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3-05
□鄭天虎 鄭祥林
稷山縣平隴村因地貌筑其城而得名。北齊武平二年(571年),斛律光率眾在汾河北岸之地隴筑城曰“平隴城”,也稱“高歡城”;金代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二人先后中進士,禮部尚書趙秉文見其二人文采出眾,書“雙飛”二字名其里曰“雙飛里”;明隆慶三年(1569年),知縣孫倌在村中建二段祠;清代該村名為平隴村,沿用至2020年。

平隴舞龍
先有平隴村 后有稷山縣
平隴村村名早于稷山縣縣名至少上百年,過去民間流傳著“先有平隴村后有稷山縣”的說法。平隴村雖小,名氣卻大。村名在1400多年前就被載入史書,在稷山縣是絕無僅有的。平隴村的雅號也多,北宋時叫“司理莊”,金正隆年間稱“雙桂里”,金興定年間稱“雙飛村”。東魏和北齊兩朝的丞相都曾在此駐軍、筑城,城池遺址至今尚存。
平隴村人口雖少,卻不乏名人。西漢時出過都尉,三國時出過晉興太守,隋唐時出過將相,金朝出過中奉大夫、武威軍開國侯,元朝時出過吏部尚書。在平隴,文武大官、進士舉人,歷代迭出,故有“文到閣老武到侯”一說。
平隴村東西長,南北短,地理位置險要,在1400多年前的古戰場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村南出發,翻越一條深澗,即見陡峭的崞山(當地人稱南坡),遠望可見一座雄偉的土城堡坐落在崞山的南端,與一水之隔的玉壁城遺址遙相呼應。古城堡順地勢走向而筑,三面環溝,易守難攻,具有“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利。城墻下半部掘地而成,上部夯土而筑。城墻東南角有一個磚砌的拱形門是城門。
走進城內,有一條四五米寬的坑道,城池內的地勢比城門高出好幾米,四周高,中間低,橢圓形的城池總面積約有數十畝。從城墻上極目遠眺,這里北依巍巍呂梁,南屏峨峨稷峰,東臨歷史久遠的絳州,西接鬼斧神工的龍門。天氣晴朗,臨城俯瞰,前有奔流不息的滔滔汾水,后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平隴古鎮,左側是后稷教民稼穡故地——稷山縣城,右側是廣袤無垠的崞山高原。《稷山縣志·形勝篇》中說:“左連故絳,右控龍門,南帶汾河,北通鄂壘,平隴對峙玉壁,霸氣猶存……”
這座巍然屹立的古城堡,就是《北齊書》上所記載、由著名驍將斛律光修筑的“平隴城”,另有志書上稱作“高歡城”,今人誤傳為“南陽堡子”,曾是歷史上有名的古戰場。
平隴幾大姓 鄭段王居前
平隴村以前有三大姓,鄭姓占多數,其次是段姓與王姓。后來,村中又有了楊姓、史姓等,現在更復雜了,還有郭姓、張姓等。鄭姓在稷山縣是一個古老的姓,化峪鎮路村、清河鎮上費村的鄭姓,都是從平隴村遷移出去的。據老輩人講,以前每年的正月初一,這些村莊的鄭姓人家都要拖家帶口回到平隴村祭祖,場面頗為壯觀。鄭姓在平隴村以四福堂、五福堂為主,兩大家族人數最多。
平隴村的段姓人口,雖然沒有鄭姓的多,但故事多、典故多。段氏家族是歷史上有名的望族,家族肇始于春秋,興旺于隋唐,鼎盛于宋金元。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其家族人才輩出,經久不衰,在河東、山西乃至全國都頗有影響。段氏家族何時移居平隴,從族譜來看,移居時間應是唐中晚期至北宋初。
