年,與國家博物館、吉林大學、省考古院等單位合作,實施夏縣轅村遺址、夏縣東下馮遺址、聞喜縣上郭—邱家莊遺址、絳縣西吳壁遺址、垣曲縣北白鵝墓地、芮城縣坡頭遺址、永濟市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7個主動性發掘項目。

與此同時,我市積極開展考古勘探發掘,全面提升地下文物保護水平,開展六部門文物核查工作,共完成16家礦區采礦權的六部門核查和24項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對開發區考古前置工作進行跟蹤監管,已完成全市10個工業類開發區文物保護區域評估工作;推進全市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用地的考古前置工作,服務大局堅定有力,全年共配合完成基本建設用地考古勘探項目213項,正在進行10項,發現古墓葬600余座、古遺址10處,現代墓葬92座,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組成聯合考古隊,配合全市基本建設進行考古發掘項目37項,已完成25項,已完成遺址發掘面積1.5萬平方米,出土陶片兩萬余件,發掘古墓葬973座,出土文物標本3800余(件)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組織開展了“國寶第一市 天下好運城”大型公眾考古系列活動,包括16場參觀考古發掘工地現場和6場專家學術報告活動;根據《運城市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要求,運城市考古信息數據庫已基本搭建完成。

科技溯根源 解讀時代密碼

無人機盤旋在河東書院藏書樓上空,繁盛翠綠的古樹樹冠下,野外普查工作者手持“RTK”精準測量工具,繞著藏書樓邊走邊定位打點,數據儀器上顯示出該文物的坐標位置等信息。

“‘RTK’精準測量技術的應用使得數據采集更加便捷準確,即使在建筑物被樹木等遮擋時,也可采集到數據。”相關技術人員講解道。

我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培訓班開班后,4月27日的野外普查現場,各種“黑科技”大顯身手,圍繞古建筑四個角測量好相關數據后,學員們用手機填寫實地普查得到的信息,在移動端的基礎信息表上一步步核對文物的名稱、年代等。實時登記文物信息,進行線上“確認”,開創了新時代考古工作的新模式。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業立足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是我國時隔16年再次啟動文物普查,是“十四五”期間最大規模的文物保護行動。“我們將以此為契機摸清不可移動文物‘家底’,全面提升我市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推動文物事業再上新臺階、開創新局面。”市文物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毫無疑問,科技已成為我市考古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考古技術裝備不斷升級“上新”,科技深度參與考古田野調查、勘探、現場發掘、資料整理與研究分析、文物保護的全過程,效果日益彰顯——

科技創新不斷深化。我市實施萬榮后土廟數字化保護、夏縣司馬光墓數字化保護、稷山縣青龍寺壁畫數字化勘察測繪3個項目和山西關帝廟調查與關公忠義文化研究、解州關帝廟《武廟祀典》編纂項目兩個課題;申報2024年度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和文物科研課題項目共41個,項目概算為1.18億元,相比于2023年申報的資金增加了約1229萬元,運城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等5個項目獲省里立項批復。

科技賦能助力文物保護研究。我市推動壁畫、鐵質文物保護等關鍵技術攻關,創建壁畫文物保護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組織舉辦了基地揭牌儀式和學術研討會;結合我市壁畫保護現狀和實際情況,出臺了《運城市文物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壁畫彩塑保護工作的意見》;實施由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牽頭,聯合太原理工大學和江蘇科技大學開展的“寺觀壁畫病害機理與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永濟市蒲津渡與蒲州故城文物保護所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開展了“山西蒲津渡遺址鐵質文物腐蝕現狀與特征研究”課題;開展實施了《山西南部地區宋金時期磚塔建筑研究與利用》科研項目,已完成初步文獻整理工作,相關測繪、試驗及研究工作正在有序展開。

培訓加管理 賦能協同“作戰”

2023年10月8日,運城市考古研究所掛牌成立,引進專業人才14名。全年開展了考古勘探技能培訓、運城市田野考古技能提升理論培訓班等,高素質考古技工人才隊伍建設初見成效。

與此同時,我市迎來首場“國寶第一市 天下好運城”大型公眾考古活動,南來北往的參觀者,一同在學術與實踐中見證考古中國。活動從2023年10月20日開始,一直持續到12月上旬,絳縣西吳壁遺址、夏縣轅村遺址、夏縣東下馮遺址、聞喜上郭古城與邱家莊墓地、芮城坡頭遺址、垣曲北白鵝墓地6支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的隊伍都參與了此次活動。每個考古工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共開展16場公眾考古活動。同時,還在運城博物館舉辦5場學術講座,由各考古發掘工地項目負責人向公眾講述考古知識及相關研究。在此基礎上,各縣(市、區)文保中心為活動順利開展做好各項統籌工作。

去年10月25日至29日,由中國考古學會、山西省文物局、運城市政府主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運城市文物局、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夏縣政府、運城市考古隊承辦,鹽湖區政府、聞喜縣政府協辦的第三屆中國考古學“西陰論壇——夏時期的中國”學術研討會在夏縣召開。活動期間,舉辦了3場學術研討會和實地參觀考察等活動,全面推動了我國夏文化探索和研究,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緊接著,11月6日,全市文博系統干部能力提升培訓班開班,邀請陜西省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授課,學員約80人,來自全市各縣(市、區)文物局、文保中心、博物館等。講解涉及“全方位把握政策推動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升水平”“文物建筑和博物館火災風險防范”“實踐教學——正確認識關公文化的時代作用”等內容,有力提升了全市文博系統干部業務知識和實操水平。

