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4-04-09
李莉

鹽池神廟歌薰樓 記者 劉亞 攝
“樓房”一名從何來?一說是:樓,重屋也,從木、婁聲。另一說法是《釋名·釋宮室》:“樓,言牖戶諸射孔婁婁然也。”射孔,指門窗上可以照射進陽光的孔格;婁婁,空疏也。樓房是二層以上建筑,門窗射進的光線更多,室內更顯“婁婁然”(空明敞亮),故稱“樓”。
天棚為何稱“天花板”?天花板即室內頂棚,因特征而得名。“天”,指房子的頂棚位置;“花”,即花紋,說的是房頂的裝飾。古代建筑的頂棚,多呈棋盤格布置,上繪龍鳳、花卉、幾何紋樣,或做成浮雕圖案,故名“天花板”。
“禍起蕭墻”的“蕭墻”指什么?蕭墻即門屏,是指古代宮室內當門的矮墻。古代宮室內當門處有一小墻。客人來見時不會直接見到室內的主人,而需要繞過小墻,方可見到。那堵小墻即為蕭墻。
木構建筑的“斗拱”是什么?我國古代木構建筑,在立柱和橫梁的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類似人的拱手形象,故曰“拱”。拱與拱之間墊的上部鑿有槽口的方形木塊,叫“斗”。《中國古代建筑辭典》對其解釋說:“狀如舊時量米的斗,所以叫作斗。”
藏書樓為何稱“閣”?古代收藏圖書的房子,多稱“閣”,著名的有文淵閣、天一閣等。“閣”本義指門開后插在兩旁用來固定門扇的長木樁。后引申出“置放”的字義。清代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中解釋說:“凡止而不行皆謂之閣。”圖書進入藏書樓,是為了收藏,處于擱置不動的狀態,故此類建筑物多稱為“閣”。
“闕”是什么樣的建筑?闕本指宮門、城門兩側的高臺,中間有道路,臺上起樓閣。其得名,清代汪中在《述學·釋闕》中說:“天子諸侯宮城皆四周,辟其南為門,城至此而闕,故謂之闕。”
亭子為何叫“亭子”?亭子有頂無墻,是一種常見的小建筑物。亭子古時候常建于路旁或園林之中,以供行人和游人駐足休憩,它因功能而得名。《釋名·釋宮室》中的解釋為:“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科教新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