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5-20
中國有個柳宗元,故里就在虞鄉縣。
山西省西南的永濟市虞鄉鎮,唐宋金清以及民國曾長期設縣,1954年撤縣存鎮,屬永濟市,位于中條山北麓。在《柳河東集》中,柳宗元自言“河東解人”和“邑居于虞鄉”,雖然今天解、虞是兩個地方,但并不矛盾。“解”指的是漢晉以后的大解縣(含虞鄉),并非唐時“小解縣”,這是沿襲了歷史舊稱。唐時由解縣析出虞鄉縣。“邑居于虞鄉”,指的就是這個變化了的建制,即唐時虞鄉縣。由此,學術界已明確認定“今永濟市虞鄉鎮系柳宗元的祖籍所在”!其他都是分支,由虞鄉遷過去的。虞鄉古為蒲州所轄,而蒲州又古屬河東郡,故而依籍貫稱之為“柳河東”。
虞鄉鎮北的東陽朝村和劉家營之間,存有柳氏祖塋。古虞鄉縣的城東,有柳家巷。現存三套舊版《虞鄉縣志》不厭其詳地介紹柳氏名人。虞鄉鎮2004年在鎮中心的黃金位置,創建了柳宗元廣場,樹立柳宗元雕像,并立有珍貴文物柳門空石。雕像衣袂飄翩,形象偉岸,與先生在歷史上的地位相匹配。
柳宗元是從虞鄉走出的驕傲,年少聰慧,21歲考取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永州羈旅十年,既是他思想文學創作最活躍豐富的十年,也是他政治生涯最晦暗傷感的十年。由于時間充裕,他在那里游走大好河山,寫下了著名一組文章——《永州八記》,把所有的情懷都獻給了永州人民,永州也隨著柳文走向了全國;同時他廣泛接觸下層人民,寫出了《捕蛇者說》《黔之驢》等揭露貪官污吏的檄文,實現了思想的淬煉,為他躋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奠定了基礎。感恩大度的永州人民,當年接納了這位失敗的政治家,在人生的最低谷,給了他無限的關愛和騰飛的希望。也感謝那些保守勢力無情中的無意,他們放逐了一個政敵,卻自由了一個文學天才。
返京剛一個月,柳子因故再次被放逐,任柳州刺史。作為地方主官,柳宗元以知識分子所特有的情懷,在那個極其落后蠻荒的少數民族地區,修明政治,發展生產,四年后,累死在貶所,世號“柳柳州”。他的“吏為民役”思想與詩圣的“吾廬獨破”、范公的“先憂后樂”,都成為后世官員的圭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精粹。他的貢獻贏得了當地人民的愛戴。永州有柳子廟,柳州有柳侯祠,一輩子否認鬼神的柳宗元,卻成了那里奉祀的神。柳宗元作為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世界級的名人,文冠八家,魂歸河東,也為故鄉贏得了令人艷羨的持續榮耀。
虞鄉村正南2公里,有一道中條山峪,因峪口舊有柏梯寺(俗名石佛寺)而稱“寺峪”。2009年,虞鄉有識之士申三才投資對其初步開發,疏通道路,增加標識,根據柳宗元的先輩曾經在山內隱居記載,取名“柳隱山”。峪內溪流湍急,源頭活水,晝夜不息。1971年7月1日,虞鄉公社在峪口修建了水庫,名叫“七一水庫”。得益于水庫的紅利,即使是大旱之年,山下諸村也能莊禾大稔。
2022年6月和8月,虞鄉文化考察團兩次走進柳隱山,尋覓柳宗元故里的“小石潭”。走進大山,迎面看到那一泓湖水。聽說上年秋天,陰雨連綿,水庫蓄滿,外溢形成瀑布。一池碧玉,清泉如許,成為我們探訪之行的序曲。
