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8-22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萬泉文廟位于萬榮縣萬泉鄉萬泉村東部,專為祭祀孔子及其主要弟子而修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泉文廟創建年代不詳,但其位于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原萬泉縣所在地。北魏時,萬泉一帶稱“薛通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因河東多寇,并有突厥入侵,朝廷為了治理方便,重修薛通城并設縣治。因城臨山澗,地多涌泉,城東山谷有井泉百余口而得名萬泉。萬泉文廟作為曾經繁華的古縣城之特有印記,存留到了今天,其修建頗具規模。
8月15日,記者走進萬泉文廟,探尋其淵源。

欞星門
唐柏記往昔
萬泉村原系老萬泉縣城所在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民風淳樸,環境優美。
穿過萬泉古城門樓,只見路旁房屋白墻青瓦頗有古韻,文化廣場、小游園、活動中心一應俱全。因為逢集,有段路兩側擺著攤,走過熱鬧喧囂,向左拐彎便看到了陽光下愈顯莊重的萬泉文廟。
走進萬泉文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蒼翠古柏在廟宇紅墻的襯托下,郁郁蔥蔥籠罩頭頂,格外醒目。如此多粗壯挺拔、難以合抱的千年古柏聚集廟內,在其他寺廟還真是少見,令人驚嘆。這些柏樹或直立,或傾斜,或彎曲,長相奇特。
文廟的周邊配套設施正在完善中,萬榮縣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員柴強常年在此值班。
“廟內的這些古柏至少有千年歷史,是唐柏,共有7棵。”柴強介紹,兩棵古柏稱為啟蒙柏,它們的姿勢像學生正在認真地聆聽老師的教誨;另有兩棵名為兄弟柏,象征著兩兄弟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有一棵因樹干扭曲成麻花狀,所以被稱為麻花柏;還有兩棵古柏,名為龍柏和鳳柏。
古柏蒼蒼,雖不知時光,卻守護著時光,與今人進行著一場跨時空的對話。常言道,先建廟后栽樹。萬泉文廟的創建年代應該和柏樹樹齡差不太多。
文廟,又稱“孔廟”,據記載,唐武德二年,唐朝剛剛建立,唐高祖便令國子學立孔廟。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全國各州縣開始普建孔廟,而萬泉縣是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建立。以此類推,萬泉文廟也可能是同全國州縣的孔廟一同建立的,按廟內的古柏樹齡來估計,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影壁傳文脈
萬泉文廟東西各有一門,對應啟鳳坊和騰蛟坊。
從啟鳳坊進門后,右側是一座琉璃影壁,這也是廟內現存僅有的兩座明代建筑之一。
古老的影壁已微微傾斜,優美的琉璃圖案和精美細膩的磚雕造型,布滿了滄桑的印記。

柴強向記者介紹影壁
影壁上面有四個大字“太和元氣”,下面是三幅琉璃壁畫。中間的壁畫是魚躍龍門圖,也稱為蒼龍瀉玉圖,上方一條巨龍探出頭來,旁邊有一座龍門,下方一條鯉魚努力跳出水面,形象生動。相傳,如果鯉魚喝了蒼龍嘴里吐出來的水,就可以一躍龍門。左右兩側壁畫是鹿鶴同春,象征長壽與官祿,寓意國家繁榮昌盛,萬物欣欣向榮。
照壁兩旁是一副磚雕對聯,上面的文字依稀可見:“人文啟孤峰,教澤千秋開道統;至德留兩澗,宮墻數仞仰儒宗。”
照壁前是新修的泮池,這是古代學子晨讀的地方。泮池上是狀元橋,古代學子進京科考前都要來走狀元橋祈福,以求順利取得功名。
影壁的對面是新復建的欞星門,用白色石料雕刻而成,兩側門上書“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這是對文廟主人孔子的最高評價。
