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1-05
■王驍雄 高偉冬

清代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合繪的《冰嬉圖》局部
隆冬是相約風雪的時節。
在冰雪世界里,目光是新奇興奮的,呼吸是清涼順暢的,只有傾心投入雪的懷抱,才不辜負冬天贈予的這一最盛大的禮物。
看雪,得其形色,更得其情懷。古人在賞雪的同時,吟誦出了無數名篇。宋人李之儀在《驀山溪·采石值雪》中云:“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已報一陽生,更佳雪、因時呈瑞。勻飛密舞,都是散天花,山不見,水如山,渾在冰壺里。”詩人將漫天飛雪寫得如在眼前,精魄似經冰雪洗禮,好一片晶瑩天地。在邊塞,唐人祖詠眺望薊門發出如此鏗鏘的聲音:“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無邊寒雪散發著冷冽的清光,激起詩人報國之志,此時不請纓更待何時?杜甫在夔州漂泊之際,面對茫茫白雪覆蓋山川,不禁寫道:“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山間偶爾露出的紅巖若雪中紅梅,又勾起他的家國情思。
聽雪,得其聲音,更得其神韻。若置身屋中側耳聽,雪落下的聲音總是溫柔的。“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是白居易的《夜雪》,詩人由衾冷窗明知雪已來,但究竟雪下幾何,他從不時聽到的竹折聲中得到了答案。白居易是在被貶江州時寫下此詩的,對于他而言,時下的處境頗為艱難,孤寂的情緒難以排遣,但總算有雪陪伴,也是對徹夜無眠的一種憐撫。唐人劉長卿夜宿芙蓉山終得安歇,忽聽到一陣喧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不只是犬吠聲,還有風雪聲、柴門開閉聲,這些幽微的聲音混合在一起,即是雪夜最需要的溫暖。

清朝宮廷畫家金廷標繪制的《冰戲圖》,幾個小孩在冰上滑倒了,另外幾個孩童則站在臺階上觀望喝彩。
想雪,得其境界,更得其靈魂。雪有一種寧靜的力量,能夠使人身心俱凈,物我兩忘。宋人王令在酷暑難耐時期盼,“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但無法攜天下人同往享受涼爽,自己又何忍獨往呢?蘇軾向來想象力豐富,“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一首清歌能達到一場大雪的效果,真是極盡夸張之能事。清人納蘭容若身為相國公子卻并不快樂,他詠雪“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雪花自有“人間富貴花”所不可比擬的高潔之姿。而對于農人來說,大雪是麥苗絕佳的棉被,“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雪不單能夠使天地一色、萬物純白,還激起了人們對來年豐收的向往。
冬天雖是潛藏生機的季節,但在冰天雪地中,人們卻總忍不住要走出室內,擁抱冰雪,冰雪運動因此而生,中國古代也誕生了一些冰雪運動項目。
從地理上來說,冬季降雪較多的北方地區適合開展冰雪運動,而較為溫暖的南方地區冰雪運動不發達。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區,冬季漫長,降雪量大,是人類最早開展冰雪運動的地方之一。據報道,考古學者在阿勒泰地區發現了一幅巖畫,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前,“巖畫上有一排7人,其中4人尾隨牛馬等動物,3人彎腰撅臀,手持木棍,專家學者稱此為單桿,腳下踩著長條形物件極似滑雪板,此巖畫就是阿勒泰人單桿滑雪狩獵的場景”,阿勒泰因此也被認為是人類滑雪運動的起源地。
到了隋朝,在白雪皚皚的大興安嶺,一支叫作北室韋的民族在雪地中“騎木而行”,騎著木制的滑雪板快速行駛在冰雪中,之所以“騎木而行”是因為“地多積雪,懼陷坑阱”。有的文獻還提到了“木馬”,也是滑雪板,它可長得不像馬,按照《元一統志》的說法,它“形如彈弓,長四尺,闊五寸,一左一右,系于兩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馬”,看來是速度如奔馬一樣快而得名。
宋代宮廷中已經出現了滑冰運動,稱之為“冰嬉”,又名“冰戲”,既然是“嬉戲”,應當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娛樂性,難怪《宋史》中提到皇帝“幸后苑觀花,作冰嬉”。冰嬉是各種冰上觀賞與運動項目的統稱,明朝人提到一種冰嬉項目:“冬至冰凍,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藁薦,一人在前引繩,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飛。”這種冰床還可以相互連接,就像龍一樣在冰面上飛騰。
明天啟五年(1625年)正月,后金的努爾哈赤率眾人在渾河上舉行了一場冬季運動會,主要項目是跑冰鞋,這種鞋子最早是用獸皮制成的,鞋底有冰刀,其他項目還有冰球、冰上射箭、冰上武術等,一項叫“雙飛舞”的運動,由兩人在冰上翩翩舞蹈,演繹出各種姿勢,頗似如今的花樣滑冰。
巾幗不讓須眉,女性也參與到了冰雪運動中。有一種叫“冰槎”的項目,用竹竿撐著木筏在冰上滑行,清代晚期著名的《點石齋畫報》記載:“京師近日天氣甚寒,護城河渠積冰厚尺許,冰槎以此均下河,都人士女乘之往來,極如飛梭,風雪中望之,儼然圖畫。”報道又說“阜成門外北河有少女三人,雇之而赴西直門,掣電流星,快利無比”。
爬梳史料可知,清代冰上運動更為多樣,難以盡數,它不僅讓人們在冬季運動起來,也給人以美的享受。“十月冰床遍九城,游人曳去一毛輕。風和日暖時端坐,疑在琉璃世界行”,清代楊靜亭的《都門雜詠》,“疑在琉璃世界行”,這是夏季運動難以營造的美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