跨越水庫,地勢比較平坦,十分鐘后地勢趨陡。一路能聽到小溪的喘息聲,先是聲音低小,仿佛嬰兒的笑聲,越到后來水聲越大,最后變成轟鳴聲。原來已到青龍瀑布之下。只見溪水從崖上噴瀉而下,形成一掛白練,可稱“石崖噴雪”。瀑布的右側,有一道天然青色條石,被擠壓在白石中,宛若一條褐色飄帶,自上而下,又極像一條青龍貼在崖壁,瀑布由此得名。這里距入口1150米。瀑布與青石并列,縈青繚白,自然造化。飛瀑之下,必有深潭。瀑布下的大水潭,仿佛一顆永遠跳動的心,白浪飛濺,碧波蕩漾,一池清涼,是為青龍潭。
大多游客,到此也就止步了。因為再往前走,就要攀登陡峭山崖了。以此為起點,崎嶇石徑盤桓于百米絕壁,扶搖直上,堪比“蜀道”,飛鳥不度的“鬼見愁”,人稱“陡臺天險”。然而開發者又另辟蹊徑,在瀑布旁搭設云梯,讓游客爬到瀑布頂端,在峽谷里繼續穿行。也就是說,繼續前行變成了兩條路,一條旱路,一條水路。經典的路線是山路去,水路回,或者相反,總之不走回頭路。
就說水路吧,當你爬至瀑布頂,發現前方是幽谷的延伸。谷內蘆葦蓬勃,滿頭亂發,山風勁吹,所向披靡。由于這段水路落差較大,溪流像切香腸一般,百米一瀑,瀑潭相連,轟轟作響,讓人震撼。溪流斗折蛇行,蜿蜒成巨大的S形河道。中間夾雜著長鹿瀑布、一道渠瀑布和珍珠瀑布,需要再次登梯而上。最磅礴的河段,上下落差達30余米。溪水將澗谷下切成一條窄縫,讓天空變成一條藍色的飄帶,輕柔飛舞,別有洞天,這就是著名的“一線天”。我去過洛陽龍潭大峽谷,看到過同樣的景觀,很羨慕人家的風景,沒想到自家就有如此景致,多少年來竟渾然不知,想起來無比羞愧。
“一線天”不僅是柳隱山最美自然景觀,而且在北崖石徑旁有一面金代摩崖石刻,字大如斗。“大定十五年五月,郭下馮安為此累樸□人為首修□上下數處記。助功人 楊三 呂郎 石匠 義門三家尚博”。1175年的金代石刻,距今947年。在北方,北宋之后就是金的統治,是沒有南宋的。歲月失語,唯石能言。從題記可知,一個叫馮安的富商,看到附近道路險峻,游客難以通行,遂急公好義,樂善好施,修補幾處山路。山上修路難度可想而知。縣城之外,必有大景。石刻印證了金代虞鄉繼續作為縣治的史實。古人無空調,來此休閑避暑的文人墨客一定很多。感謝當年的開拓者,感謝留下文字的書寫者,讓我們掌握了探索歷史文脈的金鑰匙。
越過“一線天”,就到達了另一重境界,即水旱兩路上端的交會處,這里是“千層餅”奇觀所在。只見山谷西側,200多米長、100多米高的斜面懸崖,呈現出一層一層凹凸有致的地貌,石質松散,風化嚴重,呈褐紅色,稱“千層餅”頗為形象。然僅有自然景觀還不足為奇,首次登臨的返程時,路過此地,已近黃昏,突然發現數不清的白羊,在石板巖下緩慢移動。同行的美女音樂老師說得更形象:“整個畫面就是一張樂譜,羊兒就是五線譜上跳動的音符。”羊兒站在數十米的高處,看到我們,紛紛駐足張望不斷,驚奇并警惕地看著我們。那一幅山體與生靈的和諧場面,紅白相襯,壯觀極了!愛好攝影的朋友,拿起手機,瘋狂抓拍。可惜,光線不是很好,照片質量受影響。我心里仍牽掛著崖畔上的羊群,希望有機會再去拍攝。
二次返程時,果然如我所愿,十幾只白羊站立崖縫間,雖不及上次數量多,但還是拍到了雄壯的畫面。發到朋友圈,好評如潮。巖羊不下灘,綿羊不上山。后來才知道那些全是山羊,應該有300多只吧。由于這次來得偏早,大部隊的羊群尚未趕到,場面還不夠壯觀。
