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8-09
李光漢(1907—1941),原名俊明,字亮臣,化名黎廣漢,萬榮縣南張鄉南張村人,193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北平東區區委書記、晉察冀二分區特委書記和雁北地委書記等職。1941年10月20日因病逝世,時年34歲。
在大同市革命烈士陵園里,矗立著一尊漢白玉雕像,身穿長袍、手拿書本、雙目炯炯有神望向前方。他,就是與王震一同創建雁北地區抗日根據地,并擔任雁北地區第一任地委書記的革命烈士李光漢。
李光漢早年喪父,母親靠著18畝薄田維持全家生計。1925年,他考入太原進山中學,享受官費待遇。1926年,他參加反對閻錫山勒索人民的房屋補契稅等學生運動,迫使當局停征。1929年,他因帶頭反對學校迫害學生而被開除,到河北省偽農礦廳擔任助理員。隨后,因衣食所迫,他在圖書館擔任管理員。1933年,李光漢考入北京大學,在外文系就讀。
1935年12月9日,他參加了北平愛國學生舉行的抗日救國示威大游行。游行中,他勇敢地站在斗爭最前列,與手持大刀、竹棍的敵人相搏斗。雖然負傷被捕,但他仍然堅持與反動派作斗爭。出獄后,他在懸掛著的血衣下拍照留念,記下這本血債。就在這個月,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后,李光漢成為一名革命家,積極為黨工作,歷任北大黨支部書記、北平東區區委書記等職。
1937年北平失守,時任北平民先隊隊長兼黨團書記的李光漢繼續留在北平,想盡一切辦法,將許多失去聯系的隊員組織起來,領導他們堅持斗爭、支援抗戰。同年11月,受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派遣,他和一批中共黨員離開北平,到宛平一帶開展抗日工作。宛平游擊大隊成立時,他被任命為游擊大隊宣傳科科長,在宛平一帶開展山地游擊戰,打擊日本侵略者。
1938年春,黨組織把李光漢派往山西,先后任晉東北特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晉察冀二分區特委書記等職。1939年1月,他任晉察冀五地委書記。這時,雁北處于抗日戰爭的重要戰略地位。那時,國民黨閻錫山頑固派公開反共,準備向大同地區各抗日根據地發起猖狂進攻,敵我斗爭異常殘酷。面對嚴峻的抗日形勢和殘酷的斗爭環境,他以高度的革命精神,不畏艱險,英勇戰斗,與五地委其他領導轉戰于大同東部各地,領導地方黨政軍民運用游擊戰的戰略戰術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一次次粉碎日軍對大同東部地區抗日根據地,特別是對地委駐地靈丘縣的瘋狂“掃蕩”。他堅決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鞏固和團結敵后抗日力量,一舉粉碎與人民為敵的頑固軍白志沂部的破壞活動,團結各方抗日人士,使雁北地區的統戰工作取得全新進展。
李光漢關心別人勝過關心自己。他有兩支手槍,一支自己帶著,另一支由警衛員劉素善帶著。無論走到什么地方,他身邊只有這兩支槍防身。一天,他到渾源縣檢查工作,渾源縣委的一位同志對他說:“渾源環境艱苦,經常赤手空拳深入敵區,危險性很大,希望能配發一支手槍。”他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掏出自己的手槍,滿足了這位干部的要求。當劉素善阻擋時,他耐心地說道:“按道理,我們確實需要槍。但從工作角度出發,他們比我們更需要這把槍。”
1939年秋季和1940年春季,雁北東部發生水災和旱災。受災害影響,再加上敵人的嚴密封鎖,百姓只能吃糠咽菜,樹皮都被剝光了。為解救百姓,李光漢日夜操勞,千方百計沖破敵人封鎖為災區調集糧食,而他自己卻常常餓著肚子堅持工作。
在1941年秋季的反“掃蕩”艱苦斗爭中,李光漢率領地委機關與敵周旋,跋山涉水到達朔風凜冽、寒氣刺骨的塞上山區農村。10月初,晉察冀邊區書記彭真調他到邊區任宣傳部部長。調令已經下達,在等待新人上任時,日寇“掃蕩”黃崖。他和同志們轉移到山溝里的一個小村莊。由于人多房少,他夜宿在露天之下,不幸得了傷寒,臥床不起。那時,戰斗環境惡劣,缺醫少藥,李光漢雖然被轉移到分區接受治療,但終因病情加重,于10月20日病逝。
10月22日,在阜平縣古道村,雁北黨政軍民給李光漢舉辦了隆重的追悼大會。1942年年初,《晉察冀日報》刊登《雁北百萬人民同聲哀悼》和劉瀾濤同志寫的《悼我們的戰友—李光漢同志》等文章,紀念這位為開辟晉察冀根據地獻出生命的優秀共產黨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