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8-24
□張大春
聽人說話,音聲韻味各有不同,常只在唇齒喉舌之間有極其微小的差異;有的人牙根開得闊,有的人嘴形撮得圓,有的人鼻腔收得緊,有的人顎骨壓得低,是以即便說的是同一種語言,在細致處仍見分殊。
我的一位朋友養了一只狗,它名喚小牛。小牛對我這位朋友的臺灣口音自是非常熟悉,每當他對狗說“小牛!要不要齜氣(出去)玩”,小牛便報以熱烈的搖尾打轉。及至主人赴北京公干數月,練就一口尖團分明帶卷舌的京腔南返,再同小牛說:“要不要出去玩玩兒?”那小牛只歪個腦袋,瞅著主人,顯然是不明白主人的意思。狗兒確乎也有狗兒的敏銳與執著,而且沒有裝明白和裝糊涂的粉飾。它認識主人的腔調。
腔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意義。
(摘自天地出版社《小說稗類》)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