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虞鄉和解州的歷史變遷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4-08

李波

近期研究虞鄉歷史文化,發現虞鄉、解州的根都始于解縣,而此處的解縣竟然在今臨晉一帶,后來才移至今虞鄉、解州一帶,頓覺驚奇,直到閱讀了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才解開了其中之謎。

解州關帝祖廟一隅 資料圖

千年前多為湖泊

1500年前,今虞鄉、解州一帶多為湖泊、水鄉?!端涀ⅰ肪砹疲骸胞}池西又有一池,謂之女鹽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涑水又西南屬于陂,陂分為二,城南面兩陂,左右澤渚,東陂世謂之晉興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西陂即張澤也,西北去蒲坂十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p>

文章記述的三個湖泊,即今解州的硝池灘,面積125平方公里;鴨子池,面積50平方公里;虞鄉西北的五姓湖(今伍姓湖),面積25平方公里。如果將這三個湖泊東西長加起來,總長35公里。也就是說1500年前的北魏時期,從硝池灘到五姓湖之間,幾乎全是水,面積共計200平方公里。

同時,《水經注》中記載:“鹽池東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北容^之下,可以發現三個湖泊的東西長度總和與鹽池的東西長度相等,但面積要小于鹽池面積。

清乾隆《蒲州府志》云:“鴨子池在五姓湖東,《水經注》所稱東陂之晉興澤也。王官谷諸水徑流注此。通志云:東起鴨子池,西接蒲州孟明橋,六十里皆水鄉也?!边@就說明了自鹽池東到五姓湖西,有長約80公里串珠狀排列的大小湖泊,及大片的水葦地。

為何會有這么多水?在古代河東地區,中條山下自鹽池至五姓湖之間有東西向的低洼地帶,而涑水河是一條主要河流。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載:“涑水河出聞喜華谷,過周陽、左邑、安邑,經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入鹽池,又南過解縣東,又西南注于張陽池;涑水又西徑猗氏縣故城北,又西徑郇城,又西南徑解縣故城南,又西南徑張陽城東,又西南屬于陂,陂分為二,城南面兩陂,左右澤渚,東陂晉興澤,西陂張澤。”

這里寫明了涑水河經安邑后,分成兩條自然水道,一條水流向南注入鹽池,另一條水流向西經猗氏故城、郇城,兩條水道最終都流向了張陽池,即五姓湖(今伍姓湖)。

運城市鹽保中心開展鹽池水系調研,《走進涑水河》一文中寫道:“史書中對涑水河古道的描述大致是:水出絳縣、經聞喜,至安邑縣馮村轉而南下,經北相、曹允、曲渠后,形成幾股支流,其主流向東流入黑龍潭,其余支流向西經王家營、長樂灘流入硝池,主流和支流從東西兩面都流入了鹽池?!?/p>

來自夏縣的白沙河、各山峪的水,匯聚流入青龍河,向西流入了鹽池。遇到夏秋季雨水多,鹽池溢水后,就向西流到了女鹽澤、晉興澤、張澤,形成了大片湖泊,最后流向了黃河。鹽水過后,留下了大片的鹽堿地。

因為存在大面積的湖泊、水葦地及鹽堿地,中條山諸多山峪形成了大片的砂石灘,沒法耕種,這一帶沒有多少居民和村莊,也就沒必要置縣。古解縣就設置在今臨晉一帶,北魏時期分為南解縣、北解縣。

清《解州志》記載了解州周邊有硝池灘、六小池、城內灘、城東灘、長樂灘、東膏腴灘、洗馬灘、南扶灘、衛諸灘、羅義灘等,皆屬堿地不可耕也。清《虞鄉縣志》云:“《通志》稱:虞為膏腴。其實膏腴之地不過十之一二,故虞鄉水葦地八頃有余,又有為沙石所壅者,此亦滄桑之一變也?!庇萼l周邊有鴨子池、麻村灘、東灘、董村灘等灘地,水葦地八頃,就是800多畝。兩部志書皆說明,即使到了清朝,兩地依然存在著許多湖泊、灘地。

