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3-02
王逸群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本,中小學語文課本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熏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運城,古稱河東,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河東元素被收錄于不同時期的語文課本,或顯或隱。顯者,如王維、柳宗元、王績、王勃、司馬光及現當代作者的詩文;隱者,從課文文本來看,看似無所關涉,經閱讀、研究后方悟其中關聯,如趙州橋、《敕勒歌》等。細品語文課本中的河東元素,平添一份作為運城人的自豪。
山
“中條山的風,你猛烈地吹吧,你怎么也擋不住革命戰士前進的腳步!”中條山,俯臥于運城南部的一座大山,抗戰時期,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可歌可泣的戰役。解放后,很多外地人知曉中條山則是緣于《中條山的風》(五年制全國統編小學語文第十冊)。這篇文章是20世紀70年代,駐解州坦克旅的解放軍戰士趙志剛寫的,先是發表在《人民日報》副刊上,隨后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成為少年兒童的“范文讀本”。中條山上的“風”,憑借此文吹遍神州大地。
水
遠古時期,洪水泛濫,大禹治水,踏遍九州。在河津龍門山一帶,大禹率眾將大山劈開了一道縫,洪水滾滾奔騰而過,流向下游,河道從此暢通無阻。據說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此后,中華版圖形成雛形。大禹勞身焦思、一心為公的精神感動著后人。《大禹治水》也成為多版本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必選課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伐檀》(語文版高一語文必修4)描繪的景象令人神往:近三千年前,在芮城,這片古魏之地,河水清清,兩岸長滿高大的檀樹,這對今天的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不無啟發。
人
提彌明、鉏倪、靈輒,春秋時期的三位義士,在晉都絳城(今新絳)面對正義與邪惡,作出了感動千秋的壯舉:提彌明徒手搏惡犬,舍身護主;鉏倪面對二難選擇,毅然觸槐而死;靈輒不忘報恩,危急時刻救恩人。《左傳》描寫了他們的事跡,《晉靈公不君》(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也因此成為經典名篇。
關羽,字云長,河東解人(今解州)。關羽是忠勇仁義的象征,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廣泛認同和崇拜的文化符號。當代優秀作家馮驥才的短篇小說《花臉》(北師大版六年級上)生動描述了關羽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大年初一,客人們陸陸續續來拜年,媽媽喊我去,好叫客人們見識見識我這關老爺。我手握大刀,搖晃著肩膀,威風地走進客廳,憋足嗓門叫道:‘我——姓關,名羽,字云長。’”
李健吾,這位安邑籍的現代著名作家在小說、戲劇、譯作、散文以及文學評論方面成就卓著。《雨中登泰山》(1984年統編高中語文第一冊,2019年北京課改版語文九年級上),以奇取勝,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獨特風姿,記錄了雨中登山的獨特情趣,“山沒有水,如同人沒有眼睛,似乎少了靈性”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
吳吉昌,聞喜縣的一位普通農民。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執著于棉花豐產規律的探索,先后創造出14項植棉新技術,為提高棉花產量、解決棉花脫蕾落桃問題作出重大貢獻,成為全國知名的農民科學家,并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與囑托。此后,盡管在“文革”中遭遇了多次批斗、折磨,他依然忍辱負重,進行科學實驗,實現了棉花高產穩產的目標。1978年,《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題為《為了周總理的囑托》(1984統編高中語文第一冊)的著名通訊,介紹了他的主要事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吳吉昌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風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坐落在永濟蒲州古城黃河岸邊的鸛雀樓,因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入選多版本的小學語文課本)而成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無數的中國人在孩提時就從這首詩里感受到了唐詩之美與大唐的豪邁氣勢,繼而心存高遠的志向。
《撈鐵牛》(北師大版三年級下)贊頌了宋朝年間懷丙和尚的聰明才智。所撈鐵牛就是陷在蒲津渡河底淤泥里的黃河大鐵牛。大鐵牛共八尊,鑄造于開元十二年,耗鐵約1100噸,占當年全國產鐵總量的4/5。大鐵牛鎮住了黃河的怒濤,讓重修后的蒲津渡浮橋服務兩岸人民500余年。它不僅見證了盛唐的輝煌,而且見證了歷史的發展。
童規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是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日積月累”選用的《弟子規》內容。《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是清初新絳縣周莊村的一位私塾先生,他熱愛儒家文化,結合當時的實際,將《論語·學而第一》中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演繹成兒童日常行為規范,被譽為“開蒙養正最上乘”的讀物,影響至今。
戲曲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西廂記·長亭送別》(語文版高中語文《中外戲劇名作選讀》)以優美的唱詞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扉。近千年來,故事的發源地永濟普救寺成為“天下有情人”向往的愛情圣地。
民俗與典故
運城剪紙歷史悠久,崇尚自然,富有地域特色。“小剪刀,手中拿,我學奶奶剪窗花。剪梅花,剪雪花,剪對喜鵲叫喳喳”,夏縣籍兒童文學作家竇植創作的兒歌《剪窗花》(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上)讀來朗朗上口,生動親切,童趣盎然,從側面反映了運城剪紙藝術的魅力。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部編版八年級上)一文中,孟子列舉了六位古代圣賢飽經憂患的人生歷程,其中演化為典故的,就涉及到三位河東圣賢,分別是:舜耕歷山、傅說版筑、五羖大夫。
幽默與智慧
柳宗元的寓言作品《吾腰千錢》(北師大版六年級下)講的是一個可憐又可笑的過河人,因貪財而送掉性命的故事,展現了柳河東絕妙的幽默諷刺藝術。陜州夏縣人司馬光是北宋歷史學家,也是政治家和作家,自小就表現出不同凡人的智慧與品格,課文《司馬光》(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用淺顯的文言講述了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塑造了一個機智的古代兒童形象。戰國時代的魏國安邑人西門豹,為官有方,以毒攻毒,根絕了鄴地為河伯娶婦的害人陋習,顯示高超的政治智慧。《西門豹治鄴》多少年一直是各種版本中小學語文教材的保留篇目。
課文背后的河東故事
趙州橋(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趙州橋》,部編版八年級上《中國石拱橋》),這項燕趙大地的偉大工程卻跟河東人有著緊密的聯系。唐開元年間,蒲州府猗氏縣(今臨猗)人張嘉貞作為主管全國橋梁建設的最高官員,經過實地考察,寫了一篇《趙州大石橋銘》,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寫橋的散文,最早點明了橋的修建年代和建造者姓名“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可以說,沒有張嘉貞,有關趙州橋的資料就無從談起。此外,趙州橋南端還建有關帝閣,忠義勇武的關老爺端坐神龕之上,數百年來護佑著一方平安。臨猗作家韓振遠先生寫有《趙州橋頭河東人》一文,可供參考,不再贅述。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據《北史》和《北齊書》記載,《敕勒川》(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北師大版八年級上)這首優美動聽的北朝民歌,能在廣袤的華夏大地傳播,源于稷山的玉壁之戰。戰役發生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面對東魏高歡重兵的洶洶攻勢,鎮守玉壁城的西魏名將韋孝寬,指揮若定,六破敵人的詭計。東魏屢次攻城不克,軍心動搖,將士皆有歸意。高歡智窮力竭,因氣恨惱怒而病倒,在垂危中“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從此,《敕勒歌》被載入史冊,廣為吟誦。
最后,還應該提及一篇課文《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1984統編高中語文第一冊)。這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發生在平陸縣的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件。暫且撇開文章的時代局限性,僅事件所體現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高尚風格,在今天抗擊種種災難的斗爭中,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