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百年“紅燈籠”如何更紅火

——稷山縣稷峰鎮楊趙村燈籠產業調查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1-30

本報記者 陳永年 見習記者 李星星

今年春節前,中央電視臺對稷山縣稷峰鎮楊趙村的燈籠產業進行了報道,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成熟的生產流程,再加上紅紅火火的燈籠營造的喜慶氛圍,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年味。

1月17日,記者來到這一遠近聞名的“燈籠村”,深入了解燈籠制作特色產業的成長歷程。采訪中,我們“聽”到了縣鄉村三級的重視與嘗試,“看”到了各家廠商發自內心的競爭與拼搏,也感受到了這個歷史悠久的特色產業更快更好發展的一些隱疾。

遠近聞名“燈籠村”

央視今年的報道,讓更多的人了解了這個“燈籠村”,其實在當地,每逢佳節,一片紅火的燈籠制作晾曬場景,因為天然與喜慶節日的氛圍相稱,總會吸引眾多的媒體記者與攝影愛好者。

楊趙村是稷峰鎮第一大村,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村,也是全國有名的燈籠制作專業村。據村中老年人講,該村的燈籠制作最早始于明清時期,距今至少已有上百年的歷史。2008年,楊趙村的“傳統燈籠制作技藝”被列入運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燈籠基本上都是純手工制作,穿鋼絲、印圖案、縫燈面、套燈架、拉金條……技術不復雜,但費人工。目前,楊趙村從事燈籠加工的專業合作社、燈籠公司、小作坊共有23家,每家根據自身資金、場地大小擁有不同的生產規模。其中,管俊更、周春龍等家的產量在全村位居前列。據不完全統計,全村年產普通燈籠約1000萬對,年產值上億元,帶動該村及周邊村莊1000多人就業。

燈籠與其他日常消費品不同,產銷具有非常明顯的周期性。

記者采訪時,是農歷臘月二十六,村里的燈籠生產已經全部停工,庫房存儲的燈籠成品也已售空。

據了解,從每年農歷二月初到臘月二十左右,燈籠廠商都在緊鑼密鼓地組織生產,主打河北、西安、鄭州、義烏、深圳等地市場,在國慶、元旦、春節等重要節日集中銷售。

為此,廠商每年投入的資金基本上要到10月以后才能逐漸回收。這也意味著,從業者必須擁有足夠的流動資金、倉儲場地、銷售渠道,才能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

燈籠產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楊趙村的主導產業,也是稷峰鎮的特色產業。

“燈籠和摩托車配件加工是村里的主導產業,特別是燈籠加工,不僅能帶動村民甚至周邊村莊的村民就業,就連90多歲的老人也能在家給燈籠穿鋼絲賺些零花錢。”楊趙村黨支部書記馬晉鋒說。

而據稷峰鎮“一村一特”的發展思路,燈籠與板棗、葡萄、蔬菜、槐米、金剛石、蛋雞養殖一起,位列全鎮7大特色產業,都要“加快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種養步伐,完善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特色產業競爭力,打造鄉村特色產業帶”。

特色產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農民穩定致富的治本之策。我們所熟知的,多是稷山板棗、萬榮蘋果、夏縣西瓜等已經成熟的特色產業。但更多的,更需要關注的,則是像楊趙村燈籠產業這樣,有歷史淵源、發展基礎和市場潛力,但知名度和帶動效應還未完全發揮,產業化、市場化、品牌化和規模化程度還不夠,離成熟的特色產業只差一層“窗戶紙”的成長型特色產業。

如何讓成長型特色產業更好適應市場需求,加速實現規模擴張、質量提升,發揮更強的就業帶動效應,更快發展為成熟型特色產業甚至是當地的優勢產業,這是值得社會各界特別是各級管理者思考的課題。

構筑產品“護城河”

村中老人講,周春龍祖上是楊趙村最早一批做燈籠的,傳到周春龍這一代,差異化競爭的特點已經相當明顯。

兩三年前,周春龍的企業主要生產花燈和宮燈,花燈主打大型燈展市場,宮燈主要是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或玻璃,并繪以各種圖案的彩繪燈,裝飾精細復雜,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這些產品均采用個性化定制方式,根據客戶要求設計、研發、制作,技術水平、美術功底要求比較高,產品附加值當然也高。