這些羊平時完全放養,無人照看。牧羊人每隔四五天,上去查看一次,去時背一袋鹽。羊認主人,一聲吆喝,羊便聚攏而至。“家有幾只羊,賽似小銀行。”因地制宜,發展養羊,是沿山農民致富的一條出路。
從“千層餅”移步,就是大石板,方方十米的完整巨無霸,橫臥在山谷北側,凸出地面一米多。站立其上,如踩鰲背。說是大石板,毋寧說是“大石床”,平躺而睡,足可躺20人吧。
背起行囊,繼續挺進,就是著名的“九龍神殿遺址”,又一處人文痕跡。附近確實有幾堵石砌圍墻,但已是斷壁殘垣。柳宗元先塋管理處在此立有標志碑,顯示出寺峪與柳宗元的聯系。這里正處于道路岔口,符合廟址的位置特點。值得一提的是,碑南的空地上,分散放置著七八塊大石頭,茶桌模樣,又像不規則的磨盤,上面撒有一攤白色粉末。一嘗,咸咸的,顯然系牧羊人所為。按照常識,凡是養羊,食鹽必不可少,否則羊會爛嘴巴的。
離開九龍神殿遺址,在林蔭中再行500米許,就到了所謂的“牛家院”。在南側山崖的峭壁上,有一區域凹進,形成缺口,仿佛一處山門,距地面有5米多高。我判定,應該是一塊巨石脫落所致。不過還真像一處門洞,與中條山牛家院的美麗傳說相吻合。相傳,有一天,山南貨郎路過此地,一老嫗買了他的一團絲線,讓他到洞內取錢。貨郎進洞后,發現一頭毛驢正拉著碾子碾米。老嫗隨手從碾盤上抓了一把米,遞給他充作線錢。他正想說“這哪里夠”時,老嫗說:“你拿到洞外看看。”他拿到洞外一看,只見滿手皆是金珠。正想回身進洞,這時大門已經關了,從此它就沒有再打開過。這便是民謠“打開牛家院,能富九州十八縣”的由來。豐富的想象,誘人的傳說,極大地激發了旅游者的向往。我們輪番爬上巨石,站在門洞,大聲呼喊:“石門石門開開,財寶財寶出來!”回音在大山里飄蕩,裊裊不散。這大約就是所謂的“喊山”吧。
休憩片刻,馬不停蹄再出發,前面就是三岔口。谷路從此分作兩峪。一條通往東南的藥王泉、南柳寨;另一條朝西南的西寨峽谷,可達仙女床、紅砂峪,即五老峰的東入口。這條路上有一眼柳隱洞,幽深不見其底,當年柳氏家族有人躲在這里避難,這也是整個景區名稱的由來。由于道路生疏,我們走了前一條線路,也是此行的最遠地方——藥王泉廟,距離入口3250米,單程3公里多。其實再往前走250米,就能到藥王泉,那里就是一路陪伴我們小溪的源頭。此刻天色已晚,不敢貿然前行,就此打道回府。
藥王泉廟,一間簡陋的小殿,地處上凸下凹的山崖腳下。一尊華佗塑像端坐其內,護佑方圓百姓身體安康。我想,小廟對登山者而言還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藥王泉廟,有醫,還得有藥。廟前果然生長著幾株“五味子”。藤蔓上掛滿尚未成熟的果實串,青嫩青嫩,一嘟嚕一嘟嚕的,像葡萄串一樣。五味子成熟時酷似紅瑪瑙,曬干后是綱目中的一種本草,因酸甜苦辛咸五味俱全而得名,有止咳特效,被稱為“嗽神”。待我們二次前往時,已逾成熟期,果實掉落殆盡。另外,二次進山,還認識了叫連翹的藥材,且正處于收獲季節。每年3月,中條山那漫山遍野的一種黃花,正是連翹花在綻放。今天有幸看到它的果實,并親自采摘了一大把。“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近期,沿山農民屢屢進山采藥,那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中條山上無閑草,寺峪兩岸全是寶。
