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fā)布者:時間:2024-04-08
□王慧
永濟史為舜都,古稱蒲坂,具有“尺幅千里”之勢的《登鸛雀樓》就誕生在這方古老的土地上。自此,古蒲坂,新永濟,一直都在生動地呈現(xiàn)著“尺幅千里”的詩意和新意。其中之一便是2016年1月開設并舉辦至今的“舜都講壇”。
永濟有著悠久的書院講學傳統(tǒng)。據(jù)統(tǒng)計,從唐至清,這里先后建有14所書院,或官或私,或大或小,均為賡續(xù)文脈、惠澤鄉(xiāng)梓貢獻了持續(xù)力量,薛瑄、呂柟、閻敬銘等文化巨擘、時代賢臣都曾教授于此。“舜都講壇”雖位于永濟市圖書館四樓的小小一隅,但在這8年時間里,一直延續(xù)著蒲坂大地的舜風舜韻,弦歌不輟,通過一期期講座,帶領廣大市民穿越古今,品鑒詩文。
在“舜都講壇”第100期活動中,永濟市文聯(lián)主席楊孟冬作《丹青國手的情懷》主題講座。丹青國手馬遠祖籍永濟,出身繪畫世家,南宋宋光宗、宋寧宗兩朝畫院待詔,人稱“馬河中”。其藝術成就以山水畫為最,作畫布局簡妙,線條硬勁,水墨蒼勁,意境清遠。在取景上,馬遠善于以小見大,只畫一角或半邊景物,借以表現(xiàn)廣大空間,故有“馬一角”之稱。這位永濟籍畫家通過“殘山剩水”“以虛為實”,表達著他獨特的故園之思和家國情懷,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皆為“靜朗平和”“尺幅千里”。
在講馬遠及其畫作時,主講人楊孟冬采取了文、史、藝結合的講述方式。他將馬遠還原到當時的歷史現(xiàn)場之中,分析了文化之宋朝與現(xiàn)實之宋朝復雜而深刻的疊加關系,并以大家所熟悉的蒲劇劇目為例,使大家明白人物、歷史事件與藝術的關聯(lián)性。同時,他由點及面,清晰地為大家講述宮廷畫院的特點,講述與馬遠同時期的劉松年和夏圭,使馬遠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具象起來,也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畫作精髓變得豐富可感。
楊孟冬不僅分析了其畫作的藝術之美,而且引導聽眾品讀畫作所隱含的馬遠對于時代變遷的深刻思考和對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兩個小時的講座,大家像是行進在歷史長河中的馬遠筆下的那條小船,船上的人和船下的水都通過主講人的還原,在人們心中緩緩地流淌著,馬遠畫作中那巨大的留白和虛空,那沒有畫出來的江山與海水、幽思與深情,都歷歷可觀,縷縷可感。講座雖是講了一個馬遠,其實相當于講了三百余年的河中(蒲坂)史,真可謂是“聲情并茂”“尺幅千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