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16
本報訊(記者 楊 琳)“河東文化是‘中文化’‘根文化’‘魂文化’。”“深入研究鹽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重要歷史價值,大力構建‘河東學’。”“盡快形成集自駕、輕軌、騎行、休閑步道、馬拉松運動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環湖道路體系”……5月13日,“運城鹽湖與華夏文明”研討會在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舉行。來自國家、省、市的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多角度探究鹽湖與華夏文明的歷史淵源,就深入挖掘池鹽文化內涵、新時代鹽湖的保護開發等進行交流研討。
研討會由中國先秦史學會、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運城市鹽文化研究會聯合舉辦。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各抒己見、建言獻策,從不同角度闡釋了運城鹽湖與華夏文明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先秦史學會名譽會長宋鎮豪旁征博引,從“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出發,論證了運城鹽湖在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位置;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張新斌,以“要從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高度重新認識河東文化的意義”為題,深入講解了黃河文化的戰略價值、在黃河文化中重新定位河東文化以及在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中叫響河東文化品牌三方面內容;長治學院副院長衛崇文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對鹽湖的保護和開發提出了獨到的建議。
此次研討會,必將進一步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廣泛力量,挖掘歷史文化、抓好文明探源,形成一批有突破性、標志性的成果,為未來鹽湖高質量轉型發展提出新思路、新對策,注入新活力、新動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