湖泊縮小,先后置縣

為保護鹽池,增加池鹽產量,當地官員于北魏正始二年(505年),都水校尉元清主持開鑿了永豐渠,隋大業間(605年~617年)修建了姚暹渠?!栋惨乜h志》記載:“姚暹渠,古名永豐渠。源自夏縣白沙河,經過安邑、運城,又西至解州,由虞鄉西北入五姓湖。周齊間廢。及隋大業間,都水監姚暹渠復浚渠以刷諸水,俾不浸池壞鹽,亦利灌溉。統計渠長一百二十里。”

同時,對涑水河進行人工改道,自北相鎮向西南流,經曹允灘流向西王灘;后來,又對涑水河改道,流向今卿頭鎮、棗圪塔,最后流向五姓湖;后在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又再次改道,即今涑水河道。歷經三次人工改道,涑水河遠離了鹽池,客水注入鹽池量減少,鹽池面積也縮小了。這也讓硝池灘、鴨子池減少了客水流入,同時受氣候環境影響,兩個湖泊面積也逐漸縮小。

當時,鹽池西邊需要修堰護池,又因為盬鹽西運,解州至蒲州間修建了官道,縮短了運鹽路途,官道上就需要設置管理機構。硝池灘、虞鄉鴨子池水位降低,露出了大量的土地,因此就有民眾前往此處開荒種地,人口隨之增加,漸成村莊,也需要管理。

據史料記載,隋大業九年(613年),虞鄉縣自解梁故城(今永濟市古城村)遷至今解州,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為解縣,又于解縣西五十里別置虞鄉縣;貞觀十七年(643年)解縣入虞鄉縣,二十二年改虞鄉縣為解縣,屬河中府;天授二年(691年)析解縣,復置虞鄉縣。后漢乾祐元年(948年)解縣成為解州,管轄三縣。元至元三年(1266年)虞鄉縣并入臨晉縣,清雍正八年(1730年)復置虞鄉縣。

百里東遷置縣,后又反復廢、置,皆因解虞地域較窄、土地貧瘠,但又因其扼守要道,遠控虞城,近掣蒲坂。解縣因鹽而立、因鹽而興,成為行政中心、鹽運中心,興盛達五百年之久。

由此,可以看出虞鄉與解縣頗有歷史淵源,兩縣始于古解縣,遷置于隋唐,發展于明清,后于1954年合并成立解虞縣,1958年并入運城縣,最后一同設為鎮。

隋唐以來的發展

從現存文物古跡來看,解州關帝祖廟創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年),永濟扁鵲廟建于唐咸通八年(861年),永濟董村戲臺建于元朝。

虞鄉柳氏家族最初居住在柳隱山上,后遷居劉家營村,從南北朝到隋唐年間興盛了四五百年。

北周始建圓通寺,唐宋逐漸繁榮,七月廟會興盛于明清。王官瀑布,唐末詩人司空圖隱居其間,讓王官谷聲名遠播。

司空圖《虞鄉北原》有云:“澤北村貧煙火獰,稚田久旱倩牛耕。老人惆悵逢人訴,開盡黃花麥未金。”

虞鄉有俗語:“麻村到董村,十里穿九村?!闭f的是自西邊的麻村到東邊的董村,十幾里地卻有九個村。九村相連,村與村間隔很近,張坊村與西衛村幾乎連在一起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這一帶地勢較高,南北兩側都有河灘、水葦地,不宜居住。董村建村于唐朝,麻村建村于宋朝末年,這也說明這一帶村莊可能建于唐宋年間。

清《虞鄉縣志》記載:“虞鄉縣所屬三十一屯營?!边@些屯營多為明朝軍屯,逐漸發展成村,有石橋、土橋、黃旗營、曾家營、古市營、劉家營、東陽朝、西陽朝等,屯營所占之地多為荒地、濕地。后來,虞鄉農場、伍姓湖農場和董村農場占用的都是沼澤濕地和荒地。

隨著明清時期人口增加,解州到虞鄉沿山一帶,人們開始開鑿窯洞,擇水居住,山坡開荒,于亂石灘上開墾梯田,繁衍生息,逐漸成村。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透過地理看歷史,可以窺見虞鄉、解州的發展與變遷。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