今年4月16日,市文物保護中心與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院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召開座談會,借省物化院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理念,助力我市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經過大家的熱烈交流討論,強化了市文保中心和省物化院戰略合作意向,明確了合作的技術路線,使我市文物工作者對新科技應用到文物保護利用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為我市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傳承作出積極貢獻。

加強運城文物考古力量、提高考古工作水平,對于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我市在加強考古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不斷強化資源管理,夯實文物保護基礎。

我市各文博單位持續開展文物資料整理工作,完成了《山西國保古建筑檔案·永樂宮卷》的整理編輯工作并交付印刷,完成了《山西國保古建筑檔案·解州關帝廟卷》的初稿編輯,不斷完善國寶級文物檔案;推進文物保護單位“四有”等基礎性工作,完成了我市12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區劃劃定公布以及43處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區劃劃定調整工作,組織召開集中調整國、省保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論證會,對部分劃定不合理的國、省保兩線范圍進行集中適度調整,完成了芮城縣古魏城遺址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調整工作,向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供95處國保和省保單位、71處市保單位的矢量數據,將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空間信息納入《運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推動“關圣文化史跡”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完成了我市“關圣文化史跡”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申報工作,積極推進鹽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并配合山西省文物局,聯合湖北當陽關陵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湖北當陽組織召開了“關圣文化史跡”聯合申遺第四次聯席會,進一步加強了各政府間及遺產地的協作,共同推進申遺工作邁向新臺階;在更新完善文物資源信息方面,完善信息統計方式,細化資源分類,提高文物資源管理水平,將古建筑類文物保護單位在原有的六大分類基礎上,再次細分為宅第民居、壇廟祠堂、城垣城樓、亭臺樓闕、池塘井泉、寺觀塔幢等。另外,在廟宇類古建筑基礎上,又進一步細化為關帝廟、后土廟、城隍廟、稷王廟、文廟等,以滿足各種程度的文物信息需求。

隱患大排查 筑牢安全底線

2023年8月11日,鹽湖區博物館開展了安全隱患排查工作。鹽湖區博物館安全領導小組對展廳、庫房、辦公區、監控室、變壓器等進行全面排查。檢查中,工作人員發現變壓器四周雜草樹木叢生,存在安全隱患,當場進行清理;發現地纜線溝有積水,及時用水泵進行抽水,防止文物庫房進水。

11月22日,市文化和旅游局組織召開了全市文旅(文物)行業安全生產工作推進會,持續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

11月23日,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隊聯合市公安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文保中心等單位對鹽湖區4家古玩市場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暨文物行政執法聯合檢查,重點對市場消防設施、業主用電用火等安全進行排查,并對部分字畫店、書畫社和裝裱店進行專項文物行政執法檢查。檢查中,還對商戶負責人進行消防安全、禁止買賣文物等法律法規的宣傳。通過聯合行政執法檢查,進一步增強文物經營者的安全消費意識,打擊文物經營者的違法行為,維護文物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

不僅如此,各縣(市、區)文物系統均結合自身特點,大力開展文物安全隱患排查,筑牢文物安全防線。各級文物部門和文博單位切實把確保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相關部門根據舉報線索和省文物局的督辦單,先后到芮城、鹽湖、稷山認真調查核實情況,向省文物局上報了《運城市文物局關于匼河遺址和西王村遺址違規取土采砂問題調查處理情況的報告》《關于稷山縣武城村石碑樓、武城村石牌坊文物保護工作的情況說明》《運城市文物局關于調查核實鹽湖區東郭鎮界灘村文化遺產遭破壞的情況匯報》《運城市文物局關于調查處理北陽城磚塔保護范圍內違法建設問題的情況匯報》,核實舉報線索,督辦文物案件。

此外,為深入推進實施“文物平安工程”,下發了《運城市文物局關于加強文物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的通知》,加大文物安全設施設備投入力度,積極向省文物局申請文物安全防護項目資金,省文物局將我市9個文物安全防護工程項目列入了2024年實施計劃。同時,加強安全宣傳工作,開展主題為“防范災害風險,護航高質量發展”的“5·12”防災減災宣傳活動,開展“6·16”安全月咨詢日活動等。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會持續實施文物平安工程,推進文物安全監管平臺和文物數據庫建設,爭取3年內實現對全市文物的遠程實時監管,實現安全體系全覆蓋;推進文物安全社會服務,以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對市級以上文物單位及重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實現全覆蓋巡查;開展文物執法常態化巡查和文物檢查,依法查處和督辦文物案件,嚴厲打擊文物違法犯罪行為。

文物安全得以保證,多項考古發掘項目陸續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成果豐碩,科技考古實現“新的突破”,考古工作者在基本建設考古中搶救保護大批珍貴文物,考古工作為塑造全民族歷史認知提供了有力支撐。市文保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們正在全面鋪開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按照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關于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時間及工作安排,積極做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下一步,將全面加強文物科技工作,配合省文物局做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搶險加固、修繕、保護性設施建設、遷移等文物保護工程的竣工驗收工作。做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工程的驗收工作,組織各文博單位做好運城市2025年度文物數字化保護和科研課題項目申報,進一步做好我市文物科技保護項目儲備,推進已批復項目的落地實施。推動運城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萬榮東岳廟數字化保護、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及鐵質文物數字化保護、福勝寺等文物數字化保護工程順利實施,推進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館藏壁畫殘塊整理研究科研項目有序開展,進一步提升我市文物考古工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