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0-20
記者 李宏偉
“老師,我喜歡數學課,正方體骰子游戲特別好玩……”永濟市市直幼兒園大二班小朋友瑞瑞一邊玩一邊對老師說。這是永濟市市直幼兒園和永濟市實驗小學共同進行的一堂幼小銜接數學課,讓幼兒園孩子提早感受小學課堂的氛圍。在課間十分鐘上,實驗小學一年級的大朋友還手牽著手領著幼兒園小朋友來到操場上,一起快樂地做游戲,實驗小學的教師們也嘗試和孩子們玩在一起,讓孩子提早熟悉小學校園生活。這是前不久永濟市開展科學幼小銜接的一個場景。

永濟市銀杏幼兒園通過特色游戲活動提高幼小銜接的實效。資料照片
從2021年開始,永濟市全面推進幼小科學銜接工作,科學推進幼有所育,幼有優育。為了科學做好幼小協同,改變銜接不同步、小學和幼兒園教學分離的現狀,永濟市教育局將全市110所幼兒園和54所小學根據地理位置分布,按照就近原則,互相結對為幼小銜接試點園、校。目前,經過近兩年的不斷努力,該市幼小學科學銜接工作已經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各結隊的園、校因校制宜、因園而宜,形成各自科學銜接的個性化、特色化辦學模式,并做好了科學保教和小、幼過渡,把幼小銜接的陡坡變成緩坡,家長和社會滿意度不斷提高,營造了良好的科學銜接自然成長的教育氛圍。
花開有?!?/strong>
在常態下自然銜接
教育專家虞永平說過,從幼兒園到小學,不是翻山越嶺,不是跳躍大溝深壑,也不是進入天壤之別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和過渡。
“我們的學校好漂亮,快來,這里有大大的操場?!币粊淼嚼畹晷W校園,李店幼兒園的孩子們就奔向操場,放飛自我。
這是永濟市城西中心校組織的一次幼小銜接園、校聯誼活動,讓孩子們和家長開了眼界。李店幼兒園的孩子們走進李店小學,在小學教師的帶領下,幼兒通過參觀小學、參加升旗儀式、體驗小學課堂、互贈禮物等活動,了解并體驗了多姿多彩的小學生活。
同時,該園還讓孩子們重點感受了小學的學習生活。在寫字課上孩子們體驗了簡單的握筆姿勢、書寫姿勢及正確的坐姿,也感受了小學音樂課的濃厚氛圍,體驗了豐富的小學課堂。
在活動中,幼兒們迫不及待地和小伙伴們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一起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語言表達了出來,用畫筆記錄了下來,表達了他們對小學生活的向往。
“在開展活動時,我們始終以幼兒為中心,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讓幼兒親身體會、親身感受、親身敘述小學生活,使幼兒知道小學生活是充滿魅力的,讓幼兒克服未知的恐懼,快樂啟航。”李店幼兒園園長張育芳說。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個轉折點,亦是孩子們新的起點。作為園長,永濟市市直幼兒園園長薛江霞深知幼小銜接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她告訴記者,近年來,站在兒童發展的立場上來研究和探索幼小科學銜接,市直幼兒園堅持以兒童為本,關注兒童的發展現實和可能,將入學準備貫穿于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并滲透于幼兒在園一日生活和游戲之中,鼓勵幼兒自主生活、自主游戲、自主學習,逐步學會自我管理,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在情感、能力、態度等方面積極做好入學準備。
讓孩子知曉升學要從一日生活開始。在教學中,該園的教師們注重讓幼兒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過讓幼兒學會自己穿脫衣服、穿鞋,自己整理被褥;學會收納、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并擺放整齊……在自我服務和鍛煉中,增強幼兒自我服務意識,從而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為幼兒適應小學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在一日生活中要讓孩子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幼兒學會自己吃飯、喝水、洗手,把生活習慣內化成幼兒自身的需要,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有益于幼兒的終身發展。
薛江霞說,只有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和自然教育規律,讓幼兒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注重養成習慣教育,從而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及安全防護能力,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日常勞動,最終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才能做實做好幼小銜接,讓幼兒逐漸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玩中有樂——
在游戲中看見成長
“孩子最喜歡幼兒園的安吉游戲了,今年就快畢業了,還念念不忘。”在永濟市市直幼兒園門口,一位家長王先生談起孩子在幼兒園的深刻印象,就是各種快樂的游戲。
“小朋友們,下午好,毛老師今天帶了一個大玩具——骰子。我們一起來玩一個投骰子拍手游戲。游戲規則是:我來扔,你們拍,點是幾?就拍幾下。這個游戲要求小朋友……”這是永濟市市直幼兒園大二班毛博曉老師在大班幼兒和一年級的孩子中進行的一次數學活動。
