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fā)布者:時間:2023-03-02
李忠厚
寺廟是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河津市北里村的廟宇,從數(shù)量到質量在當?shù)囟际菕炝颂柕模坏碇崩锎逡粋€歷史時期的文化定格,同時也揭示著其地理靈氣和人文底蘊。
北里村冠“廟”字的,大的廟宇有三座,均有獻殿、舞臺、廂廳、鐘樓;小的廟宇有四座,多數(shù)以方位立名,也就是俗名。至于廟的學名,現(xiàn)在村里的老年人無人論起,所以只得以方位俗名稱謂。三座大廟分別是:北岸廟(據李福奎先生在南岸井發(fā)現(xiàn)觀音寺碑文,據考系北岸廟,現(xiàn)在王建立、王存義、李建民等院基)加上東邊的空地,共七八畝地。池頭廟即現(xiàn)在的舞臺前,因廟的左邊是南岸大池泊而得名,占地約二畝。地里廟在村東南角方向,離村還有一二里,四周是一片耕地,故名叫地里廟,約占地二畝(即現(xiàn)在李鎖福等院基地)。除這三大廟外,還有叫得上名的五座小廟,即北岸府君廟(即井廈后,李遠來的院基之地),寺后坡上的天神廟(李降科院基),東頭廟(即李天選老院東溝棱上,緊靠井廈南邊),財神廟(即李尚印老院馬房東邊),西關廟。
北里的三座大廟年深月久,無文字記載,難以考究。當時,三座廟面積很大,工藝講究,雕梁畫棟,飛檐拱斗,筒瓦抱溝,青石藍磚,建筑形式應有盡有。特別是大廟中廟中有廟,整體氣勢宏偉壯觀,洋溢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藝術個性。按照老年人的說法,如果這三座大廟不拆的話,放到現(xiàn)在應該是很好的旅游景點。據最近發(fā)現(xiàn)碑文考證,北岸廟即觀音寺,建于清代1647年,毀于1952年,前后共305年。北岸廟分兩部分:主廟在西邊,有山門、正殿、鐘樓、廂廳以及后殿。從西邊過一個洞橋到東邊是舞臺和獻殿,獻殿兩側還有藥王廟、娘娘廟、關老爺廟等幾個小廟,各廟中的壁畫藝術獨特高雅,無論是歷史人物、圖騰怪獸、花草樹木都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從北岸池泊往北,盡頭就是北岸廟的山門。山門進去是正殿,正殿東邊還有一座鐘樓,高10米左右,上面掛著一口生鐵鑄鐘,鐘高1.5米,粗1米,重500公斤到1000公斤。當時村里沒有起重機,老人們講,這么大的鐘是用堆土方式擁上去的。據李峰云老人回憶,1952年縣公安隊以破除迷信為由將鐘卸下來,到1958年大煉鋼鐵時才把鐘毀掉。正殿里塑有大紅臉神像,兩邊站著幾個羅漢判官,泥塑雕像,衣著裝扮、顏色搭配獨具匠心,工藝特別考究。比如大紅臉,紅油油的好像臉上出汗一樣,使人感到特別逼真。正殿后面是東西廂廳,豎立著十多通石碑。再后邊還有一排后殿,供奉著多尊神像。主廟往東過洞橋就是坐南向北的舞臺。北面是一排房子叫獻殿,是穿廊形式,看戲時,穿廊下邊還能站人。東西兩側還有幾個小廟。舞臺東邊是幾個“Z”字形的臺階門樓,可以上到舞臺院內。舞臺下邊的拐彎處有一小池,通常人們叫洗豬池。洗豬池的來歷據傳說是北里村分王李兩個大戶,王戶居住廟近,并且性格比較強;李戶居住分散,距離廟比較遠。每到祭祀的時候,李戶把豬拿來獻上。獻得早了,王戶說“你急得干啥”,嫌太早了;遲了又說,“你們干啥,這時候才來”,王戶就把李戶的豬從獻桌上扔下去。李戶的人比較厚道軟弱,只得把豬抬到小池洗干凈再獻。
北岸廟整個院內共有十來棵柏樹,郁郁蔥蔥,葉繁枝茂,整體結構清靜陰沉,幽雅肅穆,流露著古香古色的特殊氣息,蘊含著很高的文化內涵。北岸廟的舞臺拆得遲,一遇雨天,三五成群的孩子們在舞臺上玩“拼棗核”“栽方”“拼杏核”等。舞臺東側的畫是八仙過海,西側墻畫的是五龍治水,畫工講究,墨淡適中,五龍治水騰空而起,八仙過海栩栩如生。池頭廟,在村的正中央,但規(guī)模不大,即現(xiàn)在的廣場東邊,面積約一二畝,只有南舞臺北獻殿,至于供奉的什么神無人能說清。東西兩邊是廂廳,院內有一棵槐樹,樹圍在2米以上,1957年才枯死。村里演戲主要在這個臺子上。解放后,這里一直是北里村小學所在地,舞臺和獻殿是1954年拆掉的。
地里廟,在村東南方向,離村一二里,四周都是耕地,故俗名叫地里廟,內有南舞臺,北有獻殿。據老年人講,每逢大旱之年,村里都要在地里廟唱戲。
古老的建筑已形影無蹤,今將老人們的回憶整理出來,留給后人們以慰鄉(xiāng)愁。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