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0-20
記者 裴旭薇 李宏偉
10月,馬泉溝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漫山遍野的紅葉黃櫨紅得似火,從高空俯瞰,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穿梭其中,造就了人與自然交融的最美圖景。
馬泉溝村位于平陸縣三門鎮,距離縣城50公里。盡管前往這里的盤山公路并不好走,但它如畫的風景卻令人心馳神往。近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這里觀賞紅葉,感受山村獨有的靜謐和淳樸的民風,在青山綠水中收獲心靈的放松。當地黨委、政府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搶抓機遇發展特色產業、振興鄉村經濟,讓馬泉溝群眾的生活像紅葉一樣,紅紅火火,把群眾幸福寫在青山綠水中。
山村人氣更旺了
“我家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這幾年,村里知名度高了,來了很多外地人,我們的生活也熱鬧了很多。”10月17日,在馬泉溝村村廣場,76歲的村民荊牡丹在集市上的戲臺旁支起小攤,和老伴一起售賣他們上山采的野山藥、木耳和自家晾曬的黃花菜、杏干等山貨。

10月17日,馬泉溝紅葉文化旅游節戲曲表演現場。
當天是馬泉溝一年一度的紅葉文化旅游節的第一天,村廣場的戲臺下早早就聚集了十里八鄉的群眾,上午9點后,陸續有外地牌照的車輛來到這里。看到熱鬧的集市和富有當地特色的山貨、小吃,游客們不免要品嘗一番,臨走還要帶一些特產回去。
每年這個時候,荊牡丹都會到集市擺攤,多的時候一天能賣上300多塊錢。70多歲的她精神矍鑠、腿腳靈活,聽著戲、吹著風,看著來來往往的游客,荊牡丹在這樣的熱鬧中找到了生活的樂趣。“掙多少都行,我年紀大了,只當是給自己找點事干。”荊牡丹笑著說。
如同在喧囂中生活久了的人們會向往山村的寧靜一樣,偏遠山村的村民也渴望享受這久違的熱鬧。
馬泉溝村背靠中條山,村域面積20多平方公里,過去因交通不便,這里的萬畝紅葉一直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2016年10月,馬泉溝村的幫扶單位平陸縣委宣傳部和馬泉溝村村“兩委”結合實際,積極策劃,舉辦了第一屆紅葉文化旅游節,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此后,馬泉溝村連續成功舉辦了數屆以“賞條山紅葉、品水化柿子、游美麗鄉村”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節。紅葉美景連續3年榮登央視,并得到眾多知名網站和社交平臺大量轉載和點贊。各級媒體的宣傳,游客的認可炒紅了馬泉溝文化旅游節,馬泉溝聲名鵲起。每到秋天,山野盡染、柿子紅遍,全國各地游客蜂擁而至,高峰期日接待游客超過1萬人。
這幾年,圍繞紅葉文化旅游景區,馬泉溝村還重點打造紅葉觀賞區、健身步道、錐子山、蓮花臺、峨羅山登山區域、民宿等主要景點和基礎設施。紅葉文化旅游節期間還通過文藝會演、攝影作品展覽、拳擊賽、籃球賽、戲曲表演等多種形式集聚人氣,通過文旅融合的方式,講好馬泉溝故事,將馬泉溝村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宣傳出去。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馬泉溝村先后榮獲“國家級森林鄉村”、山西省唯一的“紅葉花海基地”、山西省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運城市鄉村旅游示范點等稱號,連續兩年被評為運城市文明村。
眾多榮譽的加持之下,馬泉溝有了更高的知名度。祖籍在馬泉溝村但在外地居住多年的關常青就是被這里的好山好水吸引過來的。5年前,打算創業的他看到這里生態環境的獨特優勢,便和妻子在這里承包了近60畝土地,種植車厘子、八月炸及一些高品質中藥材,除了通過電商零售外,他也有自己固定的大客戶,效益非常可觀。“我們以馬泉溝村秀麗的自然景觀、淳樸的民俗風情為依托,一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個媒體渠道,在全國范圍內大力宣傳,游客數量和景區口碑實現了跳躍式增長。”馬泉溝村黨支部書記張艷峰表示。
增收路子更寬了
臨近中午11時,楊東占家的農家樂陸續有客人前來用餐。5年前,楊東占利用自家院子打造了一處別具風格的農家樂,家門口的一片空地用來停放車輛。便利的交通、可口的飯菜,加上楊東占和妻子的熱情好客,吸引了全國各地前來旅游的客人。
“每年5月到10月是旅游旺季,每到周末客人一撥接一撥,最多的時候是有一年國慶假期,一天的營業額8000多元,農家樂平均每年收入5萬余元。”楊東占告訴記者,這幾年村干部想方設法宣傳馬泉溝,旅游業火爆,村民也搭上順風車,不論是農家樂還是自己產的農產品都很好賣,增收路子更寬了,“拿我們自己蒸的手工柴火饃來說,很多客人覺得好吃,吃完飯還想要買一些帶走,供不應求,常常是我們幾個人連夜蒸饅頭。”
