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1-21
記者 楊紅義 柴瑜竟
秋霞樓醒目震撼的巨幅“豐”字撼人心魄,地道的稷山農民精彩上演高蹺走獸和稷山拳板舞,開桿打棗讓萬畝棗園再現豐收景象……
9月23日,以“后稷故里慶豐收,板棗之鄉促振興”為主題的2023·后稷農耕文化節在稷山縣國家板棗公園開幕,來自中國農業博物館和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以及省、市、縣領導和嘉賓400余人濟濟一堂,現場感受稷山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風采并由衷點贊。
近年來,稷山縣委、縣政府大膽探索,依托板棗種植產業優勢和板棗公園的生態優勢,按照農文旅融合為鄉村振興賦能的發展路徑,以高標準打造“守望千年·只為棗你”鄉村振興主題景區為抓手,演繹了一幕幕以農塑旅、以旅彰農“芝麻開門”的生動場景。
以旅護棗——
瀕危產業突圍之門
“叮叮叮”聲響起,載滿游客的“稷山號”觀光軌道小火車出發啦!一路穿林而行,一路滿是驚喜。置身稷山國家板棗公園萬畝棗林,親子游樂園、時空隧道、唐棗園、博物館等人文景觀應接不暇,農耕文化、歷史文化與休閑文化交織交融。
作為全省唯一的林木(花卉)專類公園,稷山國家板棗公園總面積15.3萬畝。其中,核心區域5.5萬畝。迄今為止,園內尚存千年以上古棗樹17500棵,是世界吉尼斯認證的“中國最大的千年古樹群”和全國綠化委評定的“全國最美古樹群”。
稷山板棗栽培歷史悠久,農業產業特色鮮明。據《稷山縣志》記載,該品種自漢唐時期留傳至今,有1300年以上歷史。因果形側面較扁,當地方言“扁”音為“板”,故稱“板棗”,主產區分布于稷山縣的陶梁、姚村、南陽等村。板棗屬于干果經濟林,一般情況下每3年有一次豐果“大年”,然而,近年來受天氣因素影響,稷山板棗已連續5年未有豐年,很多棗農有了毀苗砍樹的想法。
歷史悠久的板棗產業危機四伏,如何成功突圍、絕地逢生?
2022年,稷山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科學決策,依托國家板棗公園,投資6000萬元實施“守望千年·只為棗你”鄉村振興主題景區建設,以“棗園+”模式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為傳統棗園賦予了新內涵。
“為持續挖掘稷山板棗生產系統這一農業文化遺產,我們在保持稷山國家板棗公園和附近村落原始面貌基礎上,植入星空民宿、非遺展演、親子樂園、觀光火車、盛世華燈嘉年華活動、沉浸式演出等六大旅游業態,形成‘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的鄉村旅游綜合體。”稷山縣后稷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沁聲說,“同時,我們鼓勵引導棗農將土地流轉給政府進行統一管理,在核心區姚村首批成功流轉土地100余畝,棗農以棗樹價值入股,每畝租金1500元的土地出讓等方式獲得收益,使傳統棗園得到有力保護,也讓廣大棗農看到希望。”
以棗招財——
項目建設轉型之門
走進非遺文化主題街區,有讓人垂涎的本土非遺美食,有精美絕倫的非遺技藝和特色表演,讓優秀傳統文化既“活”又“火”;
徜徉唐棗星空庭院,造型別致的星空民宿零星散落,既能賞千年棗樹風韻,又能體驗滿天繁星的浪漫;
在板棗童話樂園里,卡丁車、迷你降落傘、彩虹滑道等項目琳瑯滿目,沉浸式親子互動游戲玩嗨全場;
……
隨著農文旅融合項目的陸續建成,稷山板棗國家公園異軍突起,成為全省唯一以“棗”為主題的文旅項目集聚地。去年12月底,“守望千年·只為棗你”鄉村振興主題景區被評為3A級景區,實現稷山縣A級景區零的突破,也彌補了稷山文旅項目發展的空白。今年4月至8月,景區試運營期間,來自北京、西安、河南等全國各地游客趨之若鶩,目前已接待60余萬人次,拉動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4.2%。