長期以來,該園把教育內容融入游戲活動。在游戲中,教師們給幼兒提供交流、交往的平臺,讓孩子們相互交流、相互關心和相互幫助,培養了幼兒大膽與人交往的能力。同時,通過開展趣味游戲、競賽活動,如“恐龍找蛋”游戲、體育競賽等,讓幼兒學會挑戰困難,感受經過努力取得勝利的喜悅,并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培養了幼兒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游戲“探”童心,課程“覓”成長,這是該市春蕾幼兒園的教學理念。前不久該園開展了游戲故事、課程敘事教研活動,當教師們將《萌娃的核酸之旅》《好玩的天平》《陀螺轉起來》《我心中的長城》《電趣橫生》《小紙牌大建構》等16個故事還原給孩子時,立刻得到孩子們“哇”的歡呼聲。教師們通過分析和解讀,記錄下孩子游戲與成長的足跡,讓孩子感受到游戲的魅力。
“游戲是兒童自由的學習,學習是兒童自在的游戲。”園長李小翠說,在孩子的游戲里,教師只要站在“追隨者和發現者”的角色,就能看見孩子的成長,讀懂孩子的心,融入孩子的世界。在游戲故事分享中,各班教師通過視頻回顧、PPT展示等形式,呈現幼兒的游戲全過程,圍繞游戲的核心價值進行詮釋,每一個案例都真實生動,詳實地分析出教師在孩子們游戲過程中的觀察、回應和支持,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孩子們在游戲時的喜悅、投入、思考、交流、互動、成長……
有趣的游戲活動開始啦!孩子們搭建、繪畫,盡情地創作、探索、分享,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游戲中……這是近日永濟市柳宗元幼兒園開展的游戲活動現場。
該園的游戲活動與眾不同。游戲前,幼兒“說”自己的游戲計劃;游戲中幼兒通過實踐來實現自己心目中的想法;游戲后,教師傾聽幼兒的想法,就游戲中出現的問題、觀察心得和發現進行交流,為下一次游戲做好準備。同時,通過游戲活動讓家長看見了孩子的成長。
多年從事學前教育研究的我市教育專家李東表示,游戲中幼兒自然而然地學習,實質是幼兒在不斷調整游戲“只是玩”的傾向,凸顯游戲的未知性、不確定性、挑戰性。幼兒以在游戲中自發產生的感興趣的問題為起點,以探究解決問題為主軸,不斷在探索中驗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從中獲得由小及大、由單一到多元以及更連續、更有意義的經驗,為成長打下了基礎。
“三方”共育——
在默契里點亮未來
“幼小銜接”是每年大班畢業季備受大眾、特別是家長們關注的話題。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永濟市各幼兒園根據《幼兒園入學準備指導要點》,立足于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實際需求,將幼兒的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滲透到一日生活中,以使孩子們能自然過渡,家長朋友們能理解幼小銜接的真正內涵,從容地看待孩子的升學過渡。
“歡迎小朋友來到美麗的永濟市實驗小學,在這里,你們將是快樂的小學生……”近日,永濟市實驗小學和永濟市市直幼兒園聯合開展幼小銜接現場活動,并邀請幼兒園家長觀摩學校,讓孩子們提前感受小學的生活。
為更好地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有效銜接,永濟市市直幼兒園牽手永濟市實驗小學通過案例的形式進行的科學幼小銜接活動。大班及小學一年級孩子一同走進課堂,感受雙方教師的教學氛圍,在比較中雙方教師找到教學銜接的焦點,在調查中發現孩子向往的方向,在研討中找出幼小銜接的出口,做好幼小科學銜接,共育孩子們快樂成長。
在實驗小學校園里,幼兒園小朋友來到一年級的班級里,觀看班級的環境布置、小學生校園照片主題墻,以及看看小學生的校服、小書包、文具、課本。同時,教師還讓幼兒模擬小學生每天背書包來校上課,認識文具和整理書包,著力從小學環境、小學生行為等方面通過游戲化的過程和孩子們進行交流,讓學生對小學學習產生新的認知和向往。另外,實驗小學還組織幼兒參觀小學教育教學活動,參觀課堂,請小學教師為幼兒園小朋友上課,讓幼兒親身體驗小學全新的課堂氛圍、方式和規則,也讓家長在親身體驗中,了解孩子的差距及入小學前后的具體注意事項,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向小學過渡。
“這樣的活動很有效果,既增加了孩子對新學校的向往,又避免因環境生疏而緊張,一次活動下來,孩子期待著進入新學校?!奔议L劉俊說。
“幼小銜接,我們一直在行動,將銜接落到實處,落實到游戲中去,讓幼兒在游戲中養成好習慣,在交往中解決問題。幼小銜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幼兒園、學校、家庭三方的協同努力,讓幼兒在身心、生活、學習、社會四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順利自然過渡到小學生活中去。”園長薛江霞說。
永濟市實驗小學校長李更新表示,通過幼小銜接的家校園三方合作研討,三方更加明確了幼小銜接的方向及方法,從而科學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實施策略與建議。作為幼小銜接的小學一方,他們時時處處做好了迎接新學生到來的準備,讓孩子們自然過度到小學的生活中,讓快樂繼續伴隨著孩子們成長。
銜接自然,助力成長。在幼小銜接中,永濟市各小學從孩子的需求和興趣中,尋找開展銜接的焦點,科學有效地為孩子做好入學準備,為幼兒的入學準備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各幼兒園采用家長學校、家長會、微信工作平臺等形式宣傳,通過讓家長參與教師教研,以及參加專題講座、家長助教、親子游戲等活動深入了解幼兒的一日生活情況和游戲化教學形式,逐步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和兒童觀,形成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共同助力科學銜接,幫助幼兒園小朋友開啟全新的小學生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