二次登山返程,我們走循環路,沿“陡臺天險”的簡陋石階下山。此刻,山頭上,山風肆虐,使勁在刮,耳邊呼呼作響,大有把人吹落之虞。這就是所謂的“中條山的風”。生怕有閃失,我們匆匆沿羊腸小道,小心翼翼,順階而下。以前一提起“陡臺天險”,無不為之色變,然而今天我們卻平安落地。看來,凡事盡管有困難,只要你勇敢去做,就有成功的可能。
柳隱山,原生態,景色佳,門檻低,平民景區,可走山谷,可登山巔,有礦物,有植物,還有動物,可謂科普園地;有峽谷,有峻嶺,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關鍵是山中有水,有靈氣,有仙氣,溪流寸步不離,是大山里的動脈。此處既有男子漢的陽剛,又有弱女子的柔美,更重要的,還有濃郁的柳子文化,是上天賜予虞鄉的一顆明珠。
帶著一種喜悅,我們滿載而歸。沿著已算熟悉的小溪,卻走了亂石鋪底的一段略寬河道,形成小潭,人稱“小石潭”。與看到的青龍潭相比,它確實小得可憐,以至于匆匆趕路者往往忽略了其存在,但又小得經典,景致一點也不差,可以說是柳隱山的魂,很多人都是慕柳宗元之名而來。水落白石,如鳴佩環。潭水清且漣漪,蜻蜓起舞,蝴蝶翻飛,知了清唱,螃蟹橫行,小魚兒游弋其間,“皆若空游無所依”。兩岸竹林圍護,潭側赫然矗立“小石潭記”標志牌。細看,還真的有名副其實的范兒。
回想起沿路看到的《江雪》《漁翁》詩牌,還有“打造柳宗元歷史文化名山”銘牌,大門口的柳宗元簡介展板,仿佛徜徉于柳宗元紀念公園,在接受大自然山水洗禮的同時,又接受著柳宗元文化的熏染,喚起我們對家鄉名宦的認同和自豪。柳子為湖南留下了《永州八記》,其實先生故里大美虞鄉,同樣有壯美的河山。柳子寫永州,我寫柳子。“零陵(即永州)徒以先生居之之故,遂聞名天下”,先生不幸永州幸。柳宗元抬高了永州的歷史地位,也增強了我們永濟的文化自信,同時使中條山成為一座自然與人文雙遺產的偉大存在。
欸乃一聲山水綠。說來也巧,當我們返回水庫時,整個山峪仍是那樣的空曠、寂靜。偌大的水面,像一面明鏡,微風拂過,吹皺一池碧水。岸邊,一位垂釣者,正坐在那里靜心等待魚兒上鉤。驀然感到,這不正是“獨釣寒江雪”的景致嗎?庫尾幾株巨柳,在夕陽映照下,枝葉披上金輝,柔軟的枝條搖曳生姿,仿佛隔著歲月,向先賢柳子招手致意。歡快的山溪百折不回,一路沖殺,入庫的最后時刻,仍淙淙不息。那是一種擁抱“大海”的激動,來自大自然的天籟之音,不也是向柳子發出的呼喚嗎?
柳子生于長安,起于藍田,貶于永州,老于柳州,科第、仕宦、葬地均不在山西,有人說他一生未曾歸故里。這確實叫人困惑不解,甚感遺憾,為此,有人作詩吟道:“子厚先生薄蒲州,為國效力在神州。”一代文宗、直道大節的柳子果真不愛虞鄉?事實絕非如此。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歷盡坎坷,起伏跌宕,建功立業,我們的柳宗元用一生的努力都奔走在回家的路途,而家鄉的柳隱山也始終在等待著這位赤子的歸來!虞鄉人民愛柳公,柳公也深深地熱愛自己的故鄉。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