張艷峰告訴記者,近年來,馬泉溝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動農旅融合,先后打造農家樂15家,小吃攤點24家,僅脫貧戶就有27戶45人參與旅游服務業,人均年收入增加1萬余元。
在馬泉溝,家家戶戶門前都有柿子樹和晾曬棚,這是水化柿生長和加工晾曬的地方,也成為馬泉溝的一處獨特景觀。水化柿是平陸縣獨有的世界柿種珍品,也是馬泉溝村的特色產業。馬泉溝村水化柿種植面積將近1000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年產柿餅4萬多公斤,同時生產柿子醋、小雜糧等特色農產品,每年可為當地農戶增收約150萬元。
這幾年,通過紅葉文化旅游節搭臺、特色產業唱戲的方式,馬泉溝村的水化柿知名度不斷提升,價格從2015年的每公斤20元上漲到現在的每公斤60余元,僅此一項就能夠為當地群眾增收120萬元左右。村民們也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品牌和市場,在村里的統一技術指導和培訓下,從采摘、晾曬到包裝設計都更加精細化,水化柿的品質得到全方位提升。
馬泉溝村脫貧戶楊明國家里種了10畝柿子和3畝花椒,隨著水化柿價格不斷上漲,他家的生活也有了起色。去年,他又種了3畝柿子,等著3年后掛果賣個好價錢。“村干部每年都會打電話問銷量,村里也會幫忙銷售,只要品質好,根本不愁賣。”楊明國說。
在馬泉溝,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村民們利用自家庭院或經營農家樂,或銷售水化柿、柿子醋、蜂蜜、花椒等當地特產,讓自家“方寸地”變成“致富園”,馬泉溝也被列為平陸縣“庭院經濟”示范村。
此外,近年來,馬泉溝村持續深化農村改革,通過黨建引領、資源盤活、農旅融合等途徑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走出一條產權明晰、收益穩健、治理規范、分配合理的發展道路。通過旅游產業收入、集體荒山和荒坡入股、公益林維護補貼、光伏發電并網等收入,使村集體經濟從2014年破零后逐年增長,并在去年超過30萬元,最大限度將資源優勢變成經濟效益,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渠道也不斷拓寬。
人居環境更美了
在馬泉溝,春季生機盎然、山花爛漫;夏季漫山滴翠、郁郁蔥蔥;秋季絢爛多姿、層林盡染;冬季白雪皚皚、寂靜優雅,大自然的饋贈讓馬泉溝這個古村落如同世外桃源。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青山綠水的浸潤中,閑適而又淳樸。

青山綠水馬泉溝。
2020年,在三門鎮黨委、政府的積極爭取下,馬泉溝村投資500萬余元,實施了長命河河道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圍繞中條山和長命河修建了涼亭、古道和親水臺。遠看,層巒疊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幾個大字十分醒目;身處其中又如同誤入瑤池,令人心曠神怡。這幾年,這一景觀也成了村民休閑的好去處,老老少少在這里乘涼、賞花、玩水,好不愜意。
“馬泉溝的生態環境基礎好,這幾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村里的路更寬了,休閑場所也更多了,村莊人居環境更優美了,傳統和現代文明的交融讓這里增添了活力。”從馬泉溝村走出去的退休干部葛軍賢連續十多年拍攝馬泉溝的山和水,用鏡頭和影像紀錄這個古老鄉村的變和不變。
今年,他的個人影展重點關注了馬泉溝村的長壽老人。在采訪拍攝村里13位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的過程中,他深深體會到,馬泉溝的老年人不懂養生、不懂健身,但他們勤勞淳樸;不懂旅游,但門外就是大自然,這就是他們的長壽秘訣。
在農村人居環境打造方面,馬泉溝村按照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總要求,積極推進村莊道路和公共設施建設,綠化、美化、亮化工作達到市級先進標準,建立農村環境衛生長效投入與管理機制,讓村莊環境保持整潔優美。同時,該村通過評選“星級衛生家庭”和“星級文明戶”,將環境衛生和文明習慣要求具體化,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發揮先進典型的帶動作用,激發村民自覺建設美麗鄉村的積極性。
作為三門鎮所轄村,馬泉溝的發展規劃離不開三門鎮的整體發展規劃。“下一步,以馬泉溝為代表,三門鎮要突出抓好主導產業,讓良好的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打造農旅融合體驗觀光帶,促進生態休閑農業觀光與鄉村旅游開發,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綜合效益多贏的目標,將三門鎮建設成農業特色鎮、文化旅游鎮、生態宜居鎮。”三門鎮黨委書記楊澤亮表示。
攝影 記者 金玉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