穿過欞星門,便來到了戟門。戟門也是新修的,面寬三間,中間穿堂而過。戟門前兩側有配殿,以前為名宦祠和鄉賢祠,是供奉古代鄉紳和取得功名的人牌位的地方,現在則改造成了國學講堂和萬泉歷史展廳。
戟門前側立有2018年《萬泉文廟修繕碑記》,上面記載了昔日大成殿規模宏大,院內有九棵古柏,廡房十八間,照壁、泮池、魁星樓俱全,后來僅留大成主殿及古柏七棵,且年久失修,故修繕以賡續好學之風。
“立碑記事,這些石碑都是珍貴的文物史跡,也是文脈傳承的關鍵。”柴強說,“據以前的守廟老人薛義俠說,文廟曾經碑石林立,只是后來被搬去鋪了路,很是可惜。要不然,萬泉文廟更不一般。”
儒學冠古今
穿過戟門,就可以看到萬泉文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廟內歷史久遠的古建筑除了影壁外,就是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代的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坐南朝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是典型的單檐歇山頂建筑。四角的飛檐高高挑起,猶如飛鳥展翅,既能使大殿顯得氣勢如虹、雄偉壯觀,又可減少風雨侵蝕,延長大殿的壽命。殿頂坡度較大,覆蓋著黃綠琉璃瓦。
進入大成殿內,抬頭有三塊匾額,仿御筆題寫,分別是康熙皇帝的“萬世師表”,雍正皇帝的“生民未有”,乾隆皇帝的“與天地參”。殿中央塑有孔圣人孔子,身著帝王裝。他的左手邊依次為孔伋、顏回。孔伋是孔子的孫子,人稱述圣。顏回居于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首,人稱復圣。孔子的右手邊依次為孟子和曾子。孟子人稱亞圣,曾子人稱宗圣。殿內東西側還配有孔門十二先哲牌位。
大成殿殿內梁、柱、椽都施有彩繪,正梁上有“明嘉靖七年建”的字跡。殿內四周墻壁上新繪有壁畫,講的是孔子的生平,包括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政治思想主張的事跡。其中,有孔子向老子問禮的場景,也有退修詩書圖,講的是孔子在魯國得不到重用,又看不慣魯國禮崩樂壞的局面,所以不求做官專心修詩書的故事。另外,還有西河返駕圖、子路問津圖、刪述六經圖。最后一幅圖為漢高祀魯圖,孔子去世之后,人們每年按時祭祀孔子,把孔子生前的故居改為廟宇,保存著孔子生前的衣物。漢高祖劉邦經過曲阜,也曾祭祀孔子。
大成殿外東側立有一石碑,為清雍正三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學碑》,內容主要記載了雍正元年朝廷平定青海叛亂的原因和經過,碑文有滿漢兩種文字。據記載,該碑文是雍正皇帝為了宣揚自己的功績,親自撰寫,并下令要當時所有縣級以上的文廟照此刻制立碑。由于年代久遠,國內文廟能夠保存下來此碑的并不多,萬泉文廟這塊碑保存相對完好。它也是研究清代王朝與少數民族戰爭的重要文獻,十分珍貴。廟內古柏旁有一通宋代石碑,通體斑駁,字跡已不可辨。
柴強說:“萬泉文廟曾做過學校、鄉政府,所以保存相對完好。”據史料記載,自宋金以來,文廟一直是萬泉童子啟蒙、學子求學、士子進修的地方。直至20世紀50年代,它仍然是萬泉學校所在地。
大成殿后側為一大院,原建有明倫堂和藏經閣三間,東西兩廂各五間。“現在這些建筑全復建完成,布置成了儒家文化展廳,將來可以作為學生研學游學之地。”柴強說,“這也是文化傳承的意義所在。”烈日炎炎,一陣微風吹來,仿佛能聽見朗朗書聲伴風而來。萬泉文廟從始建之日起,便與儒學文化密不可分,融為一體。文廟既是祭祀孔子的廟宇,也是宣揚儒教、推行儒學、開辦教育的場所。
一座萬泉文廟,見證了萬泉這座千年古縣城的曾經輝煌和世事滄桑。從古至今,正是代代傳承讓文脈連續,文廟的存在,是萬泉人無論走多遠,都不會忘懷的風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