但現在,周春龍跟村里其他的生產廠商一樣,做起了普通燈籠。

“之前最多3年,產品就要更新換代,我們花了很多心思在產品研發上。這幾年,我年齡大了,沒有精力再開發了,再加上疫情影響,花燈市場需求下降,就開始做普通燈籠了,和別人家的基本一樣。”周春龍表示,雖然產品創新是唯一出路,但要將創意變成產品,很復雜也很耗神,年過六十的他已感到力不從心。

從引領市場“退回”到跟隨市場,周春龍不是個例,管理者年齡的增長只是表層問題,歸根結底是由燈籠市場與生俱來的“天性”決定的。

微觀經濟學將市場結構分為四種類型,其中一種為壟斷競爭市場,是指許多廠商生產相近、但不同質量的商品市場,是介于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的兩個極端市場結構的中間狀態。

燈籠加工,就是一種典型的壟斷競爭市場。

楊趙村燈籠生產廠商數目多,進入門檻低,廠商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很小,可以說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每個廠商之間互不依存,實施獨立的經濟行為,各自拓展銷售渠道;產品差異小,替代性強。

在這種市場結構下,如果不追求創新,不斷開辟高附加值產品市場,構筑行業壁壘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廠商“各自為政”、產品被模仿復制、同質化嚴重甚至陷入惡性價格競爭就不足為奇了。

但這并不意味著廠商沒有盈利的可能,壟斷競爭市場也是存在“超額利潤”的。

管俊更繼承祖業從事燈籠生產已經20多年了,目前生產規模是村里最大的,產量在全國都處于前列。

“隨著生產技術的改變,硬質燈籠變成了可折疊的軟質燈籠,晾曬占用的場地越來越小,產量上去了,利潤也隨之增多。”管俊更表示,公司與家庭作坊最大的區別在于資金實力、場地規模、市場渠道和產品銷量的不同。

全球著名投資家巴菲特1993年提出的“護城河”理論認為,企業護城河是可以防止競爭對手進入市場的壁壘,以保證能持續創造價值。而產品特性、特許權、品牌、低成本等,都是“護城河”的主要構成要素。

這與市場結構理論不謀而合,在燈籠特有的市場結構下,擺脫惡性價格競爭的出路是產品品質和企業規模的提升。這就意味著,燈籠廠商需要更雄厚的資金、更多元的產品種類、更優的產品質量、更具辨識度的品牌、更寬廣的銷路,才能在本地競爭中成長壯大,才能在全國市場中殺出重圍。

對于楊趙村燈籠產業而言,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奪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產品“護城河”建設需要更早提上議事日程。

抱團合作創新

楊趙村的燈籠產業,不論是總體規模,還是個體質量,如今都遠非昔日可比。一言以蔽之,增長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產業發展主題。

目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其重要內涵就是增長方式主要由以前的要素投入累加轉變為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楊趙村的燈籠產業發展,同樣需要這種增長動力的轉變。

所謂全要素生產率,即在各種生產要素投入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由于技術進步和生產要素重新配置而獲得的額外生產效率。

將此理論應用于燈籠產業,廠商要實現低成本、高利潤的高質量發展,在勞動力、資本、原材料等要素投入一定的前提下,就需要通過技術進步和要素重新配置來提升效率,獲得更高質量的發展。

創新帶來的技術進步,以及改革帶來的要素更優配置,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

現年35歲的管志鵬,原先是從事IT行業的程序員,3年前返鄉回家從事燈籠生產,因產品與村中其他廠商同質化嚴重,利潤微薄。去年,管志鵬在西安市場偶然看到兒童玩具燈籠,這給了他靈感。于是,他自行研發設計,采購電子配件,聘用工人組裝,共生產出10種款式的兒童燈籠。

