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5-19
運城古稱“河東”,歷史悠久,文脈厚重,因“鹽運之城”得名。
運城博物館由華夏尋根、館藏珍品、盬鹽春秋、地靈人杰、土木華章、條山風云等歷史專題展組成,植根于運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在梳理文物資源的基礎上,搭建承載歷史、傳承文明的平臺,讓文物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走進公眾生活。本篇特選發部分館藏珍品圖文,以饗讀者。
●獸面乳釘紋方鼎
?年代: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出土地點:山西省平陸縣坡底鄉前莊村
?尺寸:高82厘米、口邊長50厘米、耳高14厘米、腹深44厘米、壁厚0.6厘米、足高23.5厘米
?器物說明:口沿外折、方唇、沿面平直,附一對圓拱形立耳,耳外壁有凹槽,凹槽內飾三道圓拱形凸弦紋。直腹,上腹飾一周饕餮紋,共八組;腹壁飾乳釘紋。鼎足為空心柱體,上粗下細,中部偏上飾一周饕餮紋,共兩組;足底平直,內含泥心。耳、口、腹、足分開制作,為多范分體鑄造。

●白釉黑彩詩文枕
?年代: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尺寸:長43厘米、寬20厘米、高11.2厘米
?器物說明:長方八角形,枕面出檐,前壁內凹,側壁有氣孔,平底。枕面依枕形雙線勒框,框內豎書五言行草詩文“柴門掩石泉,夏日亦聞蟬,冷落花廷竹,馨香草里蘭”,左右兩欄剔卷葉紋。灰白胎,乳白釉,底面未施釉,有流釉痕。這件器物屬于河津窯口瓷器。

●三彩女坐俑
?年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高38.9厘米、通寬10厘米
?器物說明:女俑面部白皙,臉圓潤,細眼,高鼻梁,小口,頭梳單高髻,帶項圈,手鐲,右手握物,左手下垂,兩足落地,穿云頭靴,端坐在圓墩上。身穿黃綠地短襦,胸臂裸露,下著黃綠色相間豎道百褶長裙,長垂曳地,上貼環形花。體態優美,形體俊俏,展現了唐代婦女的風采。

●鎏金佛立像
?年代: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出土地點:平陸縣圣人澗村紅旗八隊
?尺寸:高13.2厘米、座長5.4厘米、座寬4.9厘米
?器物說明:高肉髻,面相長圓,眉目清秀,兩耳垂肩。右臂上抬,手指撮合。左臂前伸,手托一缽狀物,作說法狀。身著通肩袈裟,跣足立于仰蓮座上,蓮座下托以蓮枝,左右兩側有相對的蓮蕾,座下端有長榫,插于長方形透空足床上。

●唐薛儆墓石槨
?年代: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
?出土地點:1994年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皇甫村薛儆墓
?尺寸:通高205厘米、座寬345厘米、座長208厘米、頂寬364厘米、頂深216厘米
?器物說明:青石質,由34塊青石壁板及椅柱組合而成,雕飾蓮花紋瓦當、雕刻脊瓦、勾頭、滴水等。壁板內外刻有門窗、19名侍女、花鳥瑞獸等精美圖案。青石椅柱內外雕刻有花草鳥獸等紋飾。底座立有12個壺門內刻飾祥瑞動物。
薛儆墓石槨精雕細刻,不僅使人們深深地體會到汾陰薛氏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工匠們的匠心獨運,也使人們得以窺探千年前大氣磅礴、波瀾壯闊的時代。

●荀侯匜
?年代:西周
?出土時間:1974年
?出土地點:山西省聞喜縣上郭村
?器物說明:匜通長35厘米、寬17.5厘米、高16.5厘米。器形橢圓而長,口緣較直,流較窄長,深腹圜底;后部有龍形鋬,龍口銜器;下具四扁體獸形足,獸首頂匜底,卷尾觸地。匜口沿飾重環紋,腹飾瓦紋。腹內底鑄銘文3行14字:“荀侯稽作寶匜,其萬壽子孫永寶用。”西周時期荀國器。

