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在運博,追尋“鹽運之城”的歷史榮光

來源:發(fā)布者:時間:2023-05-20

本報記者 牛嘉榮 景 斌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幾乎每個運城人都能脫口而出的《南風歌》,在它的背后還流傳著“舜歌南風”的典故。

5月16日下午,在前往陜西途中,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運城博物館。

運城博物館成立于2013年,占地38畝,現有藏品35000多件,其中珍貴文物675件(套),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在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華夏尋根”“館藏珍品”“盬鹽春秋”等展陳,詳細了解我市有關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發(fā)展等。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如約而至。參觀者沿著總書記考察的足跡,在運城博物館聆聽黃帝戰(zhàn)蚩尤、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yǎng)蠶等傳說,梳理歷史文化的脈絡;觀察4500萬年前在垣曲縣發(fā)現的“世紀曙猿”化石,探尋人類起源的奧秘;了解黃河岸旁的西侯度遺址,暢想243萬年前點燃人類文明的第一把火;仰望1926年由中國人首次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半個蠶繭,體味這一鍬土中所蘊藏著的數千年前河東先民的智慧與勤勞……

“總書記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關懷關注,更加堅定了我們做好博物館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后的工作中,將繼續(xù)把文物保護好、研究好、傳承好,做好文物活化利用。”運城博物館館長周文全說。

運城,古稱“河東”,黃河由此向東,滋養(yǎng)過的土地散落著燦若繁星的文化遺存,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運城博物館,作為展示我市歷史文脈的重要窗口,承載著歷史的滄桑與榮光,凝聚著文化的記憶與繁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運城博物館陳列的東莊仰韶時期彩陶盆。

在運城博物館參觀的學生。

“成為‘運博藍’的第三個年頭,在講解中了解一座城,深愛一座城”

5月18日中午12時25分,志愿者張萍剛剛結束第6場講解,“因為總是穿著藍馬甲在運博穿梭,大家親切地稱呼我們?yōu)椤\博藍’。”張萍說今年是她成為“運博藍”的第三個年頭,她還是會一次次被館藏文物的精美與精巧所震撼,“可今天,不僅來館參觀人數眾多,我還被他們對文化尋根的熱情所感動,也找到了更加深愛這座城市的理由。”

張萍對“刖人守囿車”情有獨鐘,這件出土于聞喜縣桐城鎮(zhèn)上郭兩周墓地的青銅器,以其精巧的青銅廂式六輪車、15處可轉動部位、多種雕刻技法、20余種動物裝飾在展廳內無聲地講述著先民的智慧。“今天作講解時因為青銅器上的技藝不自覺地激動,沒想到最讓我感動的是游客和我的互動。”張萍在介紹王勃時,圍在她身邊的幾名中學生立時誦念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他們得知王勃是河東人時的自豪神態(tài),讓我熱淚盈眶,河東大地文武俊秀眾多,哪怕只有一個人因我們的文化而驕傲,都是我堅持的意義。”

“在博物館循著文物的故事,了解教科書之外的知識”

“唐朝女子原來是這樣穿衣的。”運城中學錢學森班的王雅蕾和身邊同學討論著“唐代薛儆墓石槨”壁板上刻有的19名侍女,不僅神態(tài)各異,服飾、發(fā)髻也各有不同,“這樣精細的雕刻,不僅讓我們加深了解教科書上唐代民風的闡釋,還讓我們深入體會到千年前的大唐風華。”王雅蕾被文物觸動的同時,不住感嘆在博物館里讓他們對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交流,并在交流中實現了思想上的共鳴。鄰班的秦宇軒在一旁補充道:“我們在參觀文物中觸摸歷史,在分享觀點中了解時代風貌。獨立柜中陳列的‘東莊彩陶盆’,讓我們對考古有了新的認識,也讓我們領略到蘊含制陶者藝術想象力的對稱‘西陰紋’,其鮮艷的色彩、精妙的紋飾、修復的痕跡都是教科書不能帶來的感官震撼。”

安康雙語中學的語文老師張娟牢牢記住“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我們組織170名學生來參觀博物館,沿著總書記考察的足跡,真正理解了讓博物館進入生活場景的意義。今天的博物館之行,實際上是一次研學活動,是深化學生對河東文化了解認知的旅程,也是培養(yǎng)中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游客參觀運城博物館“盬鹽春秋”展陳。

“科技手段讓我看到了館藏珍品的另一種可能,文物可以‘走’出展柜”

在“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展區(qū),設有4塊觸摸屏。指尖輕點,青銅器文物出現在屏幕上,手指翻轉,文物隨之移動,安康雙語中學高一學生王博誠和同學在這里駐足良久。“我們一起觀看文物的細節(jié),在展柜里因為距離、燈光等原因,青銅器只能看個大概,但是在這塊屏幕上,我們可以360°無死角欣賞文物。”青銅器蓋、頸、足等部位均可放大、旋轉,包括底部同樣一覽無余,運博通過3D照片等讓文物“走”出展柜,科技手段的應用實現了文物的活化利用。“青銅器一下子鮮活生動起來,這個設置使文物乃至展覽都具有互動性,還有極強的社交感。”王博誠贊嘆道,“‘倗國墓荒帷’處也有類似的觸摸屏,通過圖片和文字資料,可以詳細了解墓地形制、考古工地現場等細節(jié)。”

展示柜上有一塊透明屏幕,正播放著介紹青銅尊的視頻短片,一群身穿漢服的孩童看得津津有味。“我們托育中心的家長一聽要來運博體驗國際博物館日活動,都很支持讓孩子們穿漢服游運博,接受歷史文化的熏陶。”帶隊老師娜娜表示,雖然都是3歲以下的孩子,但還是被館內厚重的歷史氛圍所感染,尤其是展柜上播放的視頻,牢牢吸引他們的視線,“科技拉近了參觀者與展陳文物的距離,孩子們雖然看不懂文字,但每一件館藏珍品上的古老紋飾對他們吸引力十足。”

“我從河北來,沿著總書記考察的足跡,驚嘆于‘鹽運之城’的歷史榮光”

“D1905,我坐這趟高鐵來的,很方便,16號和老伴出發(fā),16號抵達運城。”77歲的郝敬東從河北過來,起初,只是為了看一看鸛雀樓。“四大名樓就差鸛雀樓沒去過了,一定要親自去體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雄偉壯闊!來到運城之后才發(fā)現有這么多的寶藏,計劃要再多待幾天。”郝敬東樂呵呵地當起運城文化遺存“推薦官”,“到了這‘盬鹽春秋’展區(qū),系統(tǒng)了解到這里的鹽運文化,運城不愧為歷史上的‘鹽運之城’!”

“昨天到解州關帝廟和永樂宮,山西古建果真名不虛傳!今天早上沿著總書記考察的足跡去了鹽湖,那里生態(tài)環(huán)境真不錯。我就是被鹽湖震撼到,所以一定要來‘打卡’總書記剛剛考察過的博物館!”郝敬東和老伴去年迎來金婚,兩人退休后愛好不多,但游覽祖國名勝古跡、感悟中華歷史文化絕對是心頭好,“今天在博物館又了解到普救寺里的動人愛情,明天我們就去游覽鸛雀樓、普救寺和黃河大鐵牛。”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