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運城的那些老街老巷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10-30

□黎建月

那時,還有人記得你的乳名,上了歲數的人,私下里會喚你:潞村。

(一)

那時,潞村的鐘鼓樓半截還插在云里頭。這個北方小鎮以鐘鼓樓為中心,棋盤似的被劃分成“四街三巷”。四街:西街、東街、南街、北街;三巷:路家巷、姚家巷、阜巷。

今天,當我像尋一門多年未走動的老親戚似的,在大街小巷里尋覓,才發現當年的那街那巷那門牌,前面都無一例外地加了個“老”字。原來的西街,現在叫“老西街”,原來的東街,現在叫“老東街”……

那時,很有點跑馬圈地的意味,講究先入為主、先來后到的理。于是,巷的名字土生土長,顯得很接地氣,原生態。比如,姓路的人家先到小鎮,在一片荒野處安營扎寨,仿佛為這個城市起了個頭。于是,陸陸續續很多人來到這里,后來的就一律口語稱呼:路家巷。

這最初的呼名,最終被與時俱進改作:解放路。那時的戰爭,腥風血雨,就是在當年的這路家巷進行的么?

可見,最初并沒有“地名編辦”的官方機構,或者說,路家巷這三個字,更早于“地名編辦”這塊牌子的誕生。

那么,姚家巷亦同理么?至少被更名為“紅旗路”,是同一個道理。而早年巷名的產生,是否還有一種因由,如所住的巷子里有一門大戶人家,姓姚?

極有可能。然而當年那名門望族的姚家,到今天再去查訪,已是了無痕跡了。以至于,我一時私心膨脹,想把城邊我生活的那個小村莊——杜家村的姚如松、姚誠立爺孫倆,往這個“姚家巷”身上掛靠,卻終不能成功。明萬歷年間的貢士和進士,此姚與彼姚,竟然草蛇灰線都不予提供。

以此類推,阜巷也是因為巷里最早有一戶阜姓人家?卻未必。

對于阜巷這一巷名的起因,市地方志編辦的原主任景惠西先生,另有一份推敲:很有可能是從“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的句子里摘來的。因為《南風歌》太有名了,而且,當年那個巷子里鹽商云集。

如果推理成立,是否可以認為這個小鎮的地理取名,已升華至含有文化氣息,如同今天的魏風街、韓信路、涑水街,各有各的歷史文化指向一樣。

那時,這個北方小鎮的成立,除了處于黃河之濱依山傍水,還在于那有一汪天然帶咸味的碩大水池。那時,這池子顯得絕無僅有,無與倫比。于是,便被賜予了學名——運城,鹽運之城的縮寫。

于是,運城開始大巷套著小巷滋生起來,九曲回腸,彎彎繞繞的,各有各的名堂……

(二)

青磚墨瓦樓,古巷歲悠悠。那日,同學宋留振過來閑聊,我說:“走,南街轉轉?”于是抓了個閑差,我們騎著電動自行車,從老西街的柴市巷切入。未承想一頭扎進真正的南街老片區,巷入巷出,犄角旮旯,迷魂陣一般,巷子套巷子,某種暗示似的,讓人好一陣興奮。以前怎么就沒有注意到呢,于是,手機抄錄了一串巷名牌——

洞兒巷、玄母廟巷、王家巷、學士府巷、寬巷、牌樓巷、朱市巷、文星巷、茅角巷,折回來又看見南堂巷、崔家巷、周家巷……我的天吶!這哪里是簡單的鐵片片漢字的記號,簡直就是一串此去經年,起了包漿的戴在老南街頸上的珍珠項鏈呀!

