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尋訪王申文脈 賦能鄉村振興

——臨猗縣北辛鄉王申村鄉賢“五老”文化興村紀實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2-06

記者 游映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五老”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領導,支持更多老同志參加關心下一代工作,使廣大“五老”在關心下一代的廣闊舞臺上老有所為、發光發熱,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中央九部門聯合發文,鼓勵退休人員作為新鄉賢回鄉支援鄉村振興。退休干部、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李峰響應中央號召,回村倡導組建村級關工委,從挖掘整理王申村傳統文化入手,動員全村鄉賢“五老”用愛心鑄村魂,用王申村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下一代,把文化興村工作搞得風生水起,引起中國關工委和山西省關工委的高度重視。

第四屆王申村書畫展開幕式現場。  資料照片

遠水茫茫、近山疊嶂,地處嶷山腳下的臨猗縣北辛鄉王申村,與黃河遙望,構成一幅人文畫卷。

王申村現有面積7.5平方公里,歷史上文華璀璨,人才輩出。明清時期,晉商代表李新興三代鑄就了晉商精神;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革命戰爭年代涌現出抗日英雄、解放戰爭功臣、抗美援朝志士42人,書寫了血與火的戰績;1958年創辦的王申敬老院負有盛名……歷史長河的積淀,讓這里的文化底蘊愈發深厚。

步入王申村街巷,只見飛檐翹伸,街道筆直,放眼望去,兩旁墻壁裝飾翰墨丹青,猶如置身水墨畫廊。村內保留了幾處明清時期格局與風貌基本完整的古建筑,每座建筑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承載著歷史的記憶。

古院街巷傳新韻

始建于明代的李家四合院,在王申村的排排村舍中尤為耀眼。穿過村中長長的巷道,到達村中心,但見一處白墻黛瓦的宅院,院子坐北朝南,東西寬20余米,進深50余米,院落形制規整,頗有傳統北方大家族的氣韻。院內腰廳房門門楣上,懸掛著的牌匾上,陰刻行書“學行兼優”,講述世世代代王申人的堅守與追求。

走進院內,正房和廂房錯落有致地環繞著寬敞的院落,構成一路一進的縱線布局,嚴謹之中自有幽雅,北房作為主要正房,氣勢磅礴,東西兩側的廂房則使整個院落更加寬敞。西側的兩間廂房中,一間是書法展覽館,展示著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另一間則是黨史、國史教育館,供參觀者深入了解黨史和國史的重要性。東側的廂房是省內革命功臣館,展示著王申村革命志士的非凡事跡。正房則被打造成了村史館,記錄著王申村的歷史和傳承。

王申村黨總支原書記、王申村書畫協會會長許新祥介紹,2020年,具有500年歷史的李家四合院完成了修繕工程,修復后的李家大院被打造為王申村文化大院,不僅可供觀覽,也成為村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書法展覽館,幾位老者坐在桌前,專注地欣賞、談論著每一幅書畫作品,仿佛與字跡之間有種心靈的共鳴;在革命功臣館邊上,一群村民圍坐在一起,互相交談著過往的英雄事跡。

從李家四合院旁小巷前行,一處雅致的建筑映入眼簾,這便是王申村文化大禮堂。規整方正的室內有兩層觀眾席,正對觀眾席的寬敞舞臺是鄉親們最留戀的戲臺。場館內部陳列著的書畫,展現出清新典雅的藝術氣息。2021年,大禮堂修繕提升后,改建為供村民書法展覽、知識講座、才藝培訓、群文活動的場地。此前,王申村關工委與運城市書法家協會聯合舉辦了四屆王申村書法展,每年百余件優秀入展作品在這里展示。書法藝術蔚然成風,參與其中,村民們很是欣喜:“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高質量的藝術展了?!?/p>

每到節假日,王申村文化大院人來人往,文化大禮堂戲臺下叫好聲不絕于耳?!拔枧_,就是農村文化活動的象征?!痹S新祥說,在王申村的鄉村大舞臺上,村民開展節目排練、文藝表演等活動,真正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

鄉賢引領譜新曲

歷經歲月變遷,王申村的古建曾一度荒廢破敗。而如今的李家四合院,院落小巧精致,格局保存完整。前來參觀拍照、談書論畫的人絡繹不絕,正門前的石板被踏得溜光,這里儼然成為書法切磋、感悟書道的熱門文化交流地。這些變化的背后,凝聚著的是以李峰為代表的鄉賢們的心血與汗水。

2015年,李峰從市外事辦退休后,在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擔任常務副主任,回村倡導成立村級關工委,組建了一支由20余名本地退休老干部組成的隊伍,俗稱王申鄉賢“五老”。古老建筑,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自發肩負守護文化遺產重任后,李峰迅速聯系有關文物部門,積極參與并主導修復工作。“李家四合院積淀著文化底蘊,這個文化殿堂不應失去光彩,只有予以妥善修復再利用,才能留住王申文化根脈”。不僅滿足于文物修復,鄉賢們更是集思廣益,整理出《王申村李家四合院的變遷》,為李家四合院作傳,豐富了晉商精神的內涵。

王申鄉賢“五老”是鄉親們心里的“自家人”,還是政府眼中的“能人”。他們積極參與村莊建設,在王申村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不斷加大文物保護、書法培訓等方面的力度,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豐富文化宣傳方式,推動文化傳承與弘揚。

陽光明媚,王申村的鄉賢們齊聚村文化大院,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談話。像這樣的例會談話,眼下在王申村已是常態。自2015年開始,為匯聚鄉賢們的智慧和力量,王申村便著手吸納新鄉賢為農村建設建言獻策,推動村內文物保護、文化傳承、文化志愿各項工作落實。在許新祥看來,鄉賢“五老”的工作為村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他們的參與不僅帶來了物質上的變化,更為村里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創新力量。

以上一節培訓班、寫一幅書法、參一次展覽的形式,王申村的鄉賢借助村級書法協會,在村里培養出了一批才華橫溢的書畫人才,讓村民感受書畫藝術魅力。果農許江勇農閑時,必去文化大院學習書法,切磋交流,“村里請來的書畫專家為我們提供零基礎免費培訓,跟著老師臨摹學習,書法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揮毫潑墨,墨香成畫,如今成為王申村村民新的休閑放松方式。

“王申村威風鑼鼓鬧香港,參加慶回歸大匯演……”在北辛鄉平宜學校,“五老”故事宣講人關應才講的王申歷史故事郎朗上口,50余名學子聽得入迷。去年年底,鄉賢們編寫成十余個小故事,宣講王申村的歷史文化、革命事跡。“發生于周圍的真實事跡,往往更加打動人。”許新祥說,通過講述本村故事,幫助大家更好了解和傳播村史。短短幾月,故事宣講已開展16場,吸引了1000余人次參加。

去年新建的王申村革命功臣館,用本村英雄事跡,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被省關工委主任李政文稱為“唯一一座村級紅色文化館”?!鞍汛謇镎鎸嵉募t色故事和記憶呈現出來,就是要向游客說明,堅定正義事業是每一代王申人不變的價值追求?!崩罘逭f,其中,展陳的革命戰爭年代的英雄人物,皆由鄉賢們歷時一個月,在村里挨家挨戶走訪后整理。

鄉賢隊伍近年編寫的30萬字篇幅的《王申村志》、紅色圖書《王申村里英雄多》等被珍藏于村史館,翔實地記錄了王申村的歷史和發展變遷。李峰認為,王申村有許多流傳的傳說故事,撰書立志是保留和傳承王申文化記憶、深度理解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深刻表達。傳統文化成果愈加繁榮,公共文化服務更加優質。近年來,王申村被市書法家協會授予“書法示范村”榮譽稱號,被市委宣傳部授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示范點”等榮譽稱號。

塑形鑄魂促振興

“忠孝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翰墨生清風 山鄉識好夢”“信義千秋贏全村福祉”……在第四屆王申村書法展出作品中,幅幅書法作品字字真切、動人質樸,生動講述了鄉村生活中的友善故事,呈現出王申村向上、文明、淳樸的新面貌,書寫出唯誠難欺、誠信為本、和諧友善的文明新風。書法藝術,于無形中助力村規民約、道德準則建設,在當地形成了一種“王申現象”。

2015年,李峰敏銳捕捉到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力量,他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引領,以基層的王申村級書畫協會為陣地,面向全市發掘藝術達人、文藝團體等民間書法愛好者,培育王申特色書法文化品牌?!拔幕衽d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精神動能?!崩罘迦缡钦f,從2019開始,他組織了首屆“翰墨迎春 美麗王申”王申村書畫展,此后四屆書法展以“誠信、友善、文明、和諧”為主題,確立了“文化興村 書法惠民”的獨特方略。

“鄉村振興,不僅需要產業振興,還需要文化振興?,F在農民的生活得到基本提高,文化活動能夠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滿足新的精神生活價值追求。”在村民寄托鄉情的故地里,王申村村委會聯合村關工委以文化興村的途徑,通過搭建各類文化平臺,厚植農民文化素養,涵養鄉風文明,建設美麗新鄉村。

“現在村里大不一樣了!”鄉風培育新風見效,村民作出一致評價。村里分布的主要文化設施,張貼著《二十四孝圖》小故事繪畫;廣場的大理石上,雕刻著村規民約;十余名道德模范、孝順媳婦、文明家庭事跡被寫成詩歌,制成板面懸掛在村中央?!霸u選道德模范,是對父老鄉親的關愛,更是對鄉村振興的期盼。文化傳承為鄉村持續發展提供了精神力量,文化振興成為鄉村振興的力量,我們積極推動創新,持續增強鄉村文化發展活力?!蓖跎甏妩h總支書記李潤民說。

為推動文化振興,王申村在重塑鄉土文化、涵養鄉風文明方面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他們從古今名言警句、楹聯詩詞和傳統經典中精選出與主題相關的內容200余條編印成冊,以啟迪心靈。通過參與書法、故事宣講等活動,幫助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包括英雄事跡、革命精神等,為村民樹立榜樣。開展書法培訓、書法作品(村民創作)、舉辦書法展覽、成立青年農民書法協會、推行“道德模范”評選制度,通過書法形式進一步塑造良好社會風氣。

鄉村振興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鑄魂的關鍵是文化,文化振興的關鍵在“人”。從李家四合院修復到文化大堂修建,從村史編撰到事跡宣講,從書法展覽到課堂培訓,一間間陳列展館,一本本村史村傳,一縷縷文明新風,讓農民群眾守得住“根”,留得住“鄉愁”,看得見“遠方”。未來,王申村在進一步促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同時,要以更多文化新創意激活鄉村業態,不斷深入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