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10-20
記者 杜磊 見習記者 陳怡霏
勞以啟智,動以潤心,世間之美,皆由勞動創造。讓孩子們走進田間地頭,了解生產勞作,把腳步落在扎實的土地上,是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一環。10月14日、15日,我市不少幼兒園、小學的孩子們走進野趣大自然農場,開展勞動實踐研學活動,在“田間課堂”里化身“小小農夫”,了解植物習性、學習扎染手工、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在集體勞動中享受收獲的喜悅。

扎染課堂新體驗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農耕研學收獲豐
上午9時,孩子們乘坐校車來到農場,換上統一的勞作服,戴上花頭巾,在老師們的帶領下,信心滿滿地挎上籃子向玉米地出發了。
“老師,這個玉米和我在菜市場見到的不一樣”“老師,玉米稈好高呀”……
“是的,你們在菜市場里看到的只是玉米的果實,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玉米作物,包括根、莖、葉。一會兒我考考你們,看看你們能不能找到成熟的玉米。”
接到任務的小朋友們立即行動起來,三三兩兩結成一組,開始尋找,不一會兒便確定了目標,成功將玉米摘下。采摘、剝皮、運送……孩子們以游戲的形式體驗著農活,感悟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此刻,不遠的紅薯地里傳來孩子們一陣爽朗的笑聲,原來是他們挖到了一個“迷你”紅薯,雖然只有兩根手指般粗細,但孩子們并沒有“嫌棄”,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
聲禹幼兒園園長楊娜說:“走進戶外田野,孩子們都特別興奮,我們把課堂搬至戶外,讓孩子在自然中體驗式學習,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把教育融入生活,讓孩子們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學習堅持的意義,培養他們的團體協作能力,讓孩子們在戶外收獲更多的快樂。”

采摘玉米歡樂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手工課堂新體驗
“你看這個是我做的!”
扎染課堂上,一名小朋友高興地向記者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扎染,特別有趣,染出來好漂亮,我想把它送給媽媽”。據手工課堂的田老師介紹,教給小朋友的扎染是簡化后的版本,既方便兒童操作,也能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先將手帕在清水里沾濕、擰干,然后用皮筋扎成喜歡的形狀,再用滴管滴上不同顏色的染料,靜置一會兒,解開皮筋,沖洗、晾干就形成了一個有自己特色的手帕”。
除了扎染以外,農場還開設了拓印、石磨等傳統手工課程,在教授傳統手工藝的同時,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增強動手能力。一名小學老師表示:“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參與度特別高,不僅學習了相關工藝,而且認識了許多平時看不到的農具,可以說是收獲滿滿。”

獨輪車運玉米活力四射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探索自然趣味多
“渾水摸魚”、叢林“探寶”、套大鵝……孩子們來到了自己最期待的環節。通過實地探索,孩子們循著蛛絲馬跡,找著埋在林中的“寶貝”,與可愛的小動物親密接觸,享受著歡樂的自然時光。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野外生存能力,還引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們深入思考,不斷在大自然中發現美、看見美。
來自關鋁幼兒園的晉梓朔小朋友說:“雖然我一次都沒有套中,但看到漂亮的大鵝我還是特別高興,結果反而不重要。”家長董娜說:“我沒想到孩子這么膽大,與動物互動時一點兒也不害怕。其實,孩子們有無限可能性,作為家長應該多讓孩子去經歷和鍛煉,這次的研學體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孩子能更貼近生活,鍛煉他們的獨立能力。”
“久居城市的孩子們,只有親身感受秋收的田園,才能真正探究、學習、實踐,從而激發孩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次研學活動負責人表示,開展戶外勞動實踐研學就是為了把知識融入生活,把育人滲入細微,堅持“五育并舉”融合實踐下的勞動教育課程,從知識到實踐、從課堂到生活,充分發揮勞動課程的優勢,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鼓勵孩子向外探尋、向內扎根,讓孩子在走進自然的過程中了解更多關于勞動、關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真正尊重自然、熱愛生命,從而在學習中找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圖片 記者 朱超逸丁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