●陶硃書魂瓶
?年代:東漢延熹九年(公元166年)
?出土時間:1993年
?出土地點:山西省臨猗縣東張鄉街西村
?器物說明:該器通高17.7厘米、口徑9厘米、肩寬13厘米、底徑9.6厘米,重1.144公斤。盤口、唇部圓厚、束頸、折肩、斜直腹,腹部上豐下斂,平底。腹外壁朱砂豎書鎮墓文16行,共96字,內容為:“延熹九年十月丁巳朔五日辛酉直開,移五部中都二千石、丘丞墓伯、塚侯司馬、地下羝羊,令韓袱興塚中前死安,千秋萬歲物(勿)復相求。動伯:生人自有宅舍,死人自有棺槨,生死異處,無與生人相索。填塚雄黃,四時五行,可除咎去央(殃),富貴毋極。如律令!”

●綠釉三層廡殿頂禽鳥御人陶樓
?年代:漢代
?出土地點:平陸縣圣人澗村
?器物說明:明器,通高84.5厘米,共三層,層間設腰檐,通體施綠釉。
四角斜出斗拱承平梁;樓腿直入一折唇平底盤形盆內,象征陶樓建于水池中;盤口外徑42厘米、內徑37厘米、深9厘米,盤內及折唇邊緣飾游鴨動物俑11只。中層高27厘米,置有一挑出平坐,四面以勾欄圍合,欄四角各有一執弩武俑作護衛狀,俑高10.5厘米;臺內置大案、小案各一;大案長8厘米、寬6厘米,旁有二人席坐相向;小案長5厘米、寬4厘米,旁有一人席坐;四阿頂。頂層高27厘米,屋頂為廡殿頂,腰檐上置平坐,平坐邊沿施勾欄;臺內置一案,案長6厘米、寬4厘米,旁有二人相向而坐。各層欞條窗與天窗的使用,更使整體建筑大方雅致。
兩漢之交,開始通行重樓建筑。此件陶樓已表現出梁架承重、坡屋頂和建筑方形平面組合等基本特征。分層配置平坐、腰檐,起到遮陽、避雨和憑欄遠眺的作用;同時高聳的樓身形成了有節奏的挑出、收進,產生了明暗虛實的對比。

●霽藍釉三彩琺華人物故事罐
?時代:明代
?征集時間:1985年
?器物說明:罐體通高37厘米、口徑19厘米、底徑21.5厘米。直口、圓肩、鼓腹內收、平底。胎為紅色,內涂綠色,外表以紫色襯底,間施黃、藍等彩釉。器物頸部飾朵云紋;肩部飾兩方連續的蓮花紋;腹部飾人物,分對弈、出行、賞畫、撫琴四組圖案,間以云氣山石、茂林修竹;下腹近足飾兩方連續寶裝蓮花圖案。

●刖人守囿青銅挽車
?年代: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出土地點:山西省聞喜縣桐城鎮上郭兩周墓地
?尺寸:高9.1厘米、長13.7厘米、寬11.3厘米
?器物說明:它是一件精巧的青銅廂式六輪車,車身為長方形箱式。整個器物可轉動的部位有15處,采用了陰線雕刻、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裝飾有猴、虎、鳥等20多個動物。
車廂頂部有兩扇可對開的方蓋,蓋的四角各有一獸首口銜蓋軸,后蓋鑲有一只蹲伏狀猴形捉手;提動猴身,便可打開車蓋。頂蓋開合時,安裝在固定軸上的四只刻畫入微的尖喙小鳥便會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轉動;車廂四角各附一獸;門扉嵌有受過刖刑的人,刖人左手持拐杖,門栓從其右臂腋下穿過,控制車門開閉。
這件器物雖有六輪可以輾轉而動,卻不同于一般的車。它無軸轅,不可駕馬。車后只有一個能動的獸面銜環,用于倒拽牽引及正面推轉。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