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8-26
記者 王 捷 實習生 陳柯邑 文圖
在8月22日開幕的運城市第四屆家文化傳承發展講壇暨幼少兒家校共育交流會上,全國著名德育與班主任工作專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第一任德育處處長、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關工委全國教育專家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孫學策,為與會人員帶來了《踐行中華十德,打造運城特色家文化》精彩講座。整場講座近兩個小時,85歲高齡的他,站著講完全程,絲毫沒有疲乏之態。而他親切、幽默的演講風格和對傳統文化的精辟解讀,更是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講座結束后,孫學策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孫學策
盡管是第一次來到運城,但孫學策很早就知道運城是“中華十德”代表性人物關羽的故鄉。來到運城后,他得知這里還是舜帝故里、德孝文化之鄉,出了很多名人,他感到運城文化底蘊深厚,并且運城十分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弘揚傳統文化,從幼兒抓起、從家校共育抓起,這是從最基礎的地方做起,我覺得這次講座的主題非常好。”孫學策說,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不僅如此,此次參會人員的表現,也讓他深深感受到大家都很重視傳統文化的弘揚。“講座中大家聽得非常認真,臺上臺下互相呼應,能感覺到大家內心是認可的。”他說。
弘揚傳統文化,弘揚什么,必須得明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人選擇讀經典,但也要看到,還有很多人可能讀不懂,這就需要有人讀經典,再傳播給更多人。”孫學策說,所以這就需要大眾,包括學校、企業、農村等,也就是所有人參與,這就要找到一個點來切入,那就是“中華十德”:“忠、孝、廉、恥、勇、仁、義、禮、智、信”,這也屬于基礎教育。運城有非常好的基礎文化底蘊,依托關公等古圣先賢,他也希望運城可以打造成一個以踐行“中華十德”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城市,這對全國中小城市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此次講壇聚焦幼兒園,在孫學策看來,下次可以選擇中小學,慢慢地,范圍可以越來越廣泛。他說,這也是他的一個期許,希望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從教育領域拓寬到更廣的范圍。
“立德樹人,如果我們各中小學都以‘十德’為綱,那整個教育就會發生顯著變化,學生也會發生變化。”他說,道德是需要輿論的,法律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是強制的,道德則是靠理論,如果大家都這樣做,就形成了輿論共同體,就會形成強大的力量。也因此,可以進學校、企業、農村……循序漸進,讓各行各業都動起來。
之所以選擇“十德”的10個字,孫學策認為,是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標識的一種提煉。如何落實,不同層面的人有著不同的標準。
“比如幼兒認識國旗就行,中小學則必須嚴格遵守升降國旗制度。”他說。如今學校每周一都會舉行隆重的升旗儀式,但很多學校并沒有組織學生參與降旗,尤其是沒有每天堅持升旗降旗,這一點參照天安門升降國旗才是最標準的。
而通過升降國旗這一行為,就會使愛國主義教育常態化,天天都在進行,然后使愛國變成孩子的一種習慣,這樣愛國主義教育在無形中就落實了。
“認識這‘十德’是中國人;做到了是好人;努力做到了,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孫學策說,這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是中華民族每一個成員都應該去做的,這樣大家心里就有了一個準繩。“日常生活中,咱們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愛崗敬業,這是忠;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懂得感恩,這是孝;一個人修身,恥是底線,羞恥的事不能干;勇是中華民族品格,要勇敢堅強……這些都是我們成長必需的。”
他也期待,“中華十德”的推廣,能夠助力運城文化事業的發展。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