“想要從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圍,需要創新,更要敢想敢干。”管志鵬表示,去年兒童玩具燈籠占到他產品總產值的30%左右,如果銷售態勢好的話今年還會增加產量。

盡管楊趙村不乏管志鵬這樣敢想敢干敢創新的年輕人,但從長遠來看,創新的制度性供給不足依然不能忽視。

花燈加工工藝流程復雜,需要專業的美術基礎和豐富的行業經驗,還得熟悉創意、設計、研發、制作的全流程。過去,周春龍一人包攬所有的新產品開發工作,但由于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完善,出現過多次被同行復制、抄襲的現象。

“一般我開發的新產品收益主要靠第一年,第二年市場上就有抄襲的了,我只能降價,到第三年基本就沒有利潤了。保護知識產權成本太大,時間、精力我們都負擔不起。這兩年,隨著我年齡增大,精力有限,適合的高素質人才也不好找,產品開發也就停下了。”周春龍無奈地說,一些大城市有將創意變成產品的完整配套鏈條,但在運城還是空白。

產業組織方式的改革是生產要素重新配置的重要方式。管俊更組建了專業的燈籠合作社,村里也嘗試成立村集體所屬的燈籠公司,嘗試統一產品價格、產品標準、出貨時間,將規模效應發揮到最大。但由于各家廠商資金實力不同,想要盡快回收資金的廠商往往急于出貨,于是壓低價格、私下交易、惡性競爭現象屢禁不止,統一起來的難度極大。

其實,在各地的特色產業發展中,類似“統一”的戰略選擇并非新鮮事,但因為這種辦法違背了自私的“經濟人”原理,如果沒有科學的、突破性的制度安排,充分考慮并滿足相關方的利益,改革就很難成功。

在楊趙村,燈籠廠商的自發式創新,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行業的痛點。他們的創新,本質上是“單打獨斗”的,是彼此隔離甚至相互防范的,在這種封閉分割的個體探索中,產生不了合力,還抬高了創新成本。即使偶有創新成果,也會因為沒有保護創新積極性和技術外溢的制度性建設,在推動技術進步和要素重新配置方面,作用有限。

“雙有”的未來

經過上百年自然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市場競爭的洗禮,在楊趙村的燈籠行業,競爭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并體現在各個加工戶的經營活動中。

但不容忽視的是,市場競爭的同時,也發生了惡性競爭、創新滑坡、搭便車、公地效應等“市場失效”的現象。對此,“政府有為”或許可為燈籠產業的長遠發展補上另一半“拼圖”。

去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要堅持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工作原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創造燈籠產業的光明未來,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加強政策配套支持。比如,完善并推進燈籠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燈籠產業化項目補助支持標準和范圍,加大品牌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推動創新型技術和產品申報,鼓勵金融機構資金支持,等等。

二是注重人才建設。加大對燈籠行業技術人才的培育和引進力度,特別是對一些關鍵環節的關鍵人才,可以采取高素質人才引進的方式進行彌補。同時,還要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激發整個行業的創新活力。

三是推動制度性改革。比如,上文提到的“統一”,思路沒錯,錯的是沒有科學的完善的制度安排,這就要通過扎實的調研,充分發揮從業者的主觀能動性,探索出一套從業者利益、行業發展和集體經濟三方多贏的方案,通過行業組織方式的大變革,規范市場秩序,提升行業利潤,促進良性發展。

令人欣慰的是,在采訪中記者看到了長遠來看必須重視的隱憂,更看到了諸多希望的嫩芽,正在冒頭甚至瘋長——

周春龍的兒女已經參與家中公司的經營,他們借助互聯網優勢,開始探索“線上+線下”的全新運營模式;

管俊更正著手研發亞克力燈籠,豐富產品種類;

曾是程序員的管志鵬,回鄉投身燈籠行業,標志著困擾行業發展的人才難題正在破冰;

楊趙村“兩委”正在完善建設燈籠博物館的想法;

稷峰鎮對燈籠產業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正在醞釀新一輪的推動……

相信在未來,借助“市場有效”和“政府有為”的力量,定會讓這個紅了數百年的“燈籠村”產業更興旺,日子更紅火。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