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4-05-16
5月的運城,繁花似錦,熱烈而歡欣。
“五一”期間,運城博物館迎來客流高峰,游客紛紛走進這座匯集了河東歷史文化燦爛遺存的博物館,一窺華夏古文明的燦爛與光芒,觸摸綿延不息的中華文脈。

運城非遺文創新品推介。
這個“五一”,運城博物館展陳上新、文創上新、活動上新,為廣大游客提供了立體多樣的文博體驗。
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運城重要指示精神,以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為總指引,立足新時代文物保護工作方針,守牢文物安全工作上強防線、提升展陳質量上強特色、學術研究成果上強推廣、文化教育服務上強形象,為打造“國寶第一市 天下好運城”持續貢獻力量。

萬件出土文物移交現場。
保護 綻放更光華
運城博物館圍繞運城地域內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依靠考古發掘品移交、文物調撥、捐贈、征集等途徑持續充實藏品。2023年新增藏品8743件(套),接受社會捐贈藏品23件,國有文物單位藏品調撥8720件(套)。2023年11月28日,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進行了出土10675件考古發掘品的移交,完成了對庫房錢幣類文物的分類整理。目前,運城博物館總分館藏品總數為138914件。其中,一級文物41件,二級文物102件,三級文物1890件,珍貴文物2033件。
運城博物館加強文物藏品標準化保護,文物本體保護得以改善,完成了800件藏品防蟲、防濕、防霉的日常預防性保護工作;優化調整不同類別文物藏品的庫房功能分區,改善了2359套藏品保存環境。保護修復項目入選項目庫,17套(30件)館藏珍貴書畫文物本體保護修復項目、81件館藏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已納入2024年國家文物保護專項;網站開通了藏品數據分享平臺,公開了126853件藏品數據信息,藏品數據庫公開比例占藏品總量的91%;設置了藏品保護修復場所、科研實驗室,文物藏品保護修復及科研隊伍逐步壯大;完成了借調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展出的15件重點文物、南越王博物院收藏的18件河津窯宋金瓷枕三維數據模型采集。

文創新產品琳瑯滿目。
傳承 文化更青春
運城博物館學術研究縱深化擴展,與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的協作推廣機制。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涵,立足行業發展前沿,關注文博研究動態,編輯出版《運城文博研究》(2023)、編印“織錦春暉——晉南近代童衣裝飾紋樣展”展覽配套圖錄等。圍繞“晉南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課題,聯系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國家博物館考古院等文博機構、科研院所專家學者舉辦公益學術講座8場。

博物館里過大年。
運城博物館陳列展覽特色化布展,并立足文明交流互鑒、研究成果闡釋、文物價值挖掘、館際及跨界合作的開放性視野,通過原創展、聯展、引進展、巡展等,舉辦不同專題類臨時展覽。2023年5月至11月先后舉辦臨時展覽5項;2023年11月,該館與南越王博物院舉辦的“枕月眠云——山西古代陶瓷枕精品展”被評選為山西省第三屆博物館精品推介展覽。2024年5月中旬前推出運城國保古建筑圖片展、“方寸見河東——河東元素郵票郵品展”“河東風——河東八友書畫作品捐贈展”“拾光紀——運城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成果圖片展”等臨時展覽。

“我為運城文旅代言”成熱點。
活化 故事更精彩
運城博物館公眾服務分眾化開展,細致配套服務,充實公眾接待,深入社教共建,便捷傳播效能。2023年5月16日至12月底,運城博物館(總館)累計接待參觀觀眾556744萬余人次,講解接待1741場;開展“云游博物館”等新浪微博直播64場;成人志愿者的年度累計服務時長10625小時,講解6083場次;2023年暑期學生志愿者45人,累計服務887.5小時,講解1469場次;博物館之友推出有7期“博友之聲”微視頻。2024年1月以來,接待觀眾154383人,講解接待共498場。同時,運城博物館積極開展“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軍營、進社會福利機構”“五進”系列教育活動,立足基地合作共建優勢,與市直各單位、高等院校、中小學等合作開展各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博物館成了興趣課堂。
運城博物館積極配套文創研發,適應“博物館+旅游”的新業態。積極探索自主研發、合作開發、IP授權等多元開發模式,探索與社會力量深度合作的現實發展路徑。該館與多家單位合作,緊扣產、學、研,供、銷、享等環節,不斷提升文創產品開發應用水平,形成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和網絡,先后上線銷售的文創產品385種,文創商店、網絡銷售平臺不斷增加。

運城博物館鳥瞰。(無人機拍攝)
擔當作為守初心,砥礪奮進再出發。運城博物館立足使命價值、延伸社會功能,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文物與科技、文博與藝術、文化與創意的“深入連線”,統籌做好藏品保護、歷史研究、價值挖掘、活化利用等工作,深入研究挖掘闡釋文物的多重價值內涵,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優秀文明成果,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全面推動新時代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馮革才 攝影 閆 鑫 常 奇 茹 雅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