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8-24
□龔語馨
近日,華東政法大學文學教授杜素娟攜新書《文學中的人生進化課》做客《楊瀾讀書》直播間,與楊瀾及孔鈺欽圍繞著“你的人生到底由什么驅動”這一主題,展開了一次真誠且溫暖的對談?!段膶W中的人生進化課》選取了9部廣為人知的文學經典,直面自卑問題、原生家庭、理想追求、愛情婚姻等當代青年人最為煩擾的“痛點”,凸顯經典作品對人生與社會的精妙映射,用溫暖的方式讓讀者踏上文學之旅。

青年是充滿著希望的時期,也是充滿著迷茫的時期。當下的年輕人,容易陷入精神內耗。那么,有沒有一種力量可以幫助年輕人走出迷霧?
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當精神內耗出現,有些年輕人似乎已不敢或不愿談理想。
杜素娟認為,我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理想。理想并不一定是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其實它只是我們喜歡或擅長、能夠有所創造的事情。就像《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拋棄一切去做一名畫家,卻又在臨終前把所有的畫作都毀掉,因為他所享受的正是創作的過程,在創造中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而當我們對一件事具有發自內心的興趣和熱情時,就會有所創造,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是在不斷地塑造自己、開拓自己,而非將自己固定在單一的軌道之上。社會可能會因為我們的“原生點”帶給我們一些限定,但就如約翰·克利斯朵夫一樣,我們也可以在理想的指引下擺脫原生點的束縛,重新創造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楊瀾提到,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生命極其有限,死亡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確定的事情,那么我們面對這件事情的辦法,其實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創造出一些別樣的東西,讓它跟更大的一些存在產生一定的聯結。我們常常把理想和占有的愿望等同起來,但理想并不一定是要擁有什么東西,或是做成了一件事情,而是想過一種什么樣的人生、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是做起來興致勃勃、能夠享受其過程的一些事情。對于年輕人來說,如果尚不清晰自己的理想,也不必焦慮,可以先在曠野上盡情探索。
了解自己,尋找自我的支撐
當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行走,因為無法真正地預知前路,難免會遇到困難和失敗,有些人會因此而沉淪,無法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
孔鈺欽認為,或許人生的價值就在于不斷地拒絕被“規訓”,一直保有自信和可能性,正如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他一生追求過知識、愛情、政治、藝術、社會理想,最終看似“一事無成”,但他從沒放棄過對自我可能性的想象,也最終被上帝所認可。從這個角度看,一次失敗,甚至次次失敗,都不能動搖我們自身的價值。
楊瀾則認為,我們現在需要心理的韌性,在面對外界的壓力和打擊時,要有一種反彈的或是重新站起來的力量;但有時我們也需要學習一些方法,讓通融的智慧與堅持的勇氣達到一種平衡。
杜素娟提到,很多時候我們感到挫敗,是因為陷入了別人制定的標準和節奏。人生是活的,并沒有標準的答案,我們需要了解自己,與自己對話,找到自我的支撐,才能更好地調整人生方向,成為更加強大的自己。
文學有什么用,與我們又有什么關系
有些人也許會疑惑,文學究竟有什么用,與我們又有什么關系?在被忙碌、焦慮、迷茫所包裹的生活中,它似乎離我們已非常遙遠,難以提供實際的助力。
杜素娟強調,這其實是我們對于文學的一種誤解。文學原本就是“人學”,而經典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們所探討的正是人類共有的、跨越時空的生命問題,才會被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所選擇。
楊瀾也指出,文學經典是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表達,思特里克蘭德、浮士德等主人公都并非完美,但他們都是我們人類自己在鏡中的影像,因此才能給我們帶來強烈的心靈聯結,這種啟發性也是文學所擁有的力量。
就像《文學中的人生進化課》中所提到的,自卑、身份建設、原生家庭、理想困境、戀愛煩惱……這些困境對于每一代人都是切身的、真實的,而文學經典的魅力,正是在于其成功地刺破了這些困境的面貌與根源,用那些虛構的人物與故事照見我們真實的人生,從而使我們更加清醒、更加理性。(《中國婦女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