正戀戀不舍的時刻,遇上巷口歇涼的三位老人,就起了個頭,聊起他們的巷子,于是七嘴八舌如數家珍,卻只拾了些零碎:以前,這一片住著好多財主家,大戶姜家光門面就有十幾間,一字排開,都是有生意有字號的,還有自己的苜蓿園呢。還有梁家,當時那個巷口有個“四眼洞”,后來被拆掉了。

四眼洞,就是四個方向各開有一個大門洞的城垛子。

那學士府巷,也是有講究的,是當年給乾隆皇帝講學的王學士住的巷子。還有文星巷,文曲星么;牌樓巷,有個牌樓吧;朱市巷,是“豬”市的諧音么;寬巷,又一次聽到:寬巷不寬,官巷沒官。還有,這布袋巷呢?可惜,這些都被語焉不詳了。

南街還有一片同樣正宗的巷子集散地,也就是今天的鐘樓小區和盬街所在。那天,正打聽當年的“夾道巷”,同學王永革回答說:“當時就在鐘樓小區那塊。”光看“夾道”二字,就可以想象充滿古意的“夾道歡迎”景象。

還有“老西街”,那日回老家路過,多看了幾眼,就瞄見拐角處的“柴市巷”牌子,是當年柴禾買賣的集市么?家家要造飯,戶戶要過嚴冬,怎少得了這些劈柴、賣柴的。擱現在,應叫它能源一條街。

柴市巷的斜對面,緊挨著西街小學有一座古建筑,十分顯眼,歇山頂重檐式樣,細膩的雕梁畫棟。走近去看大門口的石碑:河東道臺衙門。這可是有來頭的大人物辦公的地方。本想進去一觀,可惜“鐵將軍”把門。接下來是“衙墻巷”,大約是剛才衙門的分界線。

南邊的“大馬家巷”,下面還套著個小馬家巷、崔家巷。一下想起“馬師水餃”,是一回事么?也無人知。

太史巷中的“太史”,該是個官名,這條巷子當年住著怎樣的太史公?沒人知道,此時我想到的是這里曾居住著一戶暢姓的中醫世家。那時母親多病,是這太史巷的常客。

北邊,也有以姓氏命名的路牌:大張家巷。這邊還有一個府君廟巷,府君,又是君誰府孰?

只能說,那時大巷熙熙,小巷攘攘,人頭攢動間,升騰的是一碗人間煙火……

(三)

“運城建城,始于元惠帝至正年間的1356年,初建名為鳳凰城,因是為“運司”署衙而筑建的城,所以俗稱“運司城””運城”。初建城的范圍為南市場、河東市場、日化廠和河東街以內,以鐘樓(原東風商場前)為中心,有四街三巷……”

被我追問,市地方志編辦原主任景惠西,如是說。

如果有一個比喻,那么,這些當年被讀得爛熟于心的街巷,無疑就是這書的章節段落,而每一個門當、每一份戶對都是一頁頁內容豐富深刻的段落大意,平靜或者喧騰的日子之書寫。封面呢,楷書寫下:河東,運城?或者潞村回憶錄。

老北京的胡同,上海地界的里弄,或者我們的巷,其實是一回事,都是悲歡離合的承載,喜怒哀樂的現場,掌故的生成地。經年累月,巷子起了些油膩,積攢了些私房話,釀出了些文化氣息,于是乎,這些巷就變得不那么簡單直白了,而成了有故事的“人”。比如,南京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劉禹錫)又如,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或者說,正是這兩首詩,才有這兩條著名的巷子。

其實,一般的巷子除了編織城市,還承擔著遠親不如近鄰的義務,每遇誰家婚喪嫁娶,左鄰右舍的走動,熱熱鬧鬧中的忙活,如肌體的皮膚一般感知著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溫暖。而小商小販的各種吆喝聲,此起彼伏地在巷子里回蕩,平添了生活的獨特氣息。所以,對老巷子的重溫,本是一份懷舊情緒,也是對往去歲月的銘記。

誰家巷?大家的巷,百姓的巷,歲月的巷,古意的巷……現在,巷雖“沒”了,巷的名分還在。畢竟,這一個個老巷名牌,就是一個個歷練經年的成語,是一份份歲月靜好的留言,是茶余飯后可拋磚引玉,也可紙上談兵,拿出來擴寫成一個個生動故事的載體。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