北宋時,平隴段氏家族的段應規,出任朝廷司理參軍。當時,段氏“門族蕃大,連甍接棟。”人們稱平隴村為“司理莊”。到了金元時期,平隴段氏更為顯貴,司理四世孫段季良、五世孫段矩,累贈中奉大夫、護軍武威郡侯。司理六世孫段鈞、段鐸兄弟二人,以文行稱,名德并著,同登金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辭賦進士第,譽滿汴京,國人尊稱河東“二段”先生。為此,平隴村被譽為“雙桂里”。
段鈞享有很高的文名,未仕而卒。段鐸少有大志,曾在簡策上寫道:“韓愈自比孟軻,曾西不為管仲,況魁天下乎!茍有其志,亦無難矣!”他歷任長安簿、河東路刑獄、華州防御使、兵部尚書主事。在金章宗赴京期間,段鐸主管六部事宜,后被封為中奉大夫、武威開國郡侯。段鈞和段鐸的父親段恒和祖父段汝舟皆為舉進士,賜同進士及第,雖未出仕,但均以才學和德行聞名鄉里。
時過73年,世隔兩代,金哀宗正大七年(1230年),司理九世孫(段鐸曾孫)克己于同科舉進士,其弟成己以辭賦登進士第。禮部尚書趙秉文(閑閑公)甚愛其二人之才華,稱其兄弟為“二妙”,并大書“雙飛”二字于其里,平隴村又被冠以“雙飛村”的美稱。平隴段氏兩代兄弟二人同登(舉)進士第,這在中國科舉史上也較為少見。
從元朝中末期至明初,平隴段氏家族除陸續遷往本縣汾南小陽等村外,克己的后裔則遷居到河津市北王村,成己的后裔則遷往陜西韓城段堡村和三甲村,經歷500多年,世傳20余代,人丁興旺,成為世族。然而,平隴段氏的本族卻僅剩數十口人。平隴段氏家族中的佼佼者也層出不窮,亙古及今享有盛名,形成了非常少見的歷史文化現象。而今,村中的段家祠堂還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平隴村三絕 舞龍鼓車戲
平隴歷史上還有聞名遐邇的三絕:舞龍、鼓車、眉戶戲。每年春節,平隴的舞龍不僅在本村耍,還要到附近各村表演,遇有大型慶祝活動更是不可或缺。平隴舞龍之所以稱為“絕活”,是因為有幾個特別的優勢:
一是龍的造型威風俊美。龍頭裝扮得又大又美,圓鼓鼓龍眼炯炯有神,飄逸的龍須,既威武又可愛,在晚上尤其好看。龍身長而華麗,龍尾用好多縷麻皮做成并染以顏色,長而濃密。
二是舞龍的技術高超。舞龍的基本動作有:盤、展、滾、騰、咬、纏、繞等,平隴舞龍人把這些基本動作演繹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大有“盤龍臥虎”“虎踞龍盤”之勢。
三是舞龍人彪悍強壯,穿著統一服裝,頭裹白毛巾,腰里系帶子,把龍舞得花樣百出,令觀者無不動容喝彩。
四是有威風鑼鼓和焰火助威。為渲染舞龍的氣氛,始終有鑼鼓助威,鑼聲鼓點的節奏緊隨舞龍的動作而變化。另外,用硫磺、芒硝炒谷糠合成焰火火藥,將它拋撒到點燃的火把上,顯現出龍噴火霧的神威。紅火熱鬧的舞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
平隴鼓車裝飾簡樸,鼓點粗獷鮮明。鼓車套駕的牲口很講究,要么全用騾子,要么全用馬,高矮胖瘦基本一致。馬或騾子的鞍轡都經過精心裝扮,牲口前額系著的圓鏡子閃閃發光,額頭上用紅彩綢挽成的大紅花格外醒目,牲口脖子上都系著一串鈴鐺,鼓車跑動時,鈴聲清脆悅耳。
平隴眉戶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全村差不多戶戶都要參與,人人都要演出,父子、兄弟、叔侄同臺的現象比比皆是。平隴眉戶不僅演古裝劇,也排演現代劇。從演出劇目角色看,生、旦、凈、末、丑都有;從戲劇套路看,唱、做、念、打樣樣不少;從戲劇內容看,不論傳統還是現代處處體現正能量,豐富了農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