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樊峻峰時間:2023-03-01
農歷年前后,人們的感情觸覺尤為敏感,感慨時世、感慨人生、感慨歲序。加上正值寒凝時節,時令肅冷,身邊熟人有仙逝的,更易叫人傷情。對許多人和許多家庭來說,這個冬天成了年代符號明顯的集體記憶。一日,驚聞寧新杰老師去世,難以置信,不勝悲愴。最難受的是,因時逢大面積感染的窗口期,許多人都錯過了送別寧先生的時機。
因寧先生在文化界浸潤多年,聲譽顯隆,一眾文友有感而發,紛紛以最能表達哀思的書畫形式予以緬懷,有寄情翰墨的書畫作品,有飽含深情的悼念文章,有曬出曾經的照片及影像資料……為了留存這些珍貴的資料,借以懷念敬愛的寧先生,大家決定匯集成冊,寄托哀情。
由于長期從事地方文化宣傳報道,又是臨猗老鄉,寧先生作為臨猗地域文化,尤其是方志文化的“活化石”,自然成了我多次請教的老師。多年來,請教過寧先生記不清有多少次了。
寧先生自幼聰慧好學,早年求學師范,畢業后即教書育人,1956年考入鄭州藝術學院美術系,并擔任學生會主席,這為他施展抱負提供了難得的平臺。不料,在1958年,他被錯劃為右派,遭受了很長時期不公正的對待……難能可貴的是,寧先生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在多舛的命運來臨的時候,堅定自己的初心,毫不動搖自身的信念,以大寫的人字、名士的風骨傲然捱過艱難的時世。
1978年,寧先生迎來人生的春天。雖然歷經教育、工會、方志辦等部門的工作,但主要還是圍繞文化這個大范圍、老本行。1982年,他被調入縣地方志辦,從此開啟了他引以為榮、引以為豪的方志修纂工作。擔任縣志主編兼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后,他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苦旅”。他焚膏繼晷,修志問道,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超負荷的體能付出,多方查證,糾謬補缺,終于用10年之功,為世人呈現出了140萬字的《臨猗縣志》,為臨猗縣的前世今生留存了彌足珍貴的方志。他說,地方志是秉承歷史智慧、傳遞文化薪火的留史之作,一定要不負古人、不負今人,不負歷史、不負鄉梓,要對得起一方水土的過去、當下和將來。1994年9月,臨猗縣委統戰部專門為他舉行了慶功會,此舉成為山西地方志編纂史上的一段佳話。
從工作崗位退休后,他沒有賦閑,仍然忙于地方文化研究。由他擔任主編的《臨猗文史資料》,以資料翔實、信息量大、文筆流暢備受讀者喜愛。此外,他編著的文史著作有《懷鄉詩文專輯》《臨猗簡志》《臨猗地名故事》《臨猗縣地名志》《王維研究》《王含光詩集初探》等。國家、省級當代方志學者和文化人物工具書中,也都錄入了寧老師大名。
2014年1月20日,農歷臘月二十,寧老師與劉正定先生一道冒著嚴寒,為著名畫家劉恪山奔走張羅一個去世周年追思會。盡管規模不大,只有20多人參加,但受邀者大都是當年劉恪山老師落難后仍然厚待他的老相識。筆者那次也應邀參加了這個活動的策劃。當時正值隆冬,80多歲的寧老師冒著嚴寒,早早來到縣文化局會議室。他帶頭回憶了當年劉恪山老師如何從京城發配到臨猗鄉下,又如何與自己結緣,如何培養和輔導了包括寧老本人在內的一大批鄉土文化尖子,為該縣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他親自點撥、訓練、提攜的,除寧老師外,還有劉正定、雷崇善、王綏生等書畫名家。
記得當時寧老師發言時,幾度哽咽,他作為一位文人,發自內心地敬仰一個人,最能直觀地反映出他知恩圖報的文人情懷和厚樸地道的本真節操。他回戀的是個體的人,禮敬的是一個受盡不公正而不屈服的高貴靈魂。我相信,他與劉正定老師一樣,從情感上與遭受過相同命運的同類人引發了強烈的共鳴。
2017年,為了策劃在《運城日報》上宣傳河東籍唐代詩人王維,我曾請教過寧老師。他贈我一本凝結著多年心血的《王維研究》一書,并給我講述了許多相關史實。他還幾次告誡我,媒體挖掘、宣傳本土文化名人,一定要注意不能搶虛功、貪大功,而應扎實求證,謹慎論述。每篇文章,不求能往前推進多少,但至少不能粗疏失見,誤導公眾。
后來,在市、縣挖掘和整理有關王含光的詩文時,寧老師仍對我多有指教,寧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不辭辛勞的敬業態度、知難而進的奉獻精神、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為后代負責的職業操守一直感染、激勵著我。至今,這些過往歷歷如昨,難以忘懷。印象深刻的是,對待史實求證,他異常嚴苛,令人怯場,但隨后又熱情相幫,讓人如沐春風,感悟到老輩人的慈愛和關切,真正給人一種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君子風范。
日前,我特意找出當時寧老師贈我的幾本著作。面對浸潤他智慧心血的精構之作,那本淡綠色封面的《王維研究》一書,我更是視為拱璧,睹物思人,愈發傷情。在此,我們懷念老人,就是要學習他身處逆境、不改初心的堅強信念,學習他不論何時堅持嚴格教養子女的良好家風,學習他修志問道、執著守正創新的職業品格,學習他積極探索、追求卓越的治學理念,學習他寬人嚴己、敬畏文化的秉性。歲月帶走了許多東西,但帶不走寧老師他們那些為了地方文化的繁盛而甘愿執守青燈黃卷幾十年的文化學者的堅定意志和學術品格。
斯人已去,風貌長存,先生德范,山高水長。謹以此文,聊表緬念追懷之情。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