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10-21
□杜姿泫
我多次攀登運城九龍山,每一次攀登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林木蔥郁,群峰疊嶂,山泉清澈,瀑布壯觀,大美的景象總是叫人生出一種超凡脫俗的遐想。在一次次攀登中,我發現無論從哪一個視角看過去,最搶眼的還是在黛青色山影襯托下,形態各異的瀑布、溪流循山勢流淌,組成的一幅幅“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礙”的靈動畫面。
水是九龍山的靈性之源,從山腳到山頂,大大小小的瀑布、溪流不計其數,一個挨著一個,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姿態。沿著曲折的石板道上行,一路淙淙的流水相隨,從巖石峭壁上流淌而下的溪流蕩起白色的水花,掩映在花草中的溪水隱約可見,游走在大山懷抱的山水間,聽著潺潺的流水,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讓人仿佛走入了宋代詩人祖無擇所作的“氣爽諸峰秀,聲和眾籟喧”和明代詩人李夢陽所作的“瀑布半天上,飛響落人間”描繪的山水世界,水的氣勢,靈動、飄逸、灑脫,呈現出的動感之美,充溢著靈性的詩意風韻。
過一汪碧綠的池水,再經過普賢寺和東郭先生與狼的雕塑,磨河水庫呈現在眼前。站在觀景長廊上望去,青山倒映在水庫中形成的山影朦朦朧朧,這一刻,我竟無法分辨山水的虛實,一陣風拂過水面,蕩起一道道波紋,瞬間,靜態之美轉化為動態之美。
九龍山總經理楊建康介紹,磨河水庫的水來自九龍山東瀑布與西瀑布上方的泉眼,清澈的泉水噴涌著順山勢而下,形成多道瀑布,再經過一道道山脈流入水庫蓄存,磨河水庫不僅僅是景區一處美景,還被山下村民親切地稱為富民之水庫。春夏秋冬,根據農時需要,村民們會將一股股河水引入田間,滋潤農田,為糧食豐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九龍山的山水之美,自有一種獨特的感應,這份感應來自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靈性。沿著水庫旁的曲徑前行,一邊碧波蕩漾,一邊青山含黛,跨過吊橋,沿途草木茂盛,樹影婆娑,拾階而上,溪水順流而下,一波一波地拍打著巖石,濺起的白色浪花打濕了巖壁,游人們手抓鐵鏈,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登。見此情景,感官功能被充分調動起來,我立即選擇拍攝角度,記錄下一個個有趣的畫面。
經“碧海群島”,過“觀景亭”,進入佳境。一邊賞景,一邊拍攝,潺潺流水從身旁而過,路旁的青草,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正如宋代詩人楊萬里《小池》里寫的“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以及唐代詩人儲光羲的《詠山泉》中云“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忽然聽見游人喊,貴妃池到了,只見這里池水清澈透亮,旁邊的貴妃塑像眼含溫情,腰肢曼妙,嫵媚動人,極盡妙齡女子之神韻。據民間傳說,楊貴妃曾在此休息,面對清澈見底的池水,神怡心醉的她以池水為鏡,梳妝打扮,倒影映在了池水里,后人以人喻水,以水喻人,便將該池命名為貴妃池。
沿著蜿蜒崎嶇的山道拾階而上,過“棧道”,隨著溪水的蹤跡抓索鏈而上,峰連著峰,林木覆著林木,溪流疊著浪花,青山襯著水色,就像步入了畫中世界。行至丁字口東拐,隱約可聽見瀑布拍擊巖石的聲音,循道南拐,東瀑布展現在眼前。在高山峽峙中,瀑布以律動的方式在石縫和巖石間傾瀉而下,充沛的泉水以慷慨的姿態放大了瀑布的飛揚。如此景象,正是文人雅士借景抒情的時刻,我突然想起了唐代詩仙李白寫的“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和現代詩人翟培基寫的“白水浩蕩群山中,驟止斷崖跌九重。聲若雷滾撼天地,勢如江翻騰蛟龍”的詩句。這兩首讓人心潮起伏的詩,正是我眼前的情景寫照。
休息片刻,循著一條羊腸小道西拐,西瀑布出現了,這瀑布宛如玉帶輕飄,分成多股順崖而下,幾個游人坐在瀑布下方的水潭旁,有的談笑風生,有的靜靜觀景。
在拍攝水的過程中,我嘗試著用ND中灰鏡放慢快門速度進行拍攝,通過長時間的曝光,將高懸的瀑布、流動的溪流,拍成霧化拉絲的效果。拍攝時,為了確保相機不抖動,固定好三腳架,使用快門線來控制快門,避免手按快門的輕微抖動,確保了瀑布前景、陪體的靜態特質和瀑布流動形成的動態之美。
登上山頂,放眼望去,整個山脈的景色盡收眼底,腳下小溪流淌,近處樹木茂盛,遠處山巒起伏,美哉九龍山!壯哉九龍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