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走進運城考古現場感受歷史遺跡的文化魅力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11-01

□見習記者 楊穎琦 文圖

《帝王世紀》中,有著“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堯舊都在蒲,舜都蒲坂”等記載。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發展演進,在運城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跡遺存。

作為第三屆中國考古學“西陰論壇——夏時期的中國”學術研討會的一項內容,10月28日上午,來自全國考古領域的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部分專家學者,前往運城夏縣轅村遺址、夏縣東下馮遺址及聞喜上郭古城遺址3處考古發掘現場進行學術考察,親身感受運城文物考古的魅力。

實地探尋遺址遺存

東下馮遺址位于夏縣埝掌鎮東下馮村東北部,東倚中條山,西望鳴條崗,是晉南地區目前發現面積最大的夏商時期大型聚落之一,是探索夏文化、研究中國早期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關鍵遺址。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夏縣東下馮遺址的發掘為標志,開啟了對該地區夏商時期文化面貌的系統認識和探討。

仔細研究

該遺址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600米,分布面積約9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4米,1974年~1979年曾連續進行考古發掘,清理遺跡有灰坑、房址和城址等,出土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這些遺跡文物揭示了東下馮遺址自仰韶晚期至早商時期文化遺存之豐富,其中夏時期“回”字形環壕、早商時期夯土城址及大型倉儲類建筑等文化遺存,集中展現了東下馮遺址夏商時期輝煌燦爛的歷史場景。東下馮遺址出土的長筒罐殘片,也為研究仰韶文化晚期先民儲藏鹽業資源提供了新線索。

當天,專家學者們走進東下馮遺址,就被眼前擺滿文物的展臺深深吸引。桌子上琳瑯滿目,整齊地擺放著晉南地區各遺址出土的陶片及被修復好的各式陶器。專家們駐足桌前,小心翼翼地拿起陶片仔細觀察,并熱切地互相交流自己的發現。

對于長期躬耕于考古領域的專家學者而言,這些出土文物碎片也許并不陌生,但每一次在遺址現場的實地觀察都是彌足珍貴的。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秦小麗認為,運城近些年做了很多工作,新啟動了很多遺址考古項目,包括芮城坡頭遺址,絳縣周家莊遺址、西吳壁遺址等。她也期待著,可以在晉西南地區開展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可能會為龍山文化晚期及夏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個很大的突破。

讓更多人走近考古

上郭古城遺址和邱家莊墓群位于聞喜縣城東南約3000米處的鳴條崗東端,西鄰涑水河,面積約600萬平方米。上郭古城遺址出土的仰韶時期石雕蠶蛹,為古代晉南地區絲織業歷史研究再添新的實物資料。這里還出土了春秋時期大量陶范,成為尋找古曲沃城最有利的實證。

考古現場

走進上郭古城遺址發掘現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考古發掘。在小小探方內,在一鍬一鏟中,他們見證了眾多文物的發現出土,揭開了腳下黃土地的神秘面紗。

由于田野考古的工作量非常大,考古工作隊往往會就近招聘一些村民,并對其進行一些專業培訓。考古隊工作人員會教授村民們發掘的基礎知識,讓村民們學習如何挖土、掃土、鏟土、篩土,幫助其進行數據測量等。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挖出來的土并不會隨意丟掉,而是被運到現場周圍,以便考古發掘工作完成之后回填。久而久之,村民們也從一開始的一無所知,到現在侃侃而談、如數家珍,不僅進一步了解并愛上了考古,也更加了解、更加熱愛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

在夏縣轅村遺址,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當天下午,還會有一些市民前來參觀。這一契機,正是源自近日市文物局啟動的“國寶第一市 天下好運城”大型公眾考古系列活動。

據悉,10月20日至12月10日,社會公眾可參觀夏縣轅村遺址、絳縣西吳壁遺址、夏縣東下馮遺址、聞喜上郭古城與邱家莊墓地、芮城坡頭遺址、垣曲北白鵝墓地的考古發掘工地,聆聽考古專家現場講解,觀看考古發掘成果展板,近距離觀摩考古揭示等,感知運城厚重悠久的歷史文化,從而提高全民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傳承意識。

無疑,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考古現場,近距離接觸考古。這不僅能讓大家進一步了解考古的重要意義,更能切身感受到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等地下文物的珍貴。

考古路上賡續傳承

“面向黃土背朝天”的田野挖掘,是每一個考古人最基礎也最熟悉的工作。

1926年,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帶著對夏文化的學術設想和希冀,風塵仆仆地來到了夏縣西陰村,走訪了古代傳說中堯舜禹的故都遺跡,開啟了中國學者第一次獨立主持的考古發掘工作,收獲了代表仰韶時期文化特色的彩陶與半片蠶繭,有力地證實了晉南地區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區之一。李濟的這一舉動成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獨立開始的標志,也成為考古學者們探索夏文化的開始,夏縣西陰遺址更是在考古人心中具有了獨特的意義。

在此之后,沿著李濟先生開創的學術傳統,一批批中國考古先賢駐足晉南這片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土地,躬身于田野,探索人類之起源,追尋中華文明之發端,求證古史之真實。

2019年,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開始在夏縣建設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并進行本科生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工作。2020年,夏縣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正式落成啟用,每年都有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的大三學生來這里進行田野實習,在實踐中領略考古的魅力。今年,吉林大學考古學院2021級學生正在進行田野實習。

走進夏縣轅村遺址,眼前的土地被劃分為一個又一個大小不一的探方,身穿紫色馬甲的學生們在一個個探方中忙碌著,手鏟、刷子、竹簽等是他們最熟悉的工作“伙伴”。

相互配合

學生們有的在探方坑底貓著腰刮面,有的在進行測量、記錄數據,有的在拍照、做數據留存,大家都在緊張有序地工作著。“不同的地層顏色代表不同年代的文化層……”這次田野實習班的班長唐詩雨,詳細地為我們講述了他們進行發掘的各項工作,“晉南地區文物資源非常豐富,在發掘過程中經常會出土一些不同年代的陶片、銅錢之類的遺存,對于我們進一步的研究極具價值。”

紙上得來終覺淺,對于學生們來說,在這里的實踐學習不僅僅是進行發掘,更重要的是在發掘中學習到更多不同儀器的發掘方式及方法,將書本上的知識在土地上得到實踐和驗證。

他們告訴記者,日復一日地“挖土”并不會感到無聊,每一天的工作都像“開盲盒”一樣充滿驚喜,每次有了新發現更是喜不自勝。看著高高掛在大門墻壁上“執手鏟釋萬年天書 透文物見千載文明”的橫幅,眼前的景象讓每一位來到遺址現場的人都感受到了這份工作的厚重意義。

考古是讓歷史不再神秘的關鍵,更多考古遺址的發現猶如一塊塊拼圖的碎片,一一拼對之后,逐漸為我們還原了幾千年前人們生動而細膩的生活圖景。經過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發掘,彩陶器具、石陶蠶蛹等才走到我們面前,成為我們對那個遙遠的歷史最樸素、最驚艷的印象。而對于考古工作者而言,這些深埋于地底的器具是文明探源的實證,更是通向過往的一扇時光之門。

此次實地考察讓大家更深刻地體悟到了考古的意義,考古串聯起我們的昨天、今天與明天,探尋過去是為了更好地構建未來。百年前的考古學者用現代科學重新打量我們的歷史,試圖探尋遠古歷史的現代敘事方式,現在的考古人也在循著考古先賢的腳步,融匯更多的前沿科技,探索更多的可能。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