借“美景”育“美業”,以“業興”促“振興”。據悉,該景區已吸引183家市場主體入駐。其中,棗園核心區的姚村、陶梁、吉家莊村民也加入其中。有利用閑置房屋發展起民宿客棧、精品農家樂的;有建起板棗作坊,售賣棗芽茶、棗花蜜、板棗酒等農副產品的;有支起小攤搞副業,打餅子賣涼皮、烤肉串賣飲料的……
“此外,當地棗農還可以通過務工培訓就業拿薪金。目前,我們已培訓108位棗農,從事保潔、保安、看護、巡道、司機和服務員等工作。”董沁聲說,“在占地100余畝的親子樂園,姚村流轉土地的86戶村民優先被聘用為園區職工,每年拿5000元至1萬元的土地租金,每月近2000元的工資,加上年底的股份分紅等,比過去單純棗園收入翻了兩三倍,這不僅實現產業與村民收益雙贏,還能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哩!”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板棗公園正成為全縣轉型發展招商引資的高地、資金項目的洼地。以公園為依托,稷山縣成功申報了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兩個國字號榮譽,爭取到來自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農發行的6億元資金支持。其中,可直接用于板棗公園的資金達1.5億元。
“下一步,我們將乘勢而上,推進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立項工作、完善排水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民宿溫泉井工程。此外,投資滑雪場、游樂場等民間資本項目也將簽約入駐。”董沁聲說。
棗旅融合——
節慶經濟幸福之門
7月15日晚,“守望千年·只為棗你”盛世華燈嘉年華活動在景區啟動,28組華彩燈飾造型精美、形態各異,現場人潮涌動,熱鬧非凡!
“短短兩天,入園人數就破10萬人次,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料。”董沁聲說,“隨即,我們采取應急方案,通過分組、分段、分業態引流、調用應急通信車,最大限度滿足游客參觀游覽需求。”
以節造勢,以勢聚客。據悉,今年“守望千年·只為棗你”鄉村振興主題景區先后舉辦了棗花節、馬拉松賽事、電影下鄉、自行車公開賽、“千年棗林·百年好合”集體婚禮、我陪母親游棗園等一系列活動,可謂好戲連臺、人氣爆棚。與此同時,景區還先后接待了四川、重慶、內蒙古、陜西等地及多個兄弟縣市以及在晉全國人大代表前來調研、考察學習。
一幢幢由村民老宅設計修葺的院落,一座座點綴在棗園中的星空房,留住了游客的腳步;清風搖曳的棗林中,食客零距離摘取板棗,品嘗人間至味;徹夜燈火的美食街上,攤主的叫賣聲、燒烤的滋滋聲、鍋鏟的碰撞聲和鼎沸的人聲和在一起,匯成了一支動聽的“小夜曲”……
“為提升景區品質,我們堅持運營前置,邊建設邊運營,在運營中建設,在建設中完善運營,跳出了傳統思維。同時,為注重游客體驗,在強化‘讓更多的風景疊加場景,更多的場景融入風景’的同時,又不斷強化打造縣域IP,逐步實現從煙火‘流量’到文旅‘留量’的轉身。”董沁聲告訴記者,“此外,景區還不定期為7個鄉鎮舉辦文化宣傳周,從各村直接采購餐飲主要食材,各鄉鎮各村非遺在景區輪番展演,儼然已成為外界和公眾了解各鄉鎮文化和產業的重要窗口。”
棗園變“景區”,棗農成股東。乘著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東風,一顆顆大紅棗實現“破圈”發展,各類“紅棗工程”競相發力,推動鄉村振興